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7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6-第13讲种群和群落

来源:星星旅游
限时规范训练 (建议用时:40分钟)

1.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中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解析:选B。分析图形可知,图中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

解析:选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小;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大。

3.如图为同一地区甲、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0~t1乙种群的生物量大于甲种群 B.t1~t2甲、乙曲线峰值代表种群K值 C.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种内斗争调节 D.t3~t4甲种群呈“S”型增长

解析:选D。t0~t1乙种群数量大于甲种群,但生物量无法判断;t1~t2乙曲线峰值和峰

谷的中间值代表乙种群的K值,而甲种群的K值在t3~t4时才出现;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种间因素调节,如与甲种群竞争的结果;t3~t4甲种群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S”型增长。

4.如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则(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线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 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解析:选C。分析曲线可知,种群在c点之前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但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不断下降,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时对应的时期;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曲线不能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5.社鼠出生1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 C.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D.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死亡率高于雌性个体

解析:选B。分析曲线可知,与春季相比,夏秋季种群数量下降,说明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上半年种群数量增加,属于增长型的年龄组成,下半年种群数量下降,属于衰退型年龄组成,幼年个体所占比例上半年高于下半年;该种群位于湖泊中一个岛屿上,迁入和迁出不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春夏季节,种群密度增大,雌与雄的比例下降,说明雄性个体死亡率低于雌性个体。

6.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 B.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 C.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

D.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选A。2~4年间,1<λ<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A错误;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结合这些特点可以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2~4年间1<λ<2,4~8年间0<λ<1,8年以后λ=1,所以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C、D正确。

7.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内斗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解析:选D。A项,初始阶段酵母细胞数量少,酵母菌个体之间几乎不存在种内斗争;B项,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酵母细胞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而Nt=N0λt为“J”型曲线增长的数学模型;C项,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具体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D项,由图可知,1 mL培养液中最多含12 000个酵母细胞,则10 mL培养液中的K值约为120 000个。

8.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解析:选B。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在t2~t3时间内大于0,故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项错误;t3~t5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间段内甲种群增长速率为0,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项正确;甲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5时,C项错误;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之前就应防治,D项错误。

9.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________,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_______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K1或者K2)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

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

(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_______会变小。

解析:(1)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优点是较为直观、形象。(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J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3)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取值时,取的是平均值而不是峰值,因此该种群的K值为K1。(4)据图中曲线分析,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气候和传染病。(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会变小。

答案:(1)曲线图

(2)J 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3)K1 (4)B (5)K值(或环境容纳量)

10.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丰富,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我省沿海某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线虫属 丰富度 19 18 24 土层深度 (cm) 0~10 10~20 0~10 10~20 0~10 10~20 植物寄生线虫 (条/100 g干土) 93 14 19 0 92 9 腐食线虫 (条/100 g干土) 15 2 19 0 92 9 食细菌线虫 (条/100 g干土) 12 10 28 15 71 7 湿地类型 碱蓬群落 柽柳群落 白茅群落 请据表中数据回答: (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0~10 cm、10~20 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________选择地点。

(2)腐食线虫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此类线虫和表中________线虫数量明显增多。

(3)表中三个群落的________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表层聚集”分布。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________(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________积累较少。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________,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________最高。

解析:(1)线虫属于土壤小动物,调查线虫时应该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并做到随机取样。(2)腐食线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丰富,排放到湿地后会导致细菌在湿地中大量繁殖,所以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会使腐食线虫和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3)据表分析,三个群落中的植物寄生线虫类群的数量最多,为优势种群。线虫出现表层聚集现象可能是由于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于0~10 cm的土层,且深层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4)据题表分析,白茅群落的线虫属丰富度为24,其余两个群落的线虫属丰富度均低于该群落,所以白茅群落的营养结构最为复杂。

答案:(1)取样器取样 随机 (2)分解者 食细菌

(3)植物寄生 0~10 有机质(腐殖质) (4)白茅群落 丰富度

11.近几年我国西北地区经常遭受大风暴的袭击,导致土地沙漠化严重,水土大量流失,为了保护广阔的草原面积,西北某坝上地区利用沙棘的耐旱、抗风沙性,在已盐碱化的土地上种植沙棘用于恢复生态,从而保持水土。如图1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盐碱土地,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得到保留,原有的________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故该地区沙棘、阔叶混交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____演替。

(2)该群落中沙棘种群在年初个体数为500,一年内新生个体100个,死亡个体50个,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________。

(3)某野外调查小组对某沙棘群落进行深入调查,并绘出该群落中的沙棘与甲、乙两种动物(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如图2)。乙种群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随着甲种群的数量增多,短时间内沙棘、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盐碱土地的土壤没有完全改变,土壤中会留下原来植物的种子和根系,其新生个体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出生率==100÷500=20%。(3)种群数量最大时,

原有个体数种内斗争最激烈,a、b、c,d四点中a点时乙种群的数量最大。由图中甲与乙种群的相对数量呈现“非同步性”变化——“先增者先减,后增者后减”可判断乙捕食甲;又因为沙棘与甲、乙两种动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可知该食物链为沙棘→甲→乙,当甲种群数量增多时,短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会增多,沙棘数量会减少。

答案:(1)土壤 次生 (2)20% (3)a 减少 增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