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人本化基础道德建设方法与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及计划
在人类文明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开放社会和多元文化对学校教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学校德
育工作备受社会的关注,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教育部颁发了《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当今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述:“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改革开放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新经验,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目前,各个学校都在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校德育管理质量,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打造坚强的道德羽翼,我校也为了早日成为“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西部名校,跻身于全国名校行列,近年来,围绕“人文至善,科学求真,让学生创造生命的精彩”这一办学理念,以质量管理为中心,大力加强我校德育科研工作。在示范高中的创建过程中,我们本着重过程、重研究的创建理念,申报了重庆市城乡结合部基础道德建设方法与策略研究课题。为此,我们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将认真扎实开展各项课题研究任务,积极推进示范高中的创建。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人本化基础道德建设,是以提高学校德育的质量为目标。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各项育人工作的质量。学校的校长室和德育处必须以管理目标为依据,管理好育人工作的全过程;二是人本化管理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归结,学校德育质量的主体。行使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校长和教师,必须以邓小平同志的人才观,以国家教委的德育大纲为依据,做好育人工作,保证学生的合格率。因此,学校德育质量管理的内涵就是构建德育教育的目标体系、层次体系、评价体系,体现系统性、可操作性、实效性。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让学校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去,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在内容上不断注入时代特色,如健康的心理素质,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在方式上提倡学生内塑的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设备,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不断拓宽学生人际交往空间,广泛挖掘德育资源,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使诸因素有机融合,互为作用,最佳达成德育质量。 ①构建以“人本化基础道德教育”为目标的德育工作立体框架
以“人本化”为目标,以先进班集体创建为途径,以基础行为规范训练为抓手,以“文明学生”为基本队伍,以学生志愿服务队为窗口,以学生业余党校为阵地,以社区、家长学校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一流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素质、人格心理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 ②建立德育课程科目化框架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面对开放、多元、动态的现代社会,德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材、理论这线性结构、单一内容、凝固模式上,必须面向现代社会,重新整合德育资源和教育渠道,建立一个理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课堂、学校、社会相连,思想与行为有机结合的开放、立体、多层的德育课程框架。并从校情出发,使德育课程科目化,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能够富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性,并能在德育新实践中逐步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特色。
③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教育的主体。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不仅是“三会”教育所追求的,而且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④注重学校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人际环境建设、家庭、社区环境建设,为学校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
⑤建设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学校德育管理队伍,教师的德育管理水平提高,德育管理实绩显著。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研究过程中强调科学的操作过程和科学的实验态度,加强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实,务必要\"科学求真\"。 2、实效性原则。
研究工作要以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把研究工作落实在每一项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之中去,讲究实效。 3、过程性原则。
示范高中的创建中在过程,强调落实,关注发展。学校要坚持把示范高中的创建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思考和长远规划。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文献查阅和检索,了解我国目前其他各个省市人本化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与策略,以及国外有关德育教育的新信息等。 2、比较法
通过对比研究,进行创建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探索最适合城乡结合学校人本化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的道路。 3、经验总结法
加强经验交流与总结,及时找出问题的存在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加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课借鉴的文字经验资料。
三、课题实施的措施和策略
1、大力学习、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的若干德建设意见》
2、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常规教育和主题教育活动。寻求突破,创新发展”。我们在道德教育形式上力求多样性,在教育对象上注意层次性,在教育效果上注重实效性。加强基础道德常规教育,加强了对学生的主题教育活动。
3、加强对特殊生的管理和道德教育。加强对特殊生的管理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加强特殊学生研究,撰写生命教育个案,交流特殊学生教育经验。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与外界社会发展完美结合起来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潮流,即良好的道德教育,其中健康的心理是良好道德的必备素质,是新时代人才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5、根据不同年级道德需要和目标,分年级实施道德教育。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有不同的道德需要,我们努力创造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方法与内容。
6、加强道德教育网络建设,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江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7、积极搭建才艺展示平台,大力推进道德建设
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各人的特长也是不同的,衡量的标准也应该是全方位的,学校为了给学生创设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学校每期举办各种 “特长兴趣班”。目的是为各类型的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四、课题实施的日程安排
(一)实验准备阶段(2004年1月--2004年3月)
根据总课题研究方向及争创示范高中有关精神,确定子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的实施计划,收集有关前期准备工作资料,做好实验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开提工作。 (二)实验实施阶段(2004年3月--2005年6月)
此阶段为全面实施阶段,分阶段制定实施计划,按照实验的具体规定内容进行分布实施,确保实施过程中的落实和实验的个性指标到位。
(三)实验总结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
收集整理好实验资料,系统分析实验的各项指标的实现情况和实施进展情况。规范整理实验研究的经验文章和相关成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实验工作报告,积极准备结题。 五、组织机构及条件保障 (一)组织机构 顾 问:陈居奎 姚志玉 组 长:黄吉元
副组长:潘 松 田 容 童先海 成 员:廖 莹 全校各班班主任 (二)条件保障
1、学校将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所有必要的研究场地,建立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有关管理规章制度。 2、学校将为实验的研究提供所需的实验经费,为实验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