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l孙厚生 动力来源于兴趣,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一样的三角形纸板,对应的三条边上分别用红、黄、蓝涂上颜 习兴趣,使之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强化动手操作,将 “引导操作、指导操作、尝试操作、独立操作”等贯穿整个教学 活动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重要阶 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顺应儿童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具 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强化动手操作,并将“引 导操作、指导操作、尝试操作、独立操作”等操作活动贯穿整个 教学过程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 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引导操作、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使之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认知活动中来,就能达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圆的侧面积”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演 示,后讲概念、讲方法。学生兴趣并不浓厚,理解也不深刻。如 果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想像,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来验证的教 学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好些。教学时教师可先出示圆柱体的模 型,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接着把圆柱体侧 面包装纸垂直剪开,将侧面展开成长方形,然后再将展开后的 长方形卷成圆柱形状,反复操作几次,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圆柱 体侧面积的意义。接下来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请将贴有双 面胶的圆柱侧面在桌面上来回滚动,你有什么发现?圆柱侧面 展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 柱的哪部分相等?你认为该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这样,学生一边带着问题,一边动手操作验证,将生活中 “卷席子”的经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也很 容易想象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的形状。从而探讨出求圆柱侧 面积的方法。 二、指导操作.掌握方法 教学中如果能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的指导,会为学生发 现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提供一条从已知到未知的捷径。例如, 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 法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能从中得到启发。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 色,引导学生按下面的步骤操作:先重合两个三角形,接着固 定一个,另一个向左或右旋转180度,再向上或向下平移,使 两条相同颜色的边重合,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样的方法换 个角度再拼一拼,最终拼出3个面积相等、形状不同的平行四 边形。接下来启发学生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 形面积有什么关系?你认为怎样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这样 学生在手动、脑想、口说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下,参与了知识形 成的全过程,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要除以2印象就会 更深刻。 三、尝试操作。探索规律 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学中如果能 利用知识本身来吸引学生的学习,使之感到认识新知识过程 的乐趣,就会大大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如教学“分数 的基本性质”时,设置这样一个问题:3/4,6/8,9/12,分母不同, 分子也不同,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呢?可以让学生拿出三张同 样大小的长方形的纸,让他们分别折出这张纸的3/4,6/8,9/12, 并涂上颜色,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他们的大小,经过实际的操作 比较,学生会发现3/4=6/8=9/12,教师接着组织学生共同讨论 “为什么会相等”。这样通过操作来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不仅 兴趣浓厚,而且会很大程度地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四、独立操作。培养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操作,学生兴趣盎然的基础上还 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尝试着独立操作。比如,一年级在教学“元、 角、分”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取几分、几角钱后,让学生尝试:9 角钱有几种不同的取法?小学生会积极性很高,非常投入地去 探索不同的取法。这种独立操作,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更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长期教学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动手 操作,可为学生架起一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让学 生手动、脑想、口说等多种感官并用,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 中来,真正符合了儿童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和以形象思维为 主的思维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发展智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圈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附属小学) 教师新概念・教书育人 f20 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