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磺 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的“多’’与“少” 张丽碧 平和县金华小学,福建要平和363700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 j己'’、 多“想”、多‘‘看”、多‘农 ’。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 不暗示。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和愉快的体验。 在适当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 个性张扬、解放。 关键词多动 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0088.02 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教师少“包办代替”,使 每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 数学素质。 一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活动教学”的理念作为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教学原 则,已经走进了小学数学的课堂。然而,在一些数学课堂教 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被动式参与、虚假性探究的活动较多, 课堂教学忽视了活动主体的主动性、忽视了活动主体的体 验性、忽视了活动内容的探索性、忽视了活动过程的开放性 等,使得探究活动材料被限制、探究活动步骤被包办,课堂 上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烈、探究思维不活跃、实践体验不丰富, 创新精神得不到充分展现、个体生命力得不到充分焕发。那 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多“动”、 、让学生多“动” 所谓多“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 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提高独 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 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 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 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创设温故知新情境,将新旧知识点有机地联系 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成若干片段,客 观上割裂了知识的结构,中断了数学的逻辑联系。如果抓住 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就弥合了这种 人为造成的断裂带来的损失,把分离的、零散的知识连接成 知识量创设数学情境,在此过程中突出数学这门学科自身的 抽象性以及逻辑性,让学生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接收领会其 中的信息,积极参与到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 3.层次性 在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的时候,要创设一些具有层次性 的问题,使问题形成有机整体,用组合与铺垫或是设台阶的 方式达到对问题整体效益的提高同时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 依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的中心,使提出的问题简单而具体, 用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使得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 而深刻理解到相关的知识,形成与数学相关的系统知识结 构。 4.开放性 网,从而让学生领略到系统、完整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的严 密和无穷魅力。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原则 1.启发性 在数学的情境教学中,要求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启发 性,从而激活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让其积极投入到对问题 的分析以及解决之中,然后取得相关的认知效果。 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包括学习以及教学方法的开放、解 题开放、课型开放等等。比如,课型开放指的是把课程类型 设置为基础研究课或拓展研究课以及自学辅导课、讨论课、 创设出的情境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教材内容以及符合大 纲要求,也不是能通过常规性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 的,它是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其中从 而使相关问题得到解决。 2.针对性 解题训练课之类的;解题开放包括的是一题多问、多解和多 变这几类。 (责任编辑付田田)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 88 2012年第22期(总第190期) 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 的思考时间是很必要的。 四、让学生多“看” 所谓让学生多“看”,并不是让学生当观众,看老师如何 表演,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结 论,主动地构建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在教学中多提供观察 的机会,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让他们通过观察找出知识 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以及规律性的东西,主动参与到知 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这一知识的时 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 拼拼、量量、摸摸、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 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如在教学《圆 柱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的时候,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 的空问观念,并且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和转化的辨证唯 物主义观点,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 积的计算方法。我先用旧知引导,在开课之初,出示矿泉水 瓶,剪出圆柱体那一部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圆 柱体有哪些特征?学生们也和我一样动手剪起来,并且用 摸、比等方式去探究,得出结论:圆柱体有两个底面,它们是 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圆柱体有一个侧面;有无数条高,圆柱 的高处处相等。紧接着,我再次抛出问题,怎样才能求出矿 泉水瓶圆柱体包装纸的面积?有的同学把包装纸剪开了, 开始计算,这时候我又提出问题,不把包装纸剪开,能不能 求出包装纸的面积呢?怎样求?孩子们学习探究的兴趣来 了,开始分小组动手测量,比较,计算,小组合作探究,写出 解决办法,教师再总结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周 长X高)。再次引导学生动起来,如果要把我们剪的这个圆 柱的上底和下底用白纸包起来,白纸要多大,孩子们又开始 动手量,动手计算,动手剪,合作探究出计算方法,最后得出 了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圆柱体的表面积=2个底面 积+1个侧面积)。这种做法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 表象,再经过师生共同的分析,从而有条理地理解和掌握圆 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二、让学生多“说” 多“说”是指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多提供表达自己思想、 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实践 表明,只有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发展了,才能逐步摆脱动作 和表象的束缚,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 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十分重要。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说的内容和说的形式, 如采用听后学着说、个别说、集体说、同桌说、小组议论等,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进 而通过这种交流,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让学生多“想” 多“想”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 考的机会,让他们自主探索,提高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应该服务于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 去“发现”规律,研究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 于探索的精神。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让学生先观 察两道计算题7x5+3x5与(7+3)×5,然后思考发现其 中的秘密,学生想后交流就能很快的找出规律。因此,在课 堂教学中,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 候,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横着看,竖着看,拆开看,你发现什 么?”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不仅能发现其中蕴涵的规律,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知识的掌握比老师硬“灌”进去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五、让学生多“表现” 不同年级的学生,都会特别在意来自于老师的奖励和 同学们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孩子们活泼爱动、 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等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让学生表 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当小小 售货员等,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 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 如在教学125x8的时候:“这道题该怎样算?你能想出多少 种不同的算法?”一石激起干层浪,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动 脑思考,千方百计地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还在班上 设置了每周口算,笔算争夺赛,给获得冠亚军的同学颁发证 书,上冠军榜,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 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六、教师少“包办代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 并不是“包办代替”。我们反对用教师的演示代替学生的动 手操作;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合作交流;用现成的结论 来代替学生的探索活动。这样才不会抑制学生的主动发展, 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探索能力、思维 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在 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 “看”、多“表现”。努力做到: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求知识, 去探索,去发现。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的,教师绝对不包办, 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教师绝对不提示,凡是学生能合作 探究出的新知,教师绝对不灌输。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 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交流的时间、表现的平台交给学 生,在适当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重视过程、方法、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个 性张扬、解放。 (责任编辑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