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红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27期
摘 要:语文高效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重要,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有助于系统的思维能力培养;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高效课堂 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 想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87-01 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本身思维品质的形式和思维方法的正确。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不仅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而且直接作用于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所以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在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条途径,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1 紧抓学生基础,开拓学生视野,培养系统思维能力
思维活动依赖于知识基础,没有知识的空洞的头脑是无法进行思维的。新教材的语文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学知识、文言知识、文体读写知识等多方面。由于这些知识系统地分散编排在教材中,于是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先将书本的知识体系给予全面概括,构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进而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针对各部分的内容我采取不同的方法指导教学。
汉语知识部分的字词注音和字型:在记忆多音字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字音在词语中所表示的不同意思,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记忆。同时进行分类整理归纳记忆。
成语解释:这项知识我指导学生将意思相近的和相反的成语归纳总结,多积累,遇到不会的,多查字典。
病句修改:要掌握句子的成分,要熟悉病句的常见类型。做题时,尤其是要注意我们经常出现在口语中的病句。
文学知识:作者的知识,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根源,进而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
口语知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背影》教学时的导语,我要求学生讲述身边的故事;《我的母亲》教学中学生吟诵《游子吟》。
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知识中通假字、一字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要分清并牢记。作句子翻译时,要分析句子的句式特点和重要实词含义,从思维中提取其它文章中的所积累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采用联想记忆的方式,便于学生把握。
而在课外,努力地吸收和积累各种文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在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前提下,冲破时空界限,引导学生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多看、多记、多写,尽可能将新词语,与课内知识融会贯通,在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的同时,培养了思维能力中的系统思维。 2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能力
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智慧的导火索和催化剂”的作用。于是,我精心地设计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使之科学而新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如在讲朱自清的《春》一文时,让学生欣赏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欣赏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写诗歌、画画、唱歌等)尽情想象,展现你听到的春天的美。一时之间孩子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走到讲台前展示自己,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的教学目标,并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思维的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能力。
在作文的教学中,我更注重兴趣的培养。现在的孩子由于每天生活在高楼大厦中,又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体验缺乏,作文课上大多学生都是唉声叹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解决习作素材缺乏的问题,作文课上,我总是安排几名同学讲述自己身边的有趣故事,并且要求必须是真实的。这一做法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许多孩子为了能在作文课上展示自己,每天拿个小本东记西记,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丰富了写作素材,同时作文课成了他们的期待。 3 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引导,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谓“启发”就是在学生未达到一定的程度前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充分的思考”,结论尽可能与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后自己得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逐步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样就可以在增进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铸成学生科学的头脑。
例如,比较的思维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如将魏巍《我的老师》同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比较学习,可以辨析二者的选材、构思、主题等方面的异同。词语的比较学习更是随时可见:“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一句中的“混”字改成“进”好不好,为什么?在诗歌教学中我更是注重通过比较教学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学习《早春呈水部张
十八员外》时,我将韩愈的《春雪》一同提出比较,学生发现写春天,可以写出常见的景物,还可以在奇特的景色中写出不同的感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些比较方法的运用,既有力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的锤炼,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能力。
在思维训练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多角度地思考;不固执己见,不轻信盲从,这就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对课文的分析,不拘泥早已形成的铁论,而是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就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归纳全文的中心,实际是培养学生的高度概括能力;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和思维的创新,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和卓越的贡献”,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我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天空的美景,描绘天上的美景;在教学《醉翁亭记》,我引导学生借助于联想和想象描述滁人出游的場面;这一教学方法的采用,学生们不仅依靠文章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进一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培养创造思维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于学生培养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的一个因素,因此,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每位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张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C),2012(4):147. [2] 郭威.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16. 作者简介:李春红(1971,10—),女,辽宁人,单位:辽宁省本溪市第二十一中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语文教学与思维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