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摘要:一直以来音乐创作教学在中小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实施面临诸多困难。现如今,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国家开始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音乐创作作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途径之一,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因此,本文将从创作本身、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音乐社团角度出发,针对小学阶段如何实施音乐创作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双减”政策;音乐教学;小学音乐创作
引言:2011版《音乐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由此可见,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但由于处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对于音乐创作的了解与认识浅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比较大的困难。2021年7月24日,国家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这项文件的颁布也给小学音乐创作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展望平台,作为音乐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通过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进行音乐创作教学活动的展开,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双减”政策的解读以及实施的影响
双减,在我国教育领域中主要指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工作的总体目标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在校内方面,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的回归校园。其次在校外方面,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
逐步降温。在此政策的背景下我们反观音乐教育,在以往的教育环境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校过于重视学科类课程的学习,从而忽略了音乐教育对于提升学生审美品质,增强学生审美趣味,完善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双减”政策的实施,则是对这一教育现象的整改,人们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类课程,而是更多地转向美育教育,学生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来接受美育教育的熏陶。因此,作为美育教育的一部分的音乐教育在此政策的影响下,也迎来了新的局面与改革。音乐教育也不仅仅停留在“口授耳传”的阶段,现如今,在我国很多小学的音乐课堂中,除了教授基本的音乐鉴赏与歌唱等内容外,同时对音乐创造也更加的重视,学生能够通过本体去切身实地的感受音乐,创造音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潜能,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理念制约
现阶段,小学音乐创作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其原因在于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学理念,以“应试教育”为惯性思维的模式还存留在课堂中,即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教学计划进行,不能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发散性思维的空间,而处于小学学龄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发展的特性,缺乏趣味性的学习内容很难引起他们的感知,若不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倾向,长时间处于单一且枯燥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心理会形成抵触情绪,从而对音乐的学习产生疲劳与厌倦。
(二)师资力量制约
在我们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中,部分教师由于综合素质较为薄弱,对于作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充分,因此对于音乐创作理论的教学则不够精细准确。此外,对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操作也相对缺乏操作经验。在我国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音乐课堂比较简陋,有些地区甚至连最基本的钢琴的都缺乏,那么在这种环境之下,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也是相当困难。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创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创作教学模式的探索 1、消除神秘感,激发创造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创作”这个词的概念是非常陌生且神秘的,甚至有些学生的家长认为小学音乐课堂的内容就只是教孩子们识谱、唱一些简单的歌曲等,但实则不然。作为音乐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音乐创作教学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培养作曲家或者让学生写出一首令人满意的作品,而是通过创作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开拓创新性思维,因此,要想打破对于音乐创作课程的偏见,首当其冲就是要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而“双减”政策的实施,恰好有利于学校开展更加多样化的音乐课堂形式,推进创作教学的展开。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提出,6~11岁学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发散性思维在此阶段也是非常活跃的,而这种发散性思维,正是培养创造力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此年龄段的思维优势,结合国内外优秀的音乐教育理论体系设计音乐创作教学过程。例如我们熟知的奥尔夫教学法,在他的原则当中提出,要让学生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的学习音乐,让学生充分参与进音乐创作当中。学生融入进课堂当中,同时也就融入了音乐,会给予学生与学科类课程教学模式相比不一样的课堂体验,因此引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2、开发身体律动感,自身带入音乐 (1)律动的重要性
在本人本科学习作曲期间,关于作品的写作一直以来的一个关注的点就是作品的节奏韵律,节奏的韵律是贯穿于整首作品的灵魂,因此节奏韵律感是音乐创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多数情况下,人的律动感是与生俱来的,并且有强弱之分,律动感强的人对音乐的审美感知也相对会比律动感弱的人强,因此对于小学学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增强律动感对音乐创造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律动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知节奏与节拍,同时还可以开发身体运动潜能,增强肢体协调性。
(2)律动教动
①以明确乐曲为例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就是将游戏与课程内容结合,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设计游戏化的教学方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程的内容的引入,切勿因为游戏从而忽略了主要的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课本的《布谷》这首歌曲为例,旋律第一句|5 3 0|5 3 0|2 1 2|1 - 0|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强的律动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G音时左手拍腿,E音时右手拍腿,在第三拍空拍时拍手,而后播放歌曲,根据歌曲节奏活动。
②随机播放乐曲教学
在之前的论述中我们提到,奥尔夫教学法原则要求我们要“即兴式”的学习音乐,即兴是一个人心理深层对音乐的感知,通过即兴我们在挖掘学生创造力潜能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音乐感知体验。例如在实施律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选取一首律动性较强的音乐播放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欣赏音乐自由发挥,不限制肢体运动方式,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韵律感知,并且根据其感知传导于肢体,通过肢体进行节奏的自我创造,开发创作潜能。
3、旋律感知,以模仿为切入点
在音乐创作中,旋律是情感表达的具象化体现,不同的旋律会给予人以不同的听觉体验,我们把不同的旋律给听众进行欣赏,即便是没有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听众可以从中体味出不同的情感。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创作课程中,由于学生没有专业作曲知识的储备,因此直接让他们写作一首歌曲是几乎不太可能的,那旋律创作应该如何展开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调式调性感,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先从最基本的C大调与a小调的感知学起,例如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在钢琴上演奏出C大调的主和弦与a小调的主和弦,提问学生对比这两个和弦的和声色彩有何不同,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中写出C大调的音阶与a小调的音阶,让学生对这两组音阶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其次,教师可以列举一段简单的旋律,例如:1 3 5-|,先让学生们模仿,接着让学生在这段旋律的基础上进行下一小节的即兴变化,即可以变化成为:1 3 5-|55 3 1-|等旋律形式。再以人
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课本编创《山谷回音》为例,教师演唱谱例1、2小节和3、4小节:2/4 11 11 |1 -|x x |x x|33 33|3 -|x x|x x|,留给学生以思考3、4小节和7、8小节应该如何演唱,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定旋律,根据自己对此旋律音响的感知,进行模仿创作。
(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创作教学 1、电脑音乐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传统的音乐创作教学模式中有一项非常明显的缺陷,就是学生的创作难以变成实际的音响,其学生写作的旋律的好听与否并不能给予最直接的音响体现,导致音乐创作的教学难以展开。然而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渐丰富,为摆脱其困境带来了契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脑科技飞速发展,音乐领域中真正开始应用电脑技术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作曲的设计工作、制造及编辑数字声音、乐谱制作等,电脑音乐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可以与音响面对面进行创作。目前小学音乐课堂中对于电脑音乐制作的使用普及率相对较低,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课堂模式仍然是以传统模式为基准,教师对电脑音乐制作软件操作熟悉度相对较低,但是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对美育课堂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强,因此在音乐创作课堂中,教师也需要开拓自己的教研水平,学习电脑音乐制作软件,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我国目前音乐课堂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几款电脑音乐创编软件为Sibelius、Overture、Finale、Cubase、FL Studio以及Logic Pro X等,其中Sibelius与Cubase的普及率相对较高。因此教师就需要探索这些软件运用于自己创作教学的可能性。
2、利用音响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好奇心
由于“创作”这个词在学生心中相对来说是比较神秘的,因此在创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对于创作的好奇心,只有学生对创作产生兴趣,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创作。例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是需要教师演示一首曲子,尽管教师是通过演唱或者演奏将音响形式呈示给了学生,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仅仅只是接受了一段音响信号而已,如果教师运用电脑音乐技术将这首乐曲呈示出来,那无论是用Sibelius直
接打出谱例,或者是运用Cubase在复刻旋律的同时加入伴奏等,都是丰富音响形式的良好手段,这种技术加强化下的音乐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听觉体验,而且也会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
3、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音乐基本知识讲解
在创作教学中,基本乐理知识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尽管小学音乐课堂不以培养作曲家为基准,但是,良好的音乐创作需要扎实的音乐知识基础。传统的音乐课堂是以欣赏和歌唱为主,对于基础音乐理论的教学相对不足,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则给教师教授音乐理论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电脑音乐技术可以将晦涩的基础理论以更加生动、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给学生讲授调式调性时,教师可以运用电脑技术将所讲的调式音阶罗列出来,无论是从谱面还是音响都会给学生一个清晰、直观呈现,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4、利用软件技术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在本文前几节的论述中,小学音乐创作课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创作出多么完善的曲目,而是通过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因此,我们的音乐创作课堂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在小学低年级创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让学生进行旋律的模仿或者即兴创作,那学生的创作结果如何会让他们有一个清晰地感知?除了教师在钢琴中亲自去演奏学生的创作结果以外,最直观也最方便的形式就是利用电脑音乐技术打出学生的作品,学生可以听到,看到自己劳动成果的最终呈现,因此也会点燃对创作的好奇心;在中高年级的创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软件探索音响的多种可能性,因为电脑音乐技术除了基本的钢琴与人声音响外,同时还有小提琴等弦乐器、长笛等吹管乐器或者圆号等铜管乐器,甚至还有打击乐与民族乐器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创作,学生在实施创作时,不仅可以对自己所写的旋律有听觉感知,还可以根据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修改,不断完善自己的音乐创作。
(三)利用音乐社团进行创作教学
小学音乐社团实际是“双减”政策实施带来的产物,经过当前对部分学校音乐社团研究调查后发现,目前很多学校的音乐社团,多以表演性质为主,例如合唱团、管弦乐团和纯小提琴乐团等等,通过对这些社团的教学计划分析,发现基本是以传授演唱、演奏技术为主,很少会有教师将音乐创作与社团活动联系起来。而音乐社团作为音乐课的一种延伸与拓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的音乐技巧传授,学生无法从中感受到社团的魅力,那组建音乐社团的初衷也就无法兑现,因此,在目前所拥有的小学音乐社团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适当增加音乐创作的内容。这里所讲的音乐创作,并不是要教授学生如何写作曲子,而是在社团活动当中,增加专业化的音乐训练,例如我们熟知的奥尔夫“声势”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声势”引入社团活动当中。用合唱团举例,假如当前学生学习了一首歌曲准备排练合唱,若以传统的合唱排练方式进行的话,除了齐唱和卡农式合唱等再无其他新奇的方式,如果教师将“声势”加入排练中,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沙锤、碰铃、响板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排练,让学生熟悉这种新形式的排练方式,待学生熟悉之后,就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无论是演唱组的演唱形式还是打击乐组的节奏组合,都可以给予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音乐创作,在长期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基本音乐技巧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音乐视野,提升了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
结语
总而言之,创作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对于学生来说,创作可以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有效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虽然我国目前的创作教学仍然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发展空间,但是,“双减”政策的落实,正好是我们推进音乐创作教学的关键契机。因此,对于小学音乐创作教学的探索,我们还需要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反思,积累教学经验,营造良好的音乐创造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思语.电子MIDI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创作的实践研究[J].小学时代,2019(14):70-71.
[2]孙媛.“双减”政策下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实践路径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9):115-116.
[3]吕洪丽. 音乐创作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4]张雪.浅析小学音乐律动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J].智力,2021(33):55-57. [5]曹丽.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3):88.DOI:10.16728/j.cnki.kxdz.2012.03.042.
[6]许建红.谈小学音乐创作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12):34-36. [7]李拉. 音乐社团为“双减”打开一扇窗[C]//.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下).[出版者不详],2021:1263-1264.DOI:10.26914/c.cnkihy.2021.059931.
[8]李雨曼. 双减政策下音乐教学策略探究[C]//.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五).[出版者不详],2021:497-501.DOI:10.26914/c.cnkihy.2021.050453.
[9]付菲菲.像音乐家一样思考……——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22(09):30-36.
[10]田圆. 奥尔夫教学法中“声势”“创作”在小学三年级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22.DOI:10.27684/d.cnki.gxndx.2022.001210.
[11]朱英.基于音乐创作教学法在小学歌唱教学的应用研究[J].黄河之声,2020(06):132.DOI:10.19340/j.cnki.hhzs.2020.06.130.
[12]王靖贻.音乐创作教学法在小学歌唱教学的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19(28):157.
[13]夏瑾.多元启发 创新意识——如何开展小学音乐课堂创作教学[J].新课程(上),2018(04):208.
[14]张建华.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6(07):210.
[15]苏琴.小学音乐教学中即兴创作能力培养四要[J].青海教育,2022(Z1):71.
[16]金蕾.二度创作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中国文艺家,2021(06):81-82.
[17]门小兰.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即兴创作的应用[J].小学生(中旬刊),2021(04):81.
[18]罗宇欣.探索音乐创作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J].华夏教师,2020(10):43-44.DOI:10.16704/j.cnki.hxjs.2020.10.029.
[19]万馨.开展创作教学 培养音乐素养[J].教育,2020(13):38.
[20]周烨林.勿以“创”小而不为——小学音乐课堂创编实践初探[J].求知导刊,2021(34):89-90.DOI:10.14161/j.cnki.qzdk.2021.34.0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