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冠心病患者的中医情志护理

来源:星星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冠心病患者的中医情志护理

作者:王琳 逯娟娟 宋媛媛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29期

【关键词】 冠心病;情志护理;中医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属中医“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运动、情绪变化、酗酒、饱餐、生活不规律、天气变化、睡眠不足、冷空气刺激、大量吸烟等都是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常见诱因, 其中, 焦虑、过分激动等情志因素常是导致病情反复、甚至恶化的主要原因。中医学将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 若七情过度, 则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七情过极, 都可引起冠心病的发生, 尤其是与怒、思的关系密切。《内经》云:“怒则气上, 思则气结。”生气恼怒则气机逆乱, 忧思郁闷则气机郁结, 致气血循环不畅, 若心脉瘀滞不通, 则卒发心痛, 甚则心脉不通而发为心肌梗死, 危及生命。因此, 采用中医情志护理冠心病的患者,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心内科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80例, 其诊断均符合《内科学》[1]第6版中冠心病的诊断参考标准。其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72.8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共45例, 其中男28例, 女17例;对照组35例, 其中男20例, 女15例。

1. 2 方法 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相同, 观察组应用常规护理加中医情志护理,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

1. 2. 1 常规护理 病室保持安静, 温湿度适宜, 光线充足, 通风良好;低脂低盐饮食;心绞痛发作时, 绝对卧床, 吸氧对症处理;保持大便通畅, 切忌用力排便而发生意外, 患者便秘时及时给予通便治疗和护理, 如外用开塞露、口服麻仁润肠丸或肥皂水灌肠等方法协助排便;密切观察神智、心率、心律、呼吸、血压、面色、汗出等变化, 做好记录;指导患者必须戒烟、慎饮酒。

1. 2. 2 中医情志护理 ①静养:限制陪护, 减少探视, 病室安静, 避免噪音干扰。静坐或静卧休息, 消除思想杂念。②喜乐和怒气的调节 :正常情况下, 喜能缓解紧张情绪, 使气血和调, 心情舒畅。但是喜乐太过易使心气涣散, 精神不专一, 而影响心神的正常功能;若怒气过度, 可使心神无主机体紊乱而致气血失调, 血管经络阻塞形成疾病, 特别是“怒发冲冠”的情绪波动, 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古代养生学家认为, 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 做到喜有度, 怒有节, 不为一事过喜, 不为小事成怒, 不能任性, 纵情发作。当要“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然大怒”或“欢喜若狂”之时, 可先做点别的事情, 以防止激烈情感的爆发, 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 不要埋在心里, 而应敞开心扉向亲人、朋友倾诉, 以此减轻不快情绪, 从而使心情平静、舒畅。③忧思和惊恐的调节:现代医学研究证实, 长期从事脑力劳动, 大脑高度紧张的知识分子冠心病的发病率比体力劳动者高, 这与劳心忧愁、思虑、惊恐有关。因此, 耐心做好患者的情志护理工作, 让患者充分认识本病的有关知识,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指导患者要有一个平常心态, 静心养身, 不受外界干扰, 让身体时刻处于平和状态, 避免情志刺激, 是控制患者病情、减少药物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1. 3 观察指标 ①观察经过1周的护理和治疗, 两组患者临床情况的改善情况, 包括患者的情绪、临床疗效。②观察经过2周的护理和治疗, 两组患者到出院时临床改善情况。 1. 4 疗效评价标准 有效:心态平稳, 情绪稳定, 心情愉快, 能主动与医生和护士交流, 积极配合治疗, 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或严重程度减轻。无效:烦躁不安, 不接受患病的临床实际, 不配合治疗, 病情不稳定。

1. 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1周后,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出院时两组患者护理结果比较见表2。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已证明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精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七情过激可以导致疾病, 如《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人体心理情志的变化, 可致内脏功能失调而产生多种病症, 同时对疾病的康复也有影响。《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也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的记述, 说明七情与脏腑关系密切。因此, 只有保持良好而随和、稳定的心态, 才有利于疾病的防治和愈合。

本组研究表明, 观察组经过1周的中医情志护理, 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72. [收稿日期:2014-06-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