读毛振明《实用学校体育学》有感
温故而知新——再读《实用学校体育学》是带着问题来读的,是为了寻找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渗透品德教育的方法而读。在《实用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第二节学校体育的特殊地位与作用中,将体育比为良好行为和道德培养的最佳教材。
一、体育作为“三育”之一,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
学生只有体质强,精力充沛,才能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中就曾经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育道德只舍也”。
二、体育是良好行为和道德培养的最佳教材。
1、体育以公平竞争为前提。竞争性是体育文化的一大特点,然而竞争往往建立在公平基础之上,因此体育总是以公平竞争为前提的。
这一点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尤为重要,很多独生子女在家里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在游戏活动中,只能赢不能输,甚至为了取胜而不惜,耍些“小聪明”。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竞争要建立在公平之上的意识,让学生明白荣誉的赢得要公正无私,反之毫无意义。
2、体育是挫折和成功交替的过程。
体育强调竞争,是与对手的竞争,与自己的较量。但是,竞争必定会有输赢,因此,体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的对待失败和成功。在运动赛场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们看到运动员包含着泪水庆祝自己胜利时的辛酸与喜悦。在马拉松的赛场上,我们看见了更多的选手拼尽全力但最终落后却坚持到达终点时,赛场上是一阵阵鼓励的掌声和祝福声,他们失去了夺金的机会,却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在生活和学习中,学生也会经历一次次的成功和失败,教师要利用体育运动这一有利优势,来历练学生的抗挫能力,让他们在经历挫折之后战胜自己,感受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和失败的交替正是体育的魅力所在。
3、体育与集体的形成密切相连。
体育运动中很多项目是集体项目,是需要依靠很多人(集体)配合来共同进行的。如:各种球类运动、游戏、跳水、体操、划船等。体育运动的过程本身就是集体形成的过程,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掌握在集体活动中相互体谅、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能力,提高学生集体适应的能力。
4、体育行为是被规范了的行为。
体育是一种被规范化的文化,这种规范性体现在体育运动的方面,主要包括规则规范、道德规范、礼仪规范、服装规范、行为规范等。体育就是这样一个被制约着,同时又可以展现在我、自由和规则的文化。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比较低,体育活动时容易被外界的干扰吸引,往往会不自觉的“溜号”,习惯性的作出一些动作,在不经意间就违反了规则。体育教师利用游戏这一学生都喜欢的项目来培养学生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保证游戏的公平性,促进学生克制自我、养成遵章守纪的
好习惯,而且会将这种习惯延伸到生活和学习之中,让学生们受用终生。
三、体育精神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1、体育体现了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拼搏精神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是人类最伟大、最可称颂的内在力量。拼搏是体育运动的特征,也是体育人的优秀品质。刘翔、姚明、李娜、菲尔普斯、贝克汉姆、乔丹等运动员,他们身上都有顽强拼搏奋斗的精神,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挑战人类极限、挑战自我,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和人类的奇迹。
体育体现了人们克服一切困难的进取精神和英雄气概,它让人们明白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挑战(不断超越自我),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展现真我的风采)。
2、体育体现了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参与精神。
坚忍不拔、永不言弃,是体育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又一重要贡献。鲁迅说:“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落后任然跑到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起敬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跳绳教学,是磨练低年级学生拼搏意志的很好的项目。看似普及又简单的跳绳,对于学生来说并不轻松,而且在刚入学时,很多学生都不会跳绳。为了提高学生练习跳绳的积极性和促进学生跳绳水平的提高,学校每年举行的学校“体育节”活动中都有跳绳比赛。在集体荣誉的面前,每位学生都跃跃欲试,他们会不约而同的抓住一切时间,参与到练习跳绳的运动中,那些不会跳绳的学生更是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体育教师要将这种坚忍不拔、
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融入到日常体育运动的学练之中,让学生感受这种可贵的品德,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体验这种坚忍不拔、刻苦努力后取得成功的快乐。
总之,‘体育为舟、载德促智’,用体育精神来做催化剂,催生出合格人才。寓教于乐、寓教于体、寓智于体,在运动中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在运动中塑造学生优秀的品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