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来源:星星旅游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它对于弱者,像一块绊脚石,让人却步不前;它对于强者,却像是一块垫脚石,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巴尔扎克曾这样说。有人面对挫折,选择逃避,从此一事无成;有人面对挫折,勇敢应对,从此命运为他敞开了成功的大门。假期中,我终于得空阅读了《品中国文人》一书,内心更加感慨:人只有直面挫折,他的人生才会精彩,才会成功。

《品中国文人》共四部,我只看了第一部, 这本书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辉,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风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司马迁,书中这样评价他: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万里长城和《史记》,究竟哪个更伟大?我认为是后者,如果没有司马迁写下的《史记》,那么,遍及全球的十几亿炎黄子孙,将发生“身份”认同的危机。五千年文明从哪儿来?从司马迁的《史记》而来。他的身体惨遭阉割,却令人吃惊的精气神十足,他以民族的价值观挑战残忍嗜血的汉武帝,他留下的文脉也是民族的血脉。

司马迁的家乡在现在的陕西韩城县西南,家贫,小时候做过放牛娃。父亲司马谈在京都长安当太史令,俸禄少,被官员们普遍看不起。司马迁放牛也读书,牛背上读,躺下来谈,天高云淡,易生遐想。父母爱他极深却从不娇惯,所以,幼时的司马迁,就已经切身体会劳动之不易。大概到了十来岁,司马迁随父母迁往长安茂陵。一个叫孔安国的人做了

司马迁的老师,此人据说是孔子的后裔,司马迁还听过大儒董仲舒的课。司马迁十岁能诵古文。这个天才少年的目光所及,几乎包括当时所有能用文字记载的东西,《周易》、《尚书》、《春秋》《左传》《国语》《诗经》《战国策》、诸子著述,这些都不用说了,他还学习天文、地理、兵法、商业、域外风物………想想他的书房竹简堆得有多高,一般的人早就被茫茫书海淹没了,司马迁却能戏水,甚至能够踏浪,说他是天才,好像还不够,他简直是神仙,有一个词叫“学就天人”,司马迁就是这种人。天才少年很用功,但不会很辛苦。如果他觉得身心疲惫,像现在的中学生,那么,他学的知识多半是假知识,是学的时候就打算将来要忘掉的敲门砖,只有学通了,能举一反三了,从中获得智性的乐趣了,那才叫学习。

司马迁在茂陵生活了七八年,直到他二十岁开始行万里路。为了出游,司马迁做了充足的准备。父亲给他的钱,他都攒起来。他的老师孔安国是位有名的学者,家境比他好得多,老师除了给他资助,还写信让外地的朋友和学生帮助他。20岁学业有成,他已经有了一双能打量历史和现实的眼睛。他终其一生和书本厮守在一起,行万里路,也是边走边读,司马迁这一走就是七年。他的这种行万里路的方式,和后世一般文人不同。他不只是观风景,发点思古之幽情,他要考察,要询问老者,要辨别真伪,要顺藤摸瓜,要展开合理的想象。为了一个细节,他会多方求证,不惜跑远路,往返折腾。这种介于科学与文学之间的工作,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几乎所有人都无从享有的乐趣。他那些气势恢宏的诗词,离不开漫漫长征路。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路上的感觉真好,没人知道他究竟有多快乐。郦道元知道,李白知道,苏东坡知道,陆游知道,但我们不会知道了。我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看看,摸摸。

司马迁大约四十二岁开始写《史记》,上班尽量显得恭敬,对皇帝和他的女人们陪笑脸,下班他闭门写书,拒绝所有的交游和应酬,年近半百,写了七八年。自从受了宫刑,文风为之一变,充满了战斗性。然而,《史记》绝不是个人化的写作,司马迁长期的学养和历练使他能够站得更高,既有战斗性,又有公正性;既有鲜明的立场,又有冷静而客观的描述。

他建立了一整套价值体系和是非标准,并且注入了后代史家避之唯恐不及的情绪色彩。他也不为尊者讳,帝王将相,好的坏的全写,皇帝不高兴,让他不高兴好了,不管是活的皇帝,还是死去的皇帝。幸亏有了司马迁,他传给我们的文脉,流淌着鲜血,人脉就是血脉。在那个年代,从修养和历练各方面看,除了司马迁,没人能够担当书写历史的重任。天降大任于斯人苦其志,割其势,肉体的残缺赢得精神的健全。

每个人读《史记》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这恰好证明司马迁的博大雄浑,伟人从来就不是完人。品读司马迁,意味着无穷无尽的升华。这个司马迁,头可断,血可流,写《史记》的原则决不丢。不可一世的汉武帝终于拿一个文弱书生没办法。他从中得出的精辟结论,却是中国人的老生常谈:讲真话要付出血的代价。这一切都证明: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了心中的梦想,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不负心中远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