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 萤寿爵 11 棱聚焦蕤 r链接j 谁在使报纸消亡 是新媒体还是“参众”? ——范东升教授新著《拯救报纸》带来的思考 口黎勇 两年前曾聆听范东升教授对美欧报业危机爆 发及发展过程研究成果的报告,震憾于新媒体冲击 下发达国家报业现状的惨淡和前景的黯淡。如果 说当时的震惊更多是一种感慨,当我读完他的新著 《拯救报纸》(南方日报出版社2Ol1年3月出版),我 从详实的数据对比、清晰的案例呈现和冷静的评述 分析中,却真真切切地产生了一种来自理性的急迫 与好奇:传媒生态巨变之后报业最终的结局真的只 能是消亡吗?报业衰退或没有报业后的新媒体将 会是何种格局?蒸蒸日上的新媒体与日薄西山的 报业共存下,传媒的运作环境、运作模式乃至运作 规律与运作理念都发生了哪些改变? 我在微博上看到《拯救报纸》出版的消息,通过 电子邮件接收到该书的电子书稿,在手机上看完了 它的电子版——一切都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本 书所介绍的传媒生态环境改变所引发的传播模式 甚至传播理论的颠覆性变化,是我最感兴趣之处。 几年前报业“寒冬论”出现时,我曾颇不以为 然,并率先对吴海民先生的这一论断提出了反驳 ①。我的基本观点是,报业寒冬论“这种基于宏观 经济角度对报业市场的分析,表面上看似乎符合 事实,但是它忘了,在中国这个特殊的报业市场 中,决定报业是停滞、是受挤压还是大发展的,不 是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是报业政策的变化。”“只要 网络媒体的大发展离不开新闻内容,那么,中国的 网络媒体就必然要依赖于纸质媒体。这决定了只 要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政策没有变化,网 络媒体就不可能‘颠覆’中国报纸的饭碗。”②我的 这一观点得到了当时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社长范 以锦等老报人的支持,也引起了吴海民先生的重 视。几年过去了,这场争论已经平息,中国的报纸 并没有迎来冬天,且不少报纸日子都还过得不错, 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对《拯救报 纸》的评语: 报纸这种纸媒体正面临着四百年来从未有过 的大变局。我相信她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未必 就此告别于历史和她的受众,但无疑地要应对激 烈的竞争。范东升老师从近距离所作的考察是准 确的,也是有见地的,值得所有传媒人思考和借 鉴。这是这部大作的价值所在。 特别是过去报业发展不够成熟的二三线城市和地 市级的报纸,近几年广告收入反而增长迅猛,目前 还没有听说中国有哪家报纸因为新媒体的发展或 经济危机的冲击而倒闭、关门。以此看来,中国 的报纸似乎还不需要“拯救”,或者说,中国的报业 还没有到需要“拯救”的时候。可美国就没有这么 幸运了。根据范东升教授的统计,“从2007年末至 2OlO年3月,美国共有200家报社关闭,其中l3家 多援聚焦停刊后转为网站继续出版,有的付费报纸停刊后 转为免费报,或减少出版刊期。”基于对美欧报业 r链接j 大众媒体虽然无法决定受众的观点和态度是怎样 的,却可以设定他们思考谈论的话题是什么,但在 新媒体时代,参众创造的内容却常常成为真正“设 置议程”的主导力量,“主流媒体”却可能反而被边 近几年所爆发危机及其所引发后果的严重关切, 范东升教授以振聋发聩的声音发出了“拯救报纸” 的呼号。 以我的理解,“拯救报纸”,从经营的意义上, 对中国尚未发育成熟的报业来说可能确实还有些 “杞人忧天”,但站在中国传统主流报纸作用于民 众的传播力、影响力、议程设置能力与公信力正在 随新媒体发展而日趋弱化的角度来看,“拯救报 纸”却是“狼来了”的清醒呐喊。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最近几年,传播技术 和传媒工具的变革,带来了传播内容的一系列巨大 变化。首先是中国传统主流报纸的议程设置功能 被严重弱化、边缘化,权威性受到极大挑战。过去 只有一种声音说话、只听得到一种声音、单向度的 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拯救报纸》中所介绍的 美欧国家公民博客等公民新闻、脸谱网(Facebook) 及推特(Twitter)等社交网络,近年来在中国均有近 似的产品模式出现。微博等13新月异的新媒体样 式,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被 越来越多的媒体人甚至普通老百姓和高层官员所 接受和使用。新媒体正在获得远远强过传统媒体 的主流话语权,它们13益改变、引导乃至主宰着整 个舆论的生态,影响社会机制的运转。 2010年以来发生的不少全国性的重大新闻热 点事件,几乎都是由微博弓l领着整个事件的议程 设置及发展走向。如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于 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被拐儿童”活动 等。在这些重大热点事件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传 统媒体过去引领话题的那种迅捷和权威的身影, 而恰恰是,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反而被微博等新 媒体所引领。这足以说明,微博这一新兴媒体的 舆论力量之强大,到了近乎“顽固”的程度。 新媒体带来了从传播主体到传播路径、从议 程设置到传播效果的巨大变化,甚至颠覆了传统 的传播理论。范东升教授认为,“在截然不同的新 媒体传播生态环境下,传统大众传播学中关于传 播效果的一些理论,已经显得不合实际,或者过时 失效了”。他举例说,过去“议程设置理论”认为, 缘化;“沉默的螺旋理论”假定受众在主流媒体的 强势舆论压力下,会倾向于放弃表达不同意见而 保持沉默,但是在草根媒体日益活跃的舆论环境 里,社会的心理机制正在发生改变,在强势主流媒 体的信息垄断被打破以后,“沉默的螺旋”也将不 复存在。因此,如范东升教授所说,“如今传媒界 的紧迫问题已不是媒体对受众能够达到什么样的 传播效果,而是媒体究竟如何吸弓l原来的‘受众’ 的注意力才能维持自身生存。” 相对于过去将传播的受传者称为“受众”,范 东升教授提出了一个“参众”的概念——传播中的 另一个主体不再仅仅只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参 与到了传播中,过去的受传者现在也有可能是传 播者、报道者,甚至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也可能直接 参与到传播中来,既是被报道者,也是传者和受 者。在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中,自焚事件当事 人之一的钟如九,在一开始时仅仅只是被报道者 之一,当随姐姐进京接受采访被当地官员阻挠躲 进机场女厕所后,她已成为事件的主角。她通过 手机求助记者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处境,成为信 息的披露者;解困出来后又直接开通微博直播事 件进展,成为事件的报道者和传播者。在她用微 博直播期间,数不清的网友参与进来,大量转发、 评论,给她出主意,给她提供咨询,给她通报信息, 这些网友同时是这起网络传播事件的当事人、传 者和受者,他们可以用同一个称呼来名之,即:“参 国蜩灞 011.6 众”。这些“参众”的参与,对报纸来说,过去几乎 是不可想像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在颠覆报纸和使报纸消亡 的,不是新媒体,而是这些“参众”。因为新媒体和新 技术仅仅只是一种工具,若没有“参众”的平等、及 时、即时参与,任何便利和先进的新技术工具都只是 摆设。所以,当下要拯救报纸,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变 报纸过去那种漠视读者、冷对反馈、居高临下的态度 与理念,重新建立起与读者水乳交融的及时、即时受 传机制。这才是报纸获得拯救的唯一途径。 哑 ;棱聚焦 链接j 方面,这本书对于美国传媒界在web 2.0和“公民新 闻”两股潮流冲击下怎样发生“回归草根”与“超越 平面”的历史性嬗变,以及在此冲击下传统大众传播 模式中传者与受传者关系所发生的三重深刻转变的 范东升教授认为,“在单向性的大众传播时代, 传者通过操控媒体、内容把关、调节传输方式、征求 受众反馈等,来达到增强传播效果的目的。受传者 对大众媒体信息的选项只能是:全盘接受或有选择 地接受,即使不接受也只能是保持沉默。但是在新 媒体时代,由于参与/协议/社区式传播应运而生,参 众成为更加活跃的力量,媒体和参众的关系重新变 介绍,更值得我们重视,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范东升教授作为中国著名记者范长江之子, 曾在美国主办华文报纸多年,对美欧主流报纸了 得紧密起来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媒体与参众 双方建立起即时互动的平等对话关系。”这其实也 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个看似与自己毫不相干的 解颇深。在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期间又 致力于数字报业的研究,本书以全景扫描的方式 对2007年以来美欧所发生的报业危机进行深度观 察,对中国报业以及传媒界有着特殊和丰富的警 示意义,读来令人震撼,是近年不可多得之书,必 人,却能激起千千万万人的关注与共鸣,引起持续 时间长达数个月之久的争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 姓,却能得到强大的民间支持。 将对中国传媒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晶报总编室副主任) 注释: ①黎勇:《中国报业的春天刚刚开始》,《青年记者》 2006年第3期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技术变革给我们带来了 圈 许多新课题,或许不仅仅只是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 是否会消亡、会倒闭、会关门的问题,即使报纸不消 亡、不倒闭、不关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传 巨 需 5 播力都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改变,传播理 论也面临着新的规律的探寻与总结。在如此背景下 发出“拯救报纸”的呼喊,一方面是对美国报业危机 的一次分析与评介,是对全球报业前景的忧思,另一 ②同上。 责任编辑:甘恬 《连线快评》在杭研讨 本刊讯5月10日,杭州文广集团主办的“广 时代,当前广播的发展也到了3.O时代,是一个 融合以往广播口语、互动特点,并且整合利用手 机、电话、网络等媒介工具,给听众呈现“多对 播评论3.0传播新时代暨FM89杭州新闻广播《连 线快评》节目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参加会议的 国内相关媒体、专家学者及电台一线的节目制 作者各抒己见,针对“评论3.0传播新时代”的观 多”的新闻传播格局。《连线快评》新的传播学探 索打破了传统的“一对多”和“多对一”的传播形 态,引领了评论3.O的新法则,即多元化的评论 念及FM89杭州新闻广播《连线快评》节目,提出 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 员队伍、多视角的新闻关照、多频次的快评微 2010年FM89杭州新闻广播在坚守“新闻立 台”价值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评论强台、观 点强台”的办台理念,推出了时长两分钟的评论 评、多维度的传播网络。《连线快评》在新的传播 环境下,运用全新的传播理念与特点,突出了 “意见领袖”的把关人的作用,打造了主流媒体 节目《连线快评》,运作一年时间来引起各方关 注。正如互联网从web1.0发展到目前的web3.0 的舆论 l领品牌,构筑了多元化的话语平台.它 将成为城市新闻台的又一主导节目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