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材料作文的偏题问题
一、行文思路不易辙
任何作文的意义最终都是指向“人”的,然而在行文的过程中,不少考生在由“材”到“人”的转换或者用“材”与“人”的对照过程中常会发生思维紊乱,从而中途易辙,导致文章偏题。行文上不会转或不会对照,这是作文中常见的现象,考生必须谨慎处理。以下面的材料作文为例,笔者谈谈如何做到行文思路不易辙。
在日常活动中,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作“懒蚂蚁”。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却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可以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此现象被称为“懒蚂蚁效应”。请就上面的文字,写一篇文章。
1.思路必须一以贯之,中途不可易辙。写什么?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围绕什么写?这些都是考生在写作之前就必须缜密思考的问题。提前想得周密些,行文时自然不会易辙。如《无用之用》一文:
庄子云:“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在我们眼中,那些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的蚂蚁是为有用之用,而在危难时刻,那些懒蚂蚁的“挺身而出”则说明了无用之有用。如果说有用之用是生于枝上的玫瑰,那么无用之用就像生长在黑暗土壤中的根系,若有一日花谢,只要有根在,则整个植株不致死去。无用之用在于像根一样默默吸水,蓄
势待发;无用之用是明闲实忙,是默不作声地观察,在必要的时机会发挥大的作用。
这里,作者先引用庄子的话来诠释材料的内涵,并暗寓自己的观点,在行文思路上转换自如,比喻贴切,并未出现易辙现象。
2.引述材料,不可节外生枝。有的考生在正确引述材料后,本可以就此导出正确观点,可他偏偏节外生枝,又将立意转向了别处,导致观点出错,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开头:
那些懒蚂蚁的能力为探索食物源,而这正好弥补了组织的薄弱之处。“勤蚂蚁”和“懒蚂蚁”相互结合,蚁群才能不断有食物。我们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专长,也都有短处,若能以他人之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岂不妙哉!
“那些懒蚂蚁的能力为探索食物源……相互结合,蚁群才能不断有食物”是正确地引述材料,本可以就此导出正确的观点:“群体的稳定与发展,需要各个成员的相互配合”,但可惜的是,作者却把话头转向了人类――“我们”,从而得出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错误观点来。
二、运用素材须合理
观点正确,举例、说理论证不正确,也会造成偏题问题。这一问题在考生的写作中,是相当普遍而突出的,暴露出考生一是在素材、思想的积累上是相当贫瘠的,二是思维能力相当薄弱,三是不明生活之道、事物之理。如何避免这样问题的发生?
1.将运用的素材放到日常生活中认真比照。日常生活是很好的写作参照物,人们的认
识与思维都可以放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检验,相符者方是正确的认识与思维。当然,考生要有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不可为表象所蒙蔽,否则也会导致认识与思维的错误。考生只要把事例纳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比对,就会立即发现所写文章的错误所在。
2.将运用的素材和所提供的材料认真比照。考生在文中所列举的事例或引用的名人名言必须与所提供的材料寓意相符,否则也视作偏题。考生如何做到不偏题?就须用这些事例、名言与材料的意旨进行比照,吻合则用之,不符则弃之。还是就上面的材料作文题作文,作文《找到自己的位置》中间的论证部分就存在偏题。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气风发地来到京城,想要一展宏图,但唐玄宗似乎比他清醒,认为他“非廊庙器”,不是经邦济世之才,最终让他回归于“诗仙”“酒仙”。同样,如果柳永官运亨通,也许中国历史上就多了一个平庸的官员,文学史上则少了个极其出色的词人。宋徽宗曾感慨自己不幸生于帝王家,不知道李煜有没有过相同的感慨,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位置是他们所不能胜任的,让他们吃尽了苦头,这是不争的事实。
“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从“懒蚂蚁”的角度得出的观点,是正确的观点。在论证中,作者列举了李白、柳永、宋徽宗、李煜等人的事例,可谓相当的充实。但是结合材料,就会发现:李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了“诗仙”“酒仙”,这是对于自身个体的意义,并未涉及他对于“群体”(蚁群)和“群体”中其他一部分人的意义,且并非自己找到自己位置的,而是被迫如此;柳永、宋徽宗、李煜也皆是就个体而言,不涉及“群体”。
3.运用的素材要和行文的感情色彩进行比照。如《万物的存在都有自身的价值》一文的开头: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法则是早已被公认的。既然我们存在于这世间,必然有我们存在的价值。世间任何生物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平常看来,蚂蚁渺小得微乎其微,但它们能够团结起来毁坏一座堤坝,摧毁一座房屋,这足以令我们为之惊叹。这便是它们的价值。
“万物的存在都有自身的价值”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观点,但是文章开头却犯了不明事理的错误。“价值”一词,在常规的认识中,应含有“有利、有积极意义”的意思,可作者却把蚂蚁溃堤这种“破坏”能力当作了“价值”,这与行文的情感色彩、常理都是不符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