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西省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非对称性发展的分析

来源:星星旅游
旅游发展研究 山西省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 增长非对称性发展的分析 苏建军张甜甜 (运城学院经济管理系,山西运城044000) 【摘要】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在山西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山 西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收入及景区级别分类数据,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对山西省旅 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 之间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旅游资源并不是制约旅游收入的惟一条件。旅游发展还受经 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及对外开放度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促进山西省旅游资源 开发和旅游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济增长;非对称性 Doi:1 0.3969/J.issn.1 007-0087.2014.01.003 一、问题提出 因此把握世界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主流趋 在世界范围内,旅游业是持续高速增长的战略 势,对于山西省确立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旅游业的 性、支柱性、综合性产业,过去60年中世界旅游业 整体竞争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迈 持续发展,期间虽然也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增长 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山西省旅游业呈现 态势。2011年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发布的{2011— 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94亿人 2021旅游业经济影响报告》认为,尽管目前世界经 次,同比增长29.28%,国内旅游收入1766.28{L元,同 济增长遇到很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旅游 比增长35.33%;接待海外游客189.18万人次,同比增 业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类别之一,而且成为推动 长21.8%,创汇7.2亿美元,同比增长26.98%,实现了 经济和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预计未来10年里,世 4.2%,并创造6500 ̄个就业机会。 显著,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知,2001 ̄2011年我 国旅游业总收入与GDP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良好开局。尽管山西旅游人次 界旅游业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每年贡献率将达到 和旅游收入都有了巨大的增长,但作为旅游资源大 省,旅游业绩仍处于全国的中下游水平,强大的资源 在我国,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日益 优势没有全部转化为经济优势。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是旅游 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影响旅游人次和 作者简介 苏跫军f,975一),男。陕西扶风人,删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运行.旅游规划与开发。张甜甜(1991一),女,山西太原人,2蚴级旅游 管理本科生,研究方向:旅游经济运行。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到山西 工程学科建设项目(编号: ̄121o21)资助。 1 4 l jouRNAL oF TouRJ M DEVELOPMENT 专题调研 旅游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关于旅游资源与旅游业 优势明显;但从资源结构整体看,四市中运城市缺 发展的关系,Priski(2001)指出自然资源是自然环 乏世界遗产这一世界级别的资源类型,大同缺乏历 境依赖型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Zhang&Jensen 史文化名城和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类型,晋中缺 (2007)认为自然资源禀赋是促进国际旅游发展的 乏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及省级历史文 重要方面之一【2 ;梁修存(2004)等从旅游产业的地 化名城,而忻州I在这六大基本资源类型当中开发的 位和产业发展规划视角,分析山西省旅游资源开发 比较全面。太原作为山西省会,高级别资源开发相 模式p ;晋迪(2013)等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测算山 对薄弱,比如世界遗产、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自然 西省城市外向辐射能力和综合能力,并建构了山西省 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开发相对较少,潜力亟待发掘。长 “一核心,三主轴,四片区”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体 系【4’;王秀兰(201 1)根据山西省旅游资源特征和区 位条件,将旅游资源分为20个组合,并对这20个组合 综合价值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旅游线路等开发建 议 ;任凤慧,孙虹(2011)认为旅游资源禀贼对以 规模体现的经济绩效水平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_6 ; 崔嫱,冯文勇(2012)运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 从地理位置、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和旅游基础设施建 设三个方面分析了旅游经济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 苏建军(2012)研究表明资源优度与旅游经济增长 呈正相关眭 。纵观上述文献发现,既有文献都在总 体上肯定了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那么, 在省级区域内部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增长是否也存 在这样的关系?还是存在着“资源诅咒”现象?本文 将重点从山西省不同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要 素禀赋多寡及其差异比较层面,展开深入探讨。 二 山西省旅游资源开发类型结构与比较 (一)旅游资源类型及其结构比较 旅游资源的类型反应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多 样性和组合效果,体现出旅游资源的多重吸引效能; 旅游资源的等级特征以强度效应来体现,一般以世 界级、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等作 为评价的依据。根据山西省的旅游资源特点及资源 类型与强度的结合,可将山西旅游资源划分为世界 遗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 保护单位和自然保护区等六大类型,见表1。 表1表明在众多旅游资源中,文物保护单位类资 源所占比重较多,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 区的开发相对比较薄弱,而世界遗产和历史文化名 城资源则尤其缺乏。从各地市看,大同、晋中、忻州、 运城的旅游资源开发比较全面,所占比例较多,资源 治、晋城、吕梁、临汾等四个市区在全省旅游资源开 发中属于中等水平,资源匮乏,重点集中在风景名胜 区、国家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自然保护 区,其中文物保护单位相对较多,世界遗产和历史文 化名城资源类型在四个市区中几乎没有。阳泉和朔 州两个市的资源开发比较落后,重点资源类型集中 于文物保护单位,但占比相对较少,而其他五大资源 类型更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及其结构比较 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 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高品质的旅游景区是 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最重要载体之一。旅游景区品质 的高低依据不同的方法划分而有所差异,本文仅采 用了国家旅游景区质量5A级划分标准进行分析,旅 游景区质量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五级(5A、4A、3A、 2A、1A)。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更能反映出游客 对旅游景区的普遍心理需求,突出以旅客为中心, 强调以人为本。山西省各地市拥有的高等级旅游景 区,见表2。 从表2得知,在山西省141处A级景区中,5A级 景区比较少,仅有3处,在国内缺乏整体的竞争力, 4A级景区相对较多,3A、2A、1A级旅游景区分布不 均匀。从各地市看,大同、晋城、忻州1各有一处5A景 区,表明这三个市开发的质量较好,层次较高。其次 1A一4A级景区在全省中也属于中上水平,表现出很 强的资源优势。长治、晋中两个市的1A一4A级景区资 源相对较多,占全省的比例也最多,但缺少5A级景 区,景区类型比较单一,长治的景区中绝大部分均属 于红色旅游景区。吕梁、临汾、运城等市区的景区等 级分布集中在4A级景区,其余的等级开发相对比较 薄弱,在全省中处于中下水平,尤其是运城,不仅拥 有丰厚的旅游资源,且地理交通位置优越,位于山 JouRNAL oF TouRJ M DE、厂I三LoPMENT Il 1 5 旅游发展研究 表1山西省各地市旅游资源结构、分值及比较 地市 世界 历史文 风景名胜区 遗产 化名城 国家 省级 太原 大同 阳泉 1 1 1 3 2 森林公园 国家 省级 1 2 3 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保护区 六类资源 其它类 总分值 国家 省级 国家 省级 分值汇总 分值 15 21 4 33 20 6 4 4 1 8 9 (】 15 21 4 23 40 4 长冶 晋城 10 3 3 33 42 41 32 1 3 3 6 3 33 42 39 45 朔州 晋中 忻州 1 1 2 1 1 3 2 3 4 2 1 5 44 18 16 31 47 1 3 7 4 【1 28 32 5 44 18 5 72 5() 吕梁 临汾 运城 1 1 1 1 2 2 2 3 2 1 17 29 44 43 66 9I 1 1 1 4 6 2 14 8 18 17 29 44 31 37 62 表2山西省各地市景区质量等级分类 地市 太原 大同 阳泉 5A 0 1 O 4A 5 2 2 3A 0 (】 1 2A 1 1 2 1A f1 9 1 合计 6 i3 6 长治 晋城 朔州 O 1 0 8 5 2 0 3 1 4 5 0 15 3 1 27 17 4 晋中 忻州 吕梁 临汾 运城 0 1 0 0 O 15 2 2 7 9 1 1 1 0 1 0 O 1 2 7 4 11 1 1 1 20 15 5 10 18 合计 3 59 9 23 47 141 西、陕西、河南交界处,却未能积极、良好的利用这 化名城(6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分)、国家自然 些有利条件,打造高质量的景区。阳泉和朔州的景 保护区(3分)、国家森林公园(2分)、其它(1分),得到山 区开发相对比较落后,不仅景区等级较低,且数量也 两省各地市旅游资源品质分值,详见表1。 较少,在全省中所占比例极小,资源相对匮乏。 表1表明,晋中的分值远高于其他地市,但是国 家重点风景区和国家自然保护区资源类型极其缺 三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的统 乏,资源单一且倾向性明显,不利于晋中市整体旅游 目标飞速发展、旅游市场扩大化;运城占据第二名, 计分析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品质度量 除缺乏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这一世界级的资源类型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其吸引力 外,其余五项资源类型的开发比较全面,但主要分 也是旅游开发和规划的基本前提,而旅游资源的自 值被其他类占据,分值较高的资源类型所占份额很 身质量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旅游 少;大同、晋城、忻州所占分值在40—5O的区域之间, 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因以及产生社会、经济、环境效 且相互之间的分值变化不大,大同和晋城有明显的 益的内在动力,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否发达一 共同特点,重点得分集中于其他类,分值较高的资源 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资源丰富程度和开发价 类型所占比例甚微。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忻州排名 值、开发潜力的大小。通过如下评价标准为旅游资 属于中等水平,但其开发的资源类型最全面,是十一 源毗值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0分)、国家历史文 个地市当中仅有的唯一开发全面的地市;长治、吕 1 6 JOURNAL oF T0uRj M DEvELOPMENT 2014年第1期 专题调研 洳 棚 疃 墓40 簦20 0 太原大同田患长治普城朔州普中忻州 吕粢临汾运城地市 圈1旅游受源品厦与入境旅游收入l#对称性关系 —・一旅游蔓{蜀[晶屣 … 一入甓旅游收入 梁、临汾的得分在30—40区域之间,其中,长治的得 轴散点图,如图2。从图2看出,旅游资源品质一般 分最高,但其高分值的资源类型仅有一项,资源开发 的太原国内旅游创收的能力很强,占全省比例的 层次不高,三个地市当中,吕梁的资源类型开发相对 20.84%,稳坐创收第一的宝座,资源开发与国内旅游 较好,其次是临汾;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占据 收入之I司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而大同、晋城、忻州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但得分处于中-FT/ ̄':g, 等旅游资源品质较高的地市,国内旅游收入处于中 整体资源结构开发不是良好,资源类型具有明显的 等水平,其中,晋城的国内旅游收入低于长治,忻州 倾向性,国家重点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两项资源急 的国内旅游收入低于晋中;吕梁、临汾两个地市的 需挖掘和开发以弥补不足;阳泉、朔州两个地市的 景区质量开发在全省中处于末位,但其国内旅游收 资源严重缺乏,总分集中于其他类,所占分值在5分 入却明显在中上等水平,体现出极强的资源开发与旅 以下,资源开发存在严重不足。 游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现象。从图2还可以看出,晋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入境旅游增长的关系 以旅游资源品质和入境旅游收入为变量做双轴 ∞∞∞∞0 0 0 O 培H 5 5 5‘,0 0 0 O 0 墙 :8 ;Q卯 < 茌搓 < 中的资源品质开发最好,得分数值远高于太原,但其 国内旅游收入却出现远低于太原的现象,大同和忻 散点图,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景区开发质量较高 州也是如此,出现明显的非对称性;晋城的资源品 的大同、晋城、忻州在入境旅游创收上存在明显的 质得分高于长治,但在吸引国内旅游人次和创收上 非对称性,三个地市的入境旅游收入均低于景区质 却不如长治市;吕梁的资源品质得分排在全省中下 量一般的太原,且晋城和忻州的景区质量与旅游收 等7h,:tz,而其国内旅游收入排名却处于中上等水平, 入对比显著,缺乏5A景区而4A景区较多的晋中,在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也存在明显的非对称 全省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当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分 性;运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国内旅游收入的非对称 别为15.99%和12.94%,贡献度明显。此外,景区质量 性最为明显,在旅游资源品质衡量的得分中,运城 开发良好的运城在入境旅游人次和创收上也存在明 排在第二位,但在国内旅游收入排名中位于倒数第 显的非对称性,没有体现出资源优势的特征。图1还 二位,落差较大。 可以看出,晋中的资源开发品质最好,分值远高于太 原,但其入境旅游收入却远低于太原的,大同和忻 州也是如此,出现明显的非对称性;运城的资源开发 与旅游收入的非对称性最为明显,在资源品质的得 在第十位。 四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非对 称性成因分析 人们普遍认为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条件就肯定 旅游经济增长除了依托于良好的资源条件外,同时 分中,运城排在第二位,但在入境旅游收入仅仅排 可以带来丰厚的旅游收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国内旅游增长关系的 也受到旅游交通、旅游政策、景区经营管理及游客 分析 满意度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先天的优势或不足并不 以旅游资源品质和国内旅游收入为变量做双 是决定旅游发展水平的惟一因素。本文认为造成山 JOURNAL OF TOuRJsM DE、,ELopMENT I I1 7 旅游发展研究 峰囊加 “强 ∞如帅加加加0 匿2旅游资源品质与图随墩游收入非列称性关系 —・一旅游资源品质 两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呈现出非对称性的 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资源在空I司上分布不均匀,高品质的旅 游资源大都处于经济发达地市。目前山西省的旅游 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同、忻州、太原、晋中、临汾、运 城等经济发达地市。从格局上看,呈南北向分布,基 本上位于山西省主要旅游区范围内,即以云冈石窟、 恒山、悬空寺和五台山等为主的晋北佛教文化区、以 平遥古城和晋中大院等为主的晋中晋商民俗文化区 和以黄河壶口瀑布、运城关帝庙等为主的晋南黄河 根祖文化区内。大同、晋中、忻州等旅游占有率高, 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着知名度高的著名旅游 景点。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便 利,使其在省内竞争中处于优势,旅游经济增长较 快,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较为协调。而吕梁、阳 泉、朔州等市,不仅旅游资源匮乏,更无著名景点, 且国民经济发生水平也低于其它地市,从而使它们 在旅游业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 2.区位是影响旅游经济发展非对称性的重要因 素之一。太原旅游资源并不是最丰富的,但作为山西 的省会城市,其地理位置优越,对外联系密切、开放 度高。这些因素决定了太原的旅游业的发展在山两 处于领先位置。大同、忻州、晋中和运城等市分布在 山两的中部,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同)一运(城)高 速公路穿城而过,交通条件较好,景点可进人陛高。 而阳泉、吕梁、朔州和晋城等市,偏离南北交通干 线,严重制约着其旅游业的发展。 3.旅游业发展中的“资源诅咒”现象,在部分地 市中依然存在。所谓的“资源诅咒”是指那些拥有丰 富旅游资源的地区,因受经济落后、区位闭塞和旅 1 8 JOU AL 0F T0uRJ M DEVEL0PMENT …◆…图 南瞄收入 游投资不足影响,而导致旅游收入较低,旅游资源 似乎成为旅游业发展“诅咒”的现象。从上文分析看 出,运城、忻州和晋城都坐拥高质量的旅游景区,但 仍未能改变旅游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尽管运城交通 便利,但其旅游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不高,因 而旅游投资明显不足。忻州和晋城经济发展较为落 后,且地处山区,远离交通主干线,旅游景区开发与 可进人}生较差,从而导致上述地市旅游资源开发与 旅游经济发展不协调。 4.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发 展的快慢。开发旅游资源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 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度大的地市,投入巨额资 金往往可以“变无为有”,通过创意开发出“人工景 点”和游乐项目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弥补了旅游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如太原。大同和晋中 等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距离太原也较近,仵“家 1'5口”的旅游活动既方便也省钱,因而平均购买力 和出游率高于其它地市。而吕梁、忻州、阳泉和朔州 等地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是掉 入“资源诅咒”陷井,就是出游率很低,旅游、Il 发展 缓慢。因此,经济发达与否已成为旅游业快速发展 的重要推力之一。 五 结论 山西省的旅游资源丰富而悠久,作为旅游资源 大省,与其他省份相比较,其旅游收入占全国比重略 低,还不能被称为旅游发展大省,本文对山阳省旅 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解释 了其非对称性发展的成因,得出了如下结论. 太原和大同是山两省旅游市场的传统两强。两 2014年第1期 专题调研 市一直是山西省游客的主要目的地,资源份额和旅 运城、临汾和长治的旅游资源排名和旅游收入 游收入所占比例大,这两个市场基本上达到成熟态 处于中游水平,旅游发展潜力较大,政府应给予支持 势。应该注意创新,开发新的、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着重开发和改善基础设施、旅游交通等条件,以推 避免市场衰退;晋中和忻,J、『、I也是山西省旅游的两个 动旅游业的发展;吕梁、朔州、晋城和阳泉,资源品 重要市场,是除太原和大同外,在资源分值中占有份 质分值和旅游收入都处于较低水平,旅游业发展缓 额相对较多的地市,资源品质开发较好,旅游收入也 慢,尤其是阳泉,因高知名度旅游产品匮乏、区位条 比较乐观,应该重点提高当地的旅游服务质量、卫 件较差和经济落后致使旅游业发展较慢,朔州也因 生状况、环境质量等,并开发围绕太原的精品路线, 处于大同和忻州两大旅游热点地区之间而常被很多 带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游客忽略,旅游业发展形势不佳,亟待突破。 [1]PriskJn J.Assessment of naturaJ PP ̄ource¥for nature-based tourism:the case of the Central Coast Region of Western AusU'alia [J].Tourism Management,200 1(22):637--648. 【2 Zh2]ang J,Jensen C.Explaining tourism flows【J】_Annals of Toruism Research,2007,34(1):223--243. 【3】梁修存,安虎森,郑柄熊,李圣哲.山西省旅游开发模式的反思一山西省旅游经济问题研究之一【J】_生产力研究,2004 (09):77--83. 【4】晋迪,宋保平,高楠.基于“点一轴”理论的山西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0s): 196--201. [5】王秀兰.山西省旅游资源组合价值分析及开发对策[J】.城市旅游规划,2011 f12):14--16. 【6】任凤慧,孙虹.资源禀赋与我国旅游业经济绩效影响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 63--69. 【7】崔嫱,冯文勇.山西省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分析【N].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8):s0—53. 【8]苏建军.山西省旅游绩效与资源优度和区位可速性的关系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5):44一躺. [9】刘振礼,王兵.新鳊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Research on Asymmetry between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Economic Growth in Shanxi Province SU Jianjun ZHANG Tiantia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Yuncheng University,Yuncheng 044000,China) Abstract:There are lots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Shanxi province.As a sunrise industry,tour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status in economy.This paper,using the original data of inbound, domestic tourists and tourism income and area level classiifcation in Shanxi province,analysis the asymmetry between th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economic growth in Shanxi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tourism resource is not unique condition to tourism income.There is obvious asymmetry between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tourism economic growth.Tourism development is not affected by the policy,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traffic location but the degree of openness and marketing etc. Finally,some policy and recommendations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urism economic growth in Shanxi province. Keywords:Tourism Resources;Tourism Economic Growth;Asymmetry JOURNAL 0F T0uRJ M DEVELoPMENT Il 1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