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课前预习

来源:星星旅游
浅谈课前预习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就如同战前的侦察,打仗不侦察往往会出现不必要的牺牲,学习不预习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牺牲的是时间和精力。预习了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得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因此,只有指导好课前预习,课堂才能有效地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预习,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是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 2、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语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得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把学生分成两组,互相向对方提与文章有关的问题,看哪个组问题提的好,看谁不会被对方问倒。学生们好胜心都是及强的,他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就活了。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会聆听的美德,鼓励其自圆其说。一堂课下来,老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而把大量的表演机会还回给学生们。这样,程度好的学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程度一般的学生也能从中学到提问提的方法、技巧、慢慢也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

3、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训,宋代朱熹的《四书集注》“读文而无评注,既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于茫然,古评注不已也。”更为我们阅读教学中的“评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宋朝学者朱熹读书时喜欢用各种彩色笔做记号,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用青笔画出,以后用黄笔,最后用黑笔,他说这样可以“渐渐向里寻到精华英处”。做记号的方法对学生也是非常选用的,因此,教师事先可以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㈠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每次课前都要求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不仅要通过课堂提问来检测,而且要求学生对预习的正误率进行自测,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可以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并能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指导朗读或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课堂延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