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利群
纵观Go for it!整套教材,不难发现从八年级下开始,差不多每个单元都有一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不仅篇幅长,而且生词多、语法杂,确实有一定的教学难度,然而它们却是培养学生猜词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英语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假如教师能引导学生沉浸在这些素材里,学生会感知到英语语言的美;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要吸引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依笔者之见,教师需着重做好“目标”、“活动”、“问题”、“延伸”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航向,也是教学评价的尺度。作为预设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引,它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目标过高,学生会失去信心;目标过低,学生会缺乏动力,学习就不会有任何效益。要真正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教师需把好以下几个关:
1. 潜心研究教学内容,结合新课标要求和语言教学特点,确定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目标。
2. 斟酌这些目标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是否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3. 考虑各个目标之间是否有层次感,最终能否使学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
4. 推敲这些目标是否涉及阅读课的要求,是否关注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5. 分析所定目标是否关注学生怎么学以及他们在学的过程中是否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6. 预测课堂情况,在个别目标上打上着重号,以便随着教学动态进行适当调整,使教学能更有效地进行。
二、课堂活动设计
课堂活动是教学行为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在注重活动趣味性的同时,更应注重活动的有效性。如果采用的活动只流于形式,脱离教学内容,偏离教学目标,再怎么好的活动形式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 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教师应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引导学生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中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家所说:“Tell me,I will forget. Show me,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I will understand.”在活动中,学生应是交际者,教师是引导者。教师需设法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此外,活动要有互动性。辩论、小组讨论、竞猜、小品表演等都是互动性强、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形式。活动还要有针对性,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应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2. 从阅读课的特点来看,虽然篇幅长、生词多、语法结构丰富,但它们都是围绕着某
个事件或故事展开的,而且这些事件跟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多或少都有联系,比如课余生活、历史事件、心愿与梦想等。编者选用这些素材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教师需通盘考虑、整体布局,切莫只把眼光停留在字、词、句上,把优美的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这不仅不能激趣,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围绕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展开讨论,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
3.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大多数学生依旧是凭兴趣学习。对于没有兴趣的活动,他们会表现出漫不经心,甚至出现拒绝现象。而有效的认知活动,必须有注意的配合。因此,教师需尽力设计生动形象、富有意义的课堂活动。借助多媒体及素材生活化的特点,不难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但要注意两个细节:课件制作不应该“教案化”;情境创设不是照本宣科。
在制作课件时,教师要明确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不应该让它喧宾夺主。使用多媒体的目的只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具形象性,合理扩大教学容量,没有必要把所有教学内容和活动呈现在屏幕上。那样只会增加学生的视觉疲劳,削弱教学活动的新鲜感。
在创设情境时,要把握好难易度。情境应是引领学生走向未知世界的桥梁,它应有启发性,能给学生心理上的悬念,而且新颖有趣。此外,适时添些简笔画或教师自制的道具,会增加教学魅力。
4. 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心理流程来看,涣散——渐次集中——高度集中——开始衰退是注意力演进的一般规律。要充分发挥短短几十分钟时间的效率,教师需抓好“导入”和“读后”这两个关键点。
有效的导入能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并能实现由旧知到新知的自然过渡。在设计“导入”活动时,教师需注意这一点:活动不仅要吸引学生的眼球,还要为新知识的自然呈现作铺垫。
有些教师习惯于教新内容之前用学过的交际用语与学生交流,表面上看学生参与的热情比较高,实则收效很小。一方面,有些内容与当天的学习内容无关,新内容的呈现会显得突兀,给学生带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还占用了化解课文难点的时间,使得后面的教学不能从容地进行。另一方面,经常重复的问答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惰性,假如接下去的活动稍微有点难度,他们就不易转过弯来,结果产生“冷场”,使课堂活动很难顺利开展。根据学生喜好及课文内容,教师不妨尝试“判断法”、“解图法”、“角色扮演法”、“讲故事法”、“想象说话法”等导入方式。
良好的开端固然重要,有效的“读后”活动也不容忽视。它不仅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还能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使之内化。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时常会有这种现象:许多学生接触过课文之后,以为学好了,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做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但不要太难。如:“根据表格中提供的信息讲述课文大意”、“用不同的人称讲述文中故事情节并适当增删”、“谈谈读后感”等。
三、问题设计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个活动,教师用它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不少有经验的教师把它当作一个“拐点”来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更趋连贯紧凑,并给学生一种前进感。
有效的问题能引领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阅读、判断、分析、推理。在逐一解答的过程
中,学生能清晰的感知文章的结构脉络,突破阅读中的重难点,为开展复述、写作等“读后”活动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要设计有效问题,教师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全体性原则。要考虑到每位学生的需要和能力,使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例如,可以为基础弱的学生设计一些浅显的、陈述性的问题,为基础好的学生提供总结性或提炼性的问题。
2. 阶梯性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问题设计也应符合这一原则。给学生设置适当的阅读梯度,有助于提高阅读技巧,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时可以从一般性问题过渡到推理性或归纳性问题,再到发散性问题。如教Go for it !八下第八单元的阅读课时,教师在完成一般性的提问之后,可抛出这两个问题:How can we improve our Enlish ?Why are so many Chinese people trying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问题看似简单,但要答全,学生需透过文字进行归纳和想象。这样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长此以往,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会有很大提高。
3. 实践性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尽力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语言,从而进一步学习语言。只需用“Yes”或“No”回答的问题,教师应尽量避开。它们既不利于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还会破坏课堂良好的氛围,即使要采纳,也必须要求学生回答完整。
4. 整体性原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与课文整体教学相一致,或围绕中心展开,层层分解;或以探究主题为线索,层层相连。一个个问题的答案串起来就是一幅文章的框架图,给学生“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感觉,以便他们更好地从整体角度去感知课文。
四、延伸教学设计
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和英语新课标的要求,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完成传授语言知识、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更要深化课文的内涵和拓展课文的外延,把课文的空间范围延伸、拓展到现实生活中,教会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加工能力。
延伸并非无限延伸,也得讲究度。偏离课题与教学目标的延伸只会耗费时间,脱离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的延伸只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要使延伸有实效,教师得把握以下三个要素:
1. 延伸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要让学生认识世界,就得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其最终的交际能力应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对英语文化掌握得越扎实,其英语运用能力提高就越快。
补充文化背景知识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手段,而且效果不错。如在教“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八下,Unit 7)和“Could you please lend me your pen?”(九年级,Unit 11)这两篇阅读文章时,教师可跟学生一起探讨中西方“礼节”上的差异;在教“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八下,Unit 3)时,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Martin Luther King,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美国社会;在教“Receiving money makes me uncomfortable.”(九年级,Unit 13)时,教师可让学生谈谈中西方“送礼观念”的异同。
2. 延伸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上的升华
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启迪学生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初中英语阅读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情感方面的经典故事,教师应把它们视为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比如在教“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八下,Unit 4)时,教师可设计延伸问题:How would you help others?让学生通过思考,感悟主人公的高尚行为,体验弱势群体的困苦,增强对他们的理解和爱心;在教“He used to cause a lot of trouble.”(九年级,Unit 2)和“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s?”(九年级,Unit 3)时,教师可设计:What do you think of Martin's mother and your own parents?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Liu Yu?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体谅父母的苦心,同时引发他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3. 延伸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智力品质的灵活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如何培养学生智力品质的灵活性?以下是几个很有效的范例,教师可进行尝试。如在教“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八下,Unit 1)和“I'll send you a photo of Lucky.”(九年级,Unit 8)时,教师可在读后设计这两个延伸问题:What will robots do for humans in 2050?What would Liz's life be like if she didn't get Lucky?在教“You're supposed to write quickly.”(九年级,Unit 12)时,可设计延伸任务:Please write your own e-mail in English.学生可以就这些任务自由陈述自己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维火花会因此得到碰撞。这种延伸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值得教师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 倩 《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
2. 黄子成 《中学英语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钱希洁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深加工’”,《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年第10期
4. 俞红珍 5. 黄煜峰 6. 教育部 “如何设定教学目标”,《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2期
雷 雳 《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