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来源:星星旅游
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周云 (广州泽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6) 势,当然,具体的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还是要结合实际地 区的情况进行选定[31。就广州市而言,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 主要采用情景分析法和排污系数法等,尤其是在环境影响评价 中,更是利用报告的形式将大气环境的承载力发展状态充分的体 现出来,这样广州市的一些相关部门就会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针 对性的环境改善措施。以上对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中提到的 承载率主要指的是:现阶段环境的承载量与该区域环境承载阔值 的比值。承载率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环境影响评价对大气环 境承载力的动态分析要求,对提升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准确 性、可靠性有着极大的作用。 1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的特征分析 2.2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程序 1.1动态性特征 每个地区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承载力的分析程序以及规 划方案都有着一定的差别 。针对广州市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 人类在生活、生产以及工作等经济行为的工程中,都会对大 气环境的承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大型项目、社会经 程序以及规划方案来说,主要采用的是情景分析法和排污系数法 济活动、规划项目等方面的开展,势必会对大气环境承载力造成 来对广州市现有的污染源排景、对规划污染物排放量预测等,再 更大的影响【lJ。在人类经济活动长期进行的过程中,大气环境承载 通过累积分析的形式来分析出污染物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 力逐渐减弱,但是,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建设一些环境保护 排放量,再对广州市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动态进行分析,了解大气 设施、推行节能减排、优化项目结构、优化污染源的布局等方面的 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水平以及剩余率等,这样才能掌握广州市大气 措施,可以有效的提升大气环境的承载力。那么,现阶段摆在人类 环境承载力的强度,是否有着足够的承载力,是否需要加强规划 面前的重要问题就是,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对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动 强度等,最后来确定广州市大气环境承载力的规划方案,以及相 态进行分析,又该如何利用这些动态评价数据来提升大气环境承 关的优化建议。 载力。 3结语 1.2累积性特征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的承载力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部 一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的关键,可以确定影响 分,更是保证环境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在近些年来,很多城市的大 到环境的一些因素,并对其展开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大气环境作 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 气环境承载力急剧下降,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城 本,因此,必须要了解大气环境的承载力特征[21。累积性特征是大 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不合理。通过本文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大 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作者主要就广州市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大 气环境承载力特征之一,作者通过对广州市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 析,大气环境承载力在阔值的基础上,可以真实的度量,并且能够 气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 通过系统性的观点来表达不同区域规划对环境产生的积累性影 及自身对广州市环境的认识,主要从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 响,也就是说,在对大气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要考 载力的特征、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和程序 虑到一个区域内大气污染物的叠加现象,更好考虑到不同阶段预 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提升广州市大气环 测大气污染累积的承载量分析,这样才能有效的判断出大气污染 境承载力的规划工作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结构以及大气的空间特征。 参考文献 [1]徐祥德,周丽,周秀骥,颜鹏,翁永辉,陶树旺,毛节泰,丁国安,卞林 2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和程序 根,J.Chan.城市环境大气重污染过程周边源影响域[J].中国科学(D 通过以上对环境影响中大气环境承载力的特征分析,大气环 辑:地球科学).2013,(101. 境承载力具有的动态性特征以及累积性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 【2]吴兑,毕雪岩,邓雪娇,李菲,谭浩波,廖国莲,黄健.珠江三角洲大气 讲,大气环境的污染性也会伴有这两方面的特征,而且会根据地 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J].气象学报,2014,(04). 区的实际发展情况产生不能的影响,为了提升广州市的大气环 [3]张灿灿,胡艳芳,雷雅凯,田国行.基于人类需求的河岸带生态系 境,以下主要对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以及程序进行解析。 统服务功能评价——以郑州市花园口黄河为例[J1.河南科学,2014, 2.1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 (12). 现阶段,应用到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指标法、 】吴生虎,史凯,刘春琼,李思川,黄毅,尹慧.成都市一次重雾霾期间 承载率评价法、多目标优化法、系统动力学法、向量模法、情景分 PM 自组织演化的分形特征及DFA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 析法、排污系数法等,每种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都有着独特的优 2014,(05).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年第2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