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

来源:星星旅游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

本文明确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管理制度不完善、学科专业知识不夯实、职业规划以及培训不足等问题,并结合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标签: 辅导员;职业能力;高校教育

引言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其职业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高校教学改革的推动,同时也是对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全面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亟需攻克的课题。

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对辅导员工作重视程度低

第一,高校育人目标与辅导员工作冲突。尽管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但是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其育人目标仍然以知识性人才培养为主,应用创新型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这就导致“智育”和“德育”之间的冲突,不利于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教育。

第二,辅导员工作内容杂而无章。通常情况下,辅导员工作内容包括:生活管理、心理辅导、就业创业、学业指导等。这也就导致辅导员工作压力大,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自我,且工作效率不高。

1.2 辅导员自身能力有待提高

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缺乏工作经验。从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来看,虽然学历水平较高,但是整体队伍呈现年轻化。很多辅导员都是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在工作经验上相对匮乏。而且这些年轻辅导员的责任心、抗压力、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能力的提升。

另外一方面,多学科基础知识不够夯实。对于辅导员来说需要掌握高校多学科的基础知识,虽然岗前都进行一定培训,但是对于非专业领域的知识仍然理论不足。这就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一些专业性问题,理论知识不扎实直接影响职业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师德威望。

1.3 缺乏职业能力提升机制

其一,专业培训亟待转型。随着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壮大,不同专业需求的辅导员,对于岗位专业培训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然而从当前的专业培训内容上

来看,仍然是以普适性理论、讲座等形式,培训内容过于笼统不够细致,不能够满足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需求。

其二,辅导员职业生涯建设缺乏理论实践。现如今各大高校基本明确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但是如何实施尚缺乏理论基础,而且现有的培训也仅仅是“过程化”,不利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

1.4 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考核制度还不健全。高校辅导员既是高校教师,同时也是高校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辅导员具有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辅导员并没有将辅导员的身份作为其职业定位中的重要位置,没有把辅导员当作一个重要的职业,在工作中总是认为辅导员比教师差一级。这种现实使得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较为模糊,即受到教学部门的管理,也收到学生工作部门的管理,工作繁杂而忙碌。另外,在考核方面辅导员职称评等体系也不完善。因此,在辅导员工作评价中难以做到科学合理的对其工作成果和取得的成绩做出评价,这也使得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提升动力缺失。

1.5 高校对辅导员聘任制度与培训体系不完善。

高校辅导员聘任制度的构建是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虽然对高校辅导员的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还没有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导致了无论学习什么专业的毕业生都能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不合理的聘任制度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三,辅导员自我管理和提升动力有待提高从辅导员自身方面来看,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较低的问题还包括辅导员自身的学习动力不足。这是影响高校辅导员能力提升的主要内部原因。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职业荣誉感、同时在待遇方面也不理想,诸多原因使得目前的辅导员都将这份工作作为自己转任教学岗位的过渡,在辅导员岗位通过提升学历等方式转任教师。这样的工作状态使得他们很难将时间和经历放在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上。因此,缺乏提升动力的辅导员工作便成了谋生的差事和工作过渡的跳板。

2 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建议

2.1 构建良性管理机制

一要,明确“智育、德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各大高校必须明确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的培养目标,在确保专业知识教学效率的基础之上,重视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提高辅导员对学生综合素养教育的地位认识。

二要,规范辅导员工作流程。对于辅导员的各项工作,必须要明确工作流程,并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有效的减少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并在配合工作中,提

高职业能力。

2.2 提升辅导员自身综合素养

一方面,加强自我管理能力。肩负大学生思想政治、维护校园秩序的重要职责,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高校教育思想,并时刻警醒自身言行舉止。

另外一方面,创新工作方法。结合自身工作环境、工作问题,积极的找到迅速适应工作的方法,同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的运用到实践中,不仅要创新工作方法,还要攻克各个专业学科的教学难题,不断提升自我。需要注意的是,创新工作方法不能闭门造车,要能够与其他辅导员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以更有利于职业能力的提升。

2.3 规范辅导员职业提升机制

首先,完善辅导员绩效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辅导员的绩效考核机制,给予辅导员公平、公开的晋升机会,需要注意的是绩效考核指标不仅要涵盖日常教学、管理能力的指标,还要融入思想政治、学生测评、研发能力等综合指标,这样才能够考验辅导员的综合职业能力。其次,明确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导向。各大高校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需求,还要赋予实际行动。具体来说,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辅导员管理经验,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从选拔、培训上岗、绩效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制度完善,从理论层面落实到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实际中。

2.4 构建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保障辅导员职业晋升

道路畅通。构建完善的辅导员专业评价体系,是从根本上保护辅导员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发展动力,让广大高校辅导员具有发展自己职业能力的积极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明确辅导员职业资格体系以及岗位评定体系,让高校辅导员能够按照国家要求的职业能力不断学习,不断晋升。同时,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在职称评定、聘任形式等方面进一步开放思路,加强改革,保护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热情。

2.5 完善聘任制度,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方向。

在高校辅导员招聘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把辅导员队伍的第关。通过科学合理的聘任制度保障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不仅仅要在学历层层上把辅导员的学历门槛在硕士研究生学历,同时我们必须对从事辅导员岗位的专业进行限定,通过这种限定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已经成为建设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题。通过论述可

以看出,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面临一些制约因素,这就需要高校能够不断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加速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同時通过辅导员自身素养的提升,切实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促进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洁.以职业能力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5)

[2]李琳.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3)

[3]张旭.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24).

[4]陈伟祥.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困境与对策[J].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8).

[5]钟意.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内涵解读[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