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李新社
陆步诗
尹乐斌
王瑶琼
422000)
(邵阳学院食品与化学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摘
要
文献标识码:A
湖南·邵阳
DOI:10.16871/j.cnki.kjwha.2018.05.034
传统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采用的是“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借助PPT讲授,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大班授课。课程结束后,进行期末终结性考试。教师是教学活动主体和主导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观众,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按照排定的课表,在规定的时间、固定的教室授课。其优点:一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讲授,丰富的面部表情,恰当的肢体语言,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教师讲授知识的系统性强,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三是教师通过语气、语调、语速、重复等方法突出重点与难点,易于学生掌握。四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听课情况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其缺点是,以灌输知识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以教师讲述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了课外交流与互动。1.2网络教学模式特点
网络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跨时空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超越时空为学生布置作业,释疑解惑。二是共享性。网络教学平台上汇集的海量优质教学资源,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最直观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三是互动性。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即时各抒己见、互动交流。四是生动性。网络教学资源多以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形势呈现,能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制约网络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认识上的偏差。部分人对网络教学有抵触,认为师生面对面交流比生硬的人机交流要鲜活、生动、
分析了微生物学课程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及
网络教学模式特点,阐述了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了微生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思,分析了微生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效果。该模式能有效实现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关键词模式
TheApplicationof\"Mixed\"TeachingModelintheTeachingofMicrobiology//LiXinshe,LuBushi,YinLebin,WangYaoqiong
AbstractThisessayanalyzestraditionalteachingmode—\"classroomteaching\"inmicrobiologycourseandnetworkteach-ingmode,expoundsthenecessityoftheimplementationofthe\"mixed\"classroomteachingmode,putsforwardthe\"mixed\"classroomteachingideainmicrobiologycourse,whichcombines\"classroomteachingandnetworklearning\analyzestheeffectof\"mixed\"classroomteachingmodeinmicrobiologycourse.Thismodecaneffectivelyachievethecomplementaryadvantagesofthetwoteachingmodes,givefullplaytotheleadingroleofteachersandthepriorityroleofstudents,andeffectivelypromotethegoaloftalentstraining.
Keywordsmicrobiology;classroomteaching;onlineteaching;\"mixed\"teachingmode
微生物学
课堂讲授
网络教学“混合式”教学
微生物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良好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利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课堂教学模式非常重要。
具体。二是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无疑能促进教学,而缺乏系统性、完整性,零散粗糙、缺乏交互性与实用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则会影响教学质量。三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受学习能力、自律能力、学习基础等条件影响,离开教师的视线,缺乏监管机制,部分学生很难积极、主动、自觉地按要求开展学习。
网络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1微生物学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特点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编号:湘教通[2016]400号);邵阳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作者简介:李新社(1965—),女,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教学与研究工作。
74
总第421期2018年5月(上)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Total.421
May2018(A)
传统教学模式则是经过上千年传承下来的[1],在系统地传授知识上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采用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当前最有效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
2微生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思
微生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即“课堂讲授+网络学习”的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一种“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讲授+线上提出问题+线上互助讨论+线下解析问题+线下实践训练”的集协作式、探究式、案例式、项目式等于一体的教学新模式。2.1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讲授
即采用线上学生根据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线下教师课堂讲授解惑答疑。对于微生物学课程知识架构、基本知识原理及基本技能等内容,传统的课堂讲授是必不可少的。如介绍微生物学课程知识架构的绪论课;介绍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原理内容如微生物细胞结构与功能、微生物营养、微生物生长繁殖及其控制、微生物代谢、微生物遗传与变异等;介绍微生物基本技能的内容如微生物分离培养、微生物分类鉴定等,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线下课堂讲授,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线上,学生可以借助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案以及将知识点网格化形成的概念库、原理库、方法库、案例库、图片库、习题库等系统化、模块化的微生物学网络教学资源,自主预习或查漏补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线上提出问题+线上互助讨论+线下解析问题+线下实践训练
丰富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有限的计划学时,使得微生物学部分知识的课堂讲授变得没有必要。如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具体案例、研究课题等教学内容,采用线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或同学间、师生间在线交流讨论形成方案,线下教师分析问题并对方案点评,学生按照方案具体实践。例如:对于课程中专题应用的教学内容,以微生物类群、章节或知识体系等为单元,采用专题方式。教师将专题内容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学生自主选择专题,自行结成伙伴,共同查阅资料,一起探索交流,完成专题报告;对于利用微生物学基本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线下教师创造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线上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最终解决问题;对于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内容,由教师线上提出某个研究课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线上围绕课题研
讨,提出个人见解,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资料查阅、现场调研、广泛讨论,形成研究方案,教师线下对方案进行分析与评价,学生根据方案在实验室完成研究;对于某些生产实际案例的教学内容,由教师线上描述生产实例,提出任务与目标,线上线下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找出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教师线下点评。
3微生物学课程“混合式”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我校微生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2014年开始建设,2015年用于2014级、2015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二届学生实践发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单一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一是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外借助网络教学资源,自主选择内容学习,教师则通过平台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对课堂内容、授课设计进行调整,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二是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完成一个完整章节知识讲授后,线上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借助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在线提问或留言提问,教师在线答疑或课堂集中讲解,从而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开展的协作型、探究性、案例式、项目化等线上线下教学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是网络教学平台运行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补充与完善;三是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网络教学测评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
4结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讲授和网络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汇集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而克服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2]。这种教学模式能增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协作性,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随着网络教学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向文江,李新社,袁赟.基于网络空间的地方高校教学方法与教
学管理的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8):92-94.
[2]谢茂森,张家录,文武.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24(5):101-108.
编辑李金枝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