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梁钢筋的计算
1. 基础主梁
1.1. 纵向钢筋构造(04G101-3 P9、28、29)
1.1.1. 底部非贯通筋
底部端支座无外伸非贯通筋长度:左支座-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max{ L0/3 , a }
底部端支座有外伸非贯通筋长度:左支座+外伸长度-保护层+12d+max{ L0/3 , a }
底部跨中非贯通筋长度:max{ L0/3 , a }+max{ L0/3 , a }
其中L0/3、a均为非贯通纵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L0——为支座左跨和右跨的中心跨度值较大者;
a=1.2La+hb+0.5hc(hb基础梁高度,hc沿基础梁跨度方向的柱截面宽度)。
注:当非贯通筋多于三排时,第三排起非贯通纵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值应由设计者注明。
1.1.2. 贯通筋
1.1.2.1. 端部无外伸
底部、顶部贯通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右支座-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
基础梁底部和顶部纵筋成对连接设置,顶部或底部多出的钢筋按下列公式计算。
底部、顶部多出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或右支座)-保护层+15d
(注:多出的钢筋按上图计算,此处软件似乎未实现。)
1.1.2.2. 端部有外伸
底部、顶部贯通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左外伸长度-保护层+12d+右支座+右外伸长度-保护层+12d
1.2. 箍筋(04G101-3 P34)
箍筋的长度算法不在这里探讨了,在软件的箍筋公式页面有公式。哪个不理解,可以拿出来单独讲解。我们在这里只介绍箍筋的根数算法。
上图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数据?
² 箍筋分为第一种箍筋范围,第二、三种箍筋范围
² 箍筋起步50mm
² 节点区按梁端第一种箍筋设置
按04G101-3 P6页说明,基础梁箍筋为两种或三种间距时,应在第一种或第一、二种箍筋前加注箍筋道数;那么未加注箍筋道数的第二种或第三种箍筋根数如何计算呢?
第二种箍筋根数计算公式(以两种箍筋为例,三种时可以自己推导一下):
Ceil(第二种箍筋范围长度/第二种箍筋间距)-1
第二种箍筋范围长度=跨净长-2×第一种箍筋范围长度
第一种箍筋范围长度=(第一种箍筋根数-1)×第一种箍筋间距+起步距离
如果设计者未标注第一种箍筋根数。那么箍筋如何计算?
目前软件是按框架梁的方式计算,参照03G101-1 P62、63。
节点区箍筋如何计算?
我们分两种形式进行介绍
² 端支座
端支座计算:向上取整((支座宽-基础梁保护层+50-箍筋加密区间距)/箍筋加密区间距)+1
注:50为箍筋距支座边的距离,默认为50,可以在计算设置内修改。
² 中间支座
如上图所示,中间支座时左右均按端支座右侧计算。
中间支座计算:向上取整((支座宽+50-箍筋加密区间距+50-箍筋加密区间距)/箍筋加密区间距)+1
软件的这种算法这是实际施工时布置箍筋的方法。
2. 基础次梁
2.1. 纵向钢筋构造(04G101-3 P9、36)
在这里只讲与基础主梁的区别。
² a值得计算
a=1.2La+hb+0.5bb(hb基础梁高度,bb基础次梁支座的基础主梁宽度)。
² 无外伸端部计算
锚入基础主梁支座一个锚固La
2.2. 箍筋(04G101-3 P34)
与基础主梁相同,这里不再过多阐述。
3. 其他
还有一些知识由于比较泛泛,不再这里过多解释,大家可以参考图籍学习。
关于基础梁中的其他钢筋,请参照04G101-3学习。
基础梁变截面——P30
基础梁与柱结合部侧腋筋——P31
基础梁梁高加腋筋——P33
基础梁侧面钢筋、附加箍筋、反扣吊筋——P35
4. 练习
如上图所示为基础主梁,试计算(锚固按38*D,保护层40mm)
² 第二跨左支座非贯通纵筋数量及长度
L0/3=6000/3=2000,a=1.2*38*25+800+0.5*300=2090
长度=2*2090=4180mm,根数2根
² 下部贯通纵筋长度
长度=4500+6000+1500+1500+12*d+12*d-40-40=14020mm
² 第一跨箍筋数量
非加密区箍筋范围长度=4500-300-2*(9*100+50)=2300
非加密区箍筋根数=ceil(2300/200)-1=11
箍筋根数=2*10+11=31根
² 第一跨右支座内箍筋根数
Ceil((300+50-100+50-100)/100)+1=3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