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磁 痛论2014年第26期(总第254坛期 )陶敏 。撼园鸡 @ 从教学内容和方法着手,促进微生物学教学的改革 (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641000) 摘要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新兴学科,在生命科学领域有着其它单一学科无可替代的优势和地位。学科的前沿性和重要 性,促使教学和学习都有着无可逆转的发展前瞻态势。鉴于此,本文从微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入手,从变革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 教学手段与技术两方面切入,进行了富于实践性和科学性的阐述,对于微生物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促进;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 关于微生物学的概念,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微生物学就是分 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 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 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 学。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既能牢固的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又 能树立将所学用于实际应用的意识,是每个从事微生物教学的 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特别是进入当今科技与教育突飞猛进的新纪元以来,学生 视野与观念的变革与提升,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调整与革命,如何 在微生物教学中实现与时俱进的调整,是我们教育者面临的新 课题。居于此,笔者试从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与技术两方 面,阐述在有关现代微生物教学改革中,逐渐体会到的观点和摸 索出的做法,以就教于各位朋友和同仁。 首先,是微生物学以更加丰富和新颖教学内容向我们走来。 1.微生物是对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补充,教学过程中要予 以充分关注 就教学内容而言,微生物学课程内容主要分布在:微生物的 形态构造、代谢、生态和遗传等几大部分。由此可见,该学科实际 上缺乏自身所独有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构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 是综合讲述具体与微生物关联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 以及生态学等学科的内容和知识。而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学生 会在相应的课程中接触和有所把握,所以教学中存在“似曾相 识”的熟悉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就需要教 师另辟蹊径,制作新的兴奋点,及时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有关背景 知识,同时在更高的层面上指出该理论下有关微生物的特性,即 与高等生物的不同之处,建立一个新的知识系统。比如:在讲述 光能营养微生物时,会涉及到光能营养与化能营养成为地球上 微生物生长代谢的两基本的能量营养模式这个知识点。教者 就可以新的切入点,比如采用最能凸显特点的比较范式:传统的 经典理论认为,光能营养型微生物由于含有光合色素,可利用太 阳能将二氧化碳、水和其它无机物质合成为自身组成部分与营 养物质;而化能营养型微生物由于缺少光合色素,自身不能直接 转化与利用太阳光能量,只能从物质化学反应中通过元素化合 价变化获取价态电子能量。这样富于特色的教学内容的比较范 式,才能在学生脑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 果。 2.追踪和引入最新的微生物研究结果,让源头活水激活课 堂 当今的科学进步,在某种意义上说,已进入一种几何级数层 l90 面的发展。在新兴的生物技术产业中,微生物的作用更是不可替 代。微生物学科发展异常迅捷,而知识的快速更新已经使人们深 感到有些“应接不暇”。这一特点,可从微生物学教材的修订速度 得到充分体现。该学科相关教程虽然也在不断调整与更新。然而 这种修订的速度似乎仍然很难与学科发展同步,大有“洞中方一 日,世上已千年”之感。一些最新的内容,是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了 解的,我们就要特意引入,全力解说,做一个勇立潮头具有强烈 时代感的新时代的新老师。这样,既可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前沿的 微生物学知识,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追寻和探究的 热情。虽然引入该最新的研究进展对于教师来说增加了一定的 工作量,但这源头活水确实可以激活课堂,带来更好的教学效 果。 其次,是改革微生物教学方法和技术,让浓厚的学生学习兴 趣一直陪伴学生。 当今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独立,有的甚至还具有较强叛 逆性。凭借个人喜好和一时兴趣而努力学或者而放弃学习的情 况绝对不是个别现象。因此,在当前的微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 以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日益更新的教学技术予学生以新鲜刺 激,以稳定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微生物教学中必须予以 充分关注的问题。 1.积极互动,以教学模式的新颖促进教学 (1)设置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教育心理研究成果表 明:吸引学生简单而有效地办法,就是向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可 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真正推进教 学,达成高效教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抓住知识点,多角度设计 问题,或者纵深设问,多问“为什么”,让一个个“为什么”形成严 密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和探究问题,并在严密的思维 和逻辑里获得问题的答案。例如“发酵工程史话”的教学,就可设 置一种师生互问互答的情景,展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微生物在 其间所起的特定作用,进而在了解过程中,把握知识,倍增自豪 感,强化学习动力。由此看来,生物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技术,同时 科学技术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设置特定话题,老师引导学生生参与讨论。教师把一个 知识点全面而详细的讲授完后,不要慌着结束教学,而应该围绕 该知识点,并结合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案例,设置某一切近话题, 将知识点、自我感受和现实生活熔于一炉,展开课堂讨沦,参与 性的相关特性,可以吸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真正拓展知识 点,形成能力。话题设置的过程中,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时鲜性 或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例如,在讲完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内容后,可设置如下话题:为什么国家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载 人深潜器“蛟龙号”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 (下转第198页) N 谈新课程音乐课要“活而不乱’’ 窦永玲 @强 鸥¥@ (沙湾县第四中学,新疆各位音乐老师,你们希望学生们两手平放认真的上完音乐 课吗?答案是否定的——不希望。但在音乐教学中,我常常听很 多老师说到:“现在的学生太闹了!老师真是难当!,,如果让学生老 老实实地坐着,课掌气氛便呈现出死气沉沉;如果开放了课堂教 塔城832100) 差异,面向全体,关注个别。把教材中“死”知识,用“活”的办法呈 现出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 趣,提高教教学的趣味性。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这里并 不是放纵,听之任之,偏离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不能无原则地迁 就学生,学生想唱就唱,不想唱就不唱,想动就动,不想动就不 动。教师不负责任,不控制学生的行为,没有规范要求,往往会使 学生形成无组织无纪律,放任自由。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大胆 “放”,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在唱中学,以“活动”为主。教师要 解放学生的身心,尊重学生思维成果,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 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 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教师在尊重多种答案的基础上,引导 学,学生就会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呈现出无序状态。那么究竟该 如何看待课堂“乱”的现象呢?我的经验是:“乱中求序,活而不 乱”。 音乐活动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活动。但是 新课标同时也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该以审美体验为 核心,应该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放在首要的位置。也就是说音乐 课既要注重对音乐的感悟理解,也要注重对音乐活动的参与。这 里的参与是指学生全方位、全身心的参与,既要有身体四肢—— “身动”的参与,又要有心灵思维——“心动”的参与。教师不能过 于强调了学生“身动”的参与,追求的是一种浮于表面的喧哗热 学生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 不能视而不见,在肯定其合理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既要让 学生在玩中学,又要乱中求序,收放自如,把握住课堂的整体。 音乐充满着绚丽多彩的诗情画意,音乐课堂充满着丰富多 彩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扬民主,活跃课掌气氛,为 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拓宽学生的 思维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更需要学生积极 主动,发挥个人的优势,创造性地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那么我 们音乐教师一定要处理好严与宽、收与放、动与静的关系,给学 闹,却忽视了“心动”的参与,学生没有真正地与音乐产生共鸣和 交融,真正的教学效果反而没有达到。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那种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只有当学生“心动”“身动”的全方位 参与,将音乐活动和感悟音乐融为一体,亲自主动去探寻、领悟、 体验时,才能真正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因此“身动”更要“心动”! 新课程较注重的一点是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多种活动 为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去学习创造。那么音乐教师 就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 思维,合作学习能力。要使学生在动中吸收到知识的养分,体现 它的教育价值。设计的活动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既要重视教 学中的统一标准,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 生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他们真正自由地 驰骋于音乐领域中,让学生有目的在玩玩乐乐中学习,“活而不 乱”,“乱而有序”。 (上接第190页)制工作。该话题本质是在讨论海底资源的开发, 通过讨论学生会对海洋微生物的资源价值有着更为深刻的印 拓展延伸,可以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更清晰的讲述教学难点, 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象,甚至对微生物资源学也会有自己的思考。 2.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以科技新载体为技术促进教学 就目前形势看,多媒体课件正在逐渐成为或已经成为微生 物学的主流教学手段。它有着诸多优点: 一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而使这一教学技术 泛化而至于沦落,多媒体教学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在借助多媒 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避免课件过于简单以至于 近于童稚化而使微生物学问题成为“童话”问题,也应努力克服 课件推进过快而使学生无力接受和消化的问题,做到真正利于 课堂,促进教学。 相对于其他科学而言,包括微生物学在内的所有生命科学 (1)图文结合,直观生动。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在于将图像、 声音、动画和文字等集中于一体,可把抽象的、微观的东西变得 直观而生动。事物的具体结构、变化过程等,都可以直接的展示 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直观的感知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学科呈现出更鲜明的“日新月异”特征。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有 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唯有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从教学内容和 技术两方面着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参考文献: 进而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使课堂气氛活跃融洽。例如,如果 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微生物的扫描或投射电镜照片等内容,把 微生物的实际结构直接呈现给学生,化微观为现实的具象,使学 生的理解和记忆变得更容易,习得过程的满足感又往往会激发 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也自然得到明显提高。 (2)信息海量,讲授快捷。微生物学知识密集,而用传统的板 书的教学,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从而降低教学的时效性,使学生 也无法形成连贯和系统的思维链接和知识体系。而多媒体教学 技术的使用,则可使师生双方都从繁重的板书或记录中解脱出 来,大大缩短讲述时间,可以举更多的实例,可以做更多更好的 l98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郑毅.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U】.微生物学通 报,2012,32(1):123—125. f5】李颖,关国华,王颖,席悦.微生物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环 节——本科生科研训练 微生物学通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