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南省孟津一高2021届尖子生周周测化学试题一

来源:星星旅游
孟津一高2021届尖子生周周测化学试题一

1.通过下列实验装置可制取1,2—二溴乙烷。

CH2已知烧瓶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CH3CH2OH170℃△浓硫酸CH2H2O,发生的副反应有

CH3CH2OH4H2SO4(浓)CO24SO2C7H2O等;1,2—二溴乙烷的沸点是131.5℃,

CCl4的沸点是76.8℃。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配制混合液时,将浓硫酸慢慢注入乙醇中并不断搅拌 B.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酸性气体和水蒸气

C.实验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再拆a与b、b与c间的橡皮管 D.反应后d中的混合物用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

2.常温下,向20 mL 0.1molL1H2B溶液中滴加0.1molL1 NaOH溶液,有关微粒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Ⅰ代表H2B,曲线Ⅱ代表HB,曲线Ⅲ代表B2 B.当V(NaOH)20mL时,溶液的pH>7 C.a、b、c三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A.常温下pH均为4的H2SO4和NH42SO4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之比为106:1 B.等浓度的HCl和CH3COOH溶液均加水稀释10倍,CH3COOH溶液的pH变化较大

 1 / 16

1C.0.1molLNaHC2O4溶液的pH小于7,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顺序为:

2cNacC2O4cH2C2O4

D.pH=2的H2S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任意比例混合:

cNacHcOHcHScH2S 4.下列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实验目的 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24 操作 粗盐溶解后,依次加入Na2CO3、NaOH和BaCl2溶液 将Na、Mg、Al分别投入冷水中 向丙烯醇溶液中滴加适量KMnO4酸性溶液 向0.1molL1的稀醋酸中滴入甲基橙,加热 D.D 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验证丙烯醇CH2CHCH2OH中存在碳碳双键 D A.A 证明适当升高温度能促进醋酸的电离 B.B C.C 5.乙烯气相直接水合法制乙醇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4(g)H2O(g)C2H5OH(g)ΔH45.5kJmol1,该法中乙烯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

关系如图(其中起始时nH2O:nC2H41:1)。已知:用平衡分压表示的化学平衡常数为Kp,气体分压(p分 )=气体总压(p总 )物质的量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压强的大小顺序为p1p2p3p4

B.300℃、p2条件下,反应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为4.55 kJ C.A点时,若按nH2O:nC2H4:nC2H5OH4:4:1充入三种物质,v正 v逆 D.A点的平衡常数Kp0.07(MPa)1

6.化工生产中用(次磷酸钠)进行化学镀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 16

CuSO42NaH2PO22NaOHCu2NaH2PO3Na2SO4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还原产物为Cu和H2

2B.CuSO4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SO24cCucOHcH

2C.溶液中H2PO2的电离方程式为H2PO22 HHPO2D.NaH2PO3与过量NaOH反应生成Na2HPO3,判断H3PO3为二元酸

7.全钒液流储能电池是利用不同价态的含钒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2VO2黄色V紫色2H放电充电VO2蓝色V3绿色H2O。采用惰性电极实现化学能和

电能相互转化的工作原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充电过程中,X端接外接电源的负极

B.放电过程中,正极电极反应式为VO2H2OeVO22OH

C.放电过程中,右罐溶液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紫色

D.充电时若转移电子0.5mol,左罐溶液中nH的变化量为0.5mol 8.X、Y是同周期的两种主族元素,它们的逐级电离能(I)数据如表所示: 电离能(kJ/mol) I1 I2 I3 I4 I5 …… …… …… X Y 496 738 4562 1451 6912 7733 9543 10540 13353 13630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负性:XB.与水反应剧烈程度:XA.采煤工业爆破时把干冰和炸药放在一起,既能增强爆炸威力,又能预防火灾 B.国产大型飞机C919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3 / 16

C.《肘后急备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D.高级脂肪酸乙酯是生物柴油的一种成分,它属于油脂

10.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X、Y能形成XnYn型化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1)当n2时,XnYn是一种绿色氧化剂,可看成是一种弱酸,它的一级电离常数为Kal1.551012。

①从电子对偏移的角度分析,XnYn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海带灰中提取碘单质时可用作氧化剂,含I的滤液中加入稀硫酸和X2Y2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液氨可将XnYn去质子(按物质的量之比1:1反应)形成白色固体,红外光谱表明它的固相中存在

NH4,将固体溶解于水,则其水溶液呈_______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已知:

KbNH3H2O1.7105]。

(2)若是烃类化合物,则:

①当n2时,1 mol XnYn能与2 molH2反应生成乙,乙能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化学反应,最多可生成______________种有机产物(不考虑立体异构),反应中产量最高的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n6时,写出芳香烃XnYn与浓硝酸、浓硫酸在50~60℃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n8时,芳香烃XnYn的球棍模型为

,写出由其聚合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结

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减少COx、NOx在大气中的排放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空气中的CO、CO2、NO等主要来自石油产品和煤的燃烧、汽车尾气等。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①H2(g)CO2(g)②CO(g)2H2(g)CO(g)H2O(g)ΔH141.0kJmol1

CH3OH(g)ΔH290kJmol1

10 g水蒸气变为液态水放热大约24.4 kJ,则由CO2和H2转化为甲醇蒸气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用活性炭对汽车尾气中的NO进行吸附,发生反应C(s)2NO(g)N2(g)CO2(g)ΔH0。在恒压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活性炭和一定量的NO

气体,反应相同时间时,测得NO的转化率(NO)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4 / 16

①温度高于1050 K时,NO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温度为1050 K时,CO2的平衡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N2pΘpCO2pΘ2②对于反应C(s)2NO(g)N2(g)CO2(g)的反应体系,标准平衡常数KΘ,其中

pNOΘppΘ为标准压强1105Pa,pNO、pN2和pCO2各组分的平衡分压,如,pNOxNOp总 ,p总 为平衡

总压,xNO为平衡系统中NO的物质的量分数。若NO的起始物质的量为1 mol,假设反应在恒定温度和标准压强下进行,NO的平衡转化率为,则KΘ_____________(用含的最简式表示)。

(3)NOx可“变废为宝”,电解NO可制备NH4NO3,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M、N为多孔电极)。电解时N极和电源的_________________极(填“正”或“负”)相连,书写M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为使电解产物全部转化为NH4NO3,需向电解池中补充适量的物质X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磷酸亚铁锂是应用广泛的正极材料之一。一种制备磷酸亚铁锂的化学方法为C4FePO42Li2CO3高温4LiFePO43CO2。回答下列问题:

(1)Fe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时首先失去_____轨道的电子。

(2)C、O、Li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PO34的空间构型为_____。

(3)C与Si同主族,CO2在高温高压下所形成的晶体结构与SiO2相似,该晶体的熔点比SiO2晶体________(填“高”或“低”)。硅酸盐和SiO2一样,都是以硅氧四面体作为基本结构单元,

5 / 16

如图表示一种含n个硅原子的单链式多硅酸根的结构(投影如图所示),Si原子的杂化类型为________,其化学式可表示为________。

1(4)如图表示普鲁士蓝的晶体结构(个晶胞,K未标出,每隔一个立方体在立方体体心有一

8个钾离子)。

①普鲁士蓝晶体中每个Fe3周围最近且等距离的Fe2数目为___个。

②晶体中该立方体的边长为a nm,设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其晶体密度为____gcm-3。 13.CO2和CH4是两种主要的温室气体,以CO2和CH4为原料制造更高价值的化学产品是用来缓解温室效应的研究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CH4H2O催化重整是目前大规模制取合成气(CO和H2的混合气)的重要方法,其原理如下:

反应Ⅰ:CH4(g)H2O(g)反应Ⅱ:CO(g)H2O(g)CO(g)3H2(g)ΔH1206.4kJmol1 CO2(g)H2(g)ΔH241kJmol1

CH4(g)和H2O(g)反应生成CO2(g)和H2(g)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1 mol CH4(g)和1 molH2O(g)充入恒温、恒压的密闭容器中(温度298 K、压强100 kPa),发

pCH4pH2O,p为分生反应Ⅰ,不考虑反应Ⅱ的发生,该反应中,正反应速率v正 k正 压(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若该条件下k正4.5104kPa1s1,当CH4分解20%时,

v正 __________________kPas1。

(3) CO2和CH4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制得合成气,在1 L密闭容器中通入CO2和CH4,使其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0molL1,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H4(g)CO2(g)CH4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2CO(g)2H2(g),测得

6 / 16

①该反应在_______________(填“高温”或“低温”)条件下能自发进行。

②对于气相反应,用某组分(B)的平衡压强p(B)代替物质的量浓度c(B)也可表示平衡常数(记作Kp),求X点的平衡常数K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列措施能使该反应的平衡正向移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a.增大压强

b.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充入He

c.恒温、恒容条件下,再充入1 mol CO2和1 mol CH4

(4)科学家还研究了其他转化温室气体的方法,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可以将CO2转化为气体燃料CO(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该装置工作时,N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线中通过2 mol电子后,假定体积不变,M极区电解质溶液的pH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N极电解质溶液变化的质量Δm_________________g。

14.沙利度胺是一种重要的合成药物,具有镇静、抗炎症等作用。有机物H是合成它的一种中间体,合成路线如下(部分反应条件和产物未列出)。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为______,EF的反应类型为______,H中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 (2)判断化合物F中有______个手性碳原子。DE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3)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B的同分异构体______(写出一种即可,不考虑立体异构)。

7 / 16

①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②1mol该化合物能与4molAgNH32OH反应 ③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4)结合上述流程中的信息,写出以1,4—丁二醇为原料制备化合物成路线__________(其他试剂任选)。

15.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习题解析中看到:“SO2通入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是因为酸性环境

2中,NO3将SO3氧化成SO24而产生沉淀”。有同学对这个解析提出了质疑,“因没有隔绝空气,2也许只是O2氧化了SO3,与NO3无关”,于是做了“SO2通入BaNO32溶液”探究实验,用pH

的合

传感器检测反应的进行,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

(2)实验小组发现装置C存在不足,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

(3)用0.1mol/LBaCl2溶液、0.1mol/LBaNO32液、食用油,配制4种溶液(见表)分别在装C甲进探究实验。 编号 试剂 编号 试剂 ① 煮沸过的BaCl2溶液25mL,再加入食用油25mL ③ 煮沸过的BaNO32溶液25mL,再加入食用油25mL ② 未煮沸过的BaCl2溶液25mL ④ 未煮沸过的BaNO32溶液25mL 对比①、②号试剂,探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4)进行①号、③号实验前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5)实验现象:①号依然澄清,②、③、④号均出现浑浊。第②号实验时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6)图甲~丁分别为①②③④号实验所测pH随时间变化曲线。

8 / 16

根据以上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配制浓硫酸和乙醇的混合溶液时应将浓硫酸慢慢注入乙醇中并不断搅拌,A项正确;装置b中装有碱石灰,可吸收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水蒸气,B项正确;实验结東后先熄灭酒精灯再拆a与b、b与c间的橡皮管,会导致倒吸,C项错误;1,2—二溴乙烷和CCl4的沸点差异较大,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反应后d中的混合物,D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向H2B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先后发生的反应为H2BNaOHNaHBH2O、NaHBNaOH2Na2BH2O,分析图象可知曲线Ⅰ表示H2B,

曲线Ⅱ表示HB,曲线Ⅲ表示B,A项正确;当V(NaOH)20mL时溶液为NaHB溶液,由图可知cHBcB2cH2B,说明HB的电离大于其水解,故溶液显酸性,B项错误;a、b、c三点对应的溶质分别是H2B、NaHB和Na2B,H2B、HB抑制水的电离,且H2B的抑制程度大于HB的抑制程度,B2促进水的电离,故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C项正确;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NacHcOHcHB2cB2,由于d点溶液中

cHBcB2,故cNacHcOH3cHB ,D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A项,pH均为4的H2SO4和NH42SO4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分别为

11010molL1、1104molL1,则11010:1104106:1,A错误;B项,加水稀释促进弱电

解质电离,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醋酸为弱电解质,所以醋酸溶液的pH变化较小,B错

9 / 16

误;C项,0.1molL1NaHC2O4溶液的pH小于7,可得HC2O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C正4确;D项,根据电荷守恒:cNacHcOHcHS2cS2,D错误。 4.答案:D

2解析:加过量的NaOH溶液可以将Mg2沉淀,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可以将SO24沉淀,Ca及剩

余的Ba2可以用Na2CO3溶液沉淀,加入的顺序为NaOH、BaCl2、Na2CO3或

BaCl2、NaOH、Na2CO3,A错误;Mg、Al与冷水均不反应,B错误;碳碳双键和—CH2OH均能

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C错误;稀醋酸中存在电离平衡,加热,平衡正向移动,溶液pH减小,甲基橙出现颜色的变化,能证明适当升高温度促进醋酸的电离,D正确。 5.答案:D

解析:该反应是一个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相同温度下,增大压强平衡向右移动,乙烯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对照题图可以得出p1p2p3p4,A项错误;题干中没具体指明乙烯的起始量,无法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B项错误;A点平衡时,nH2O:nC2H4:nC2H5OH4:4:1,现又按此比例充入三种物质,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变,即仍为平衡状态,平衡不移动,C项错误;A点时,乙烯的平衡转化率为20%,设开始时乙烯、水的物质的量均为n,平衡时总压p7.85MPa,乙醇的物质的量为20%n,乙烯、水的物质的量均为80%n,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2n20%n),则平衡时乙醇的分压为

pC2H5OH20%np80%np,乙烯、水的分压均为,Kp,代

pC2H4pH2O2n20%n2n20%n入有关数据后可求得Kp0.07(MPa)1,D项正确。 6.答案:AD

解析:该反应中Cu和H两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P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所以Cu和H2是还原产物,A正确;CuSO4是强酸弱碱盐,由于Cu2水解使得溶液呈酸性,所以:

2cSO2cHcOH,B错误;由NaH2PO2的结构可知H3PO2是一元酸,所以4cCuH2PO2不可电离出H,C错误;由于NaOH过量,所以H2PO3电离出的H可全部参加反应,由

于生成Na2HPO3,所以H3PO3是二元酸,D正确。 7.答案:D

解析:由总反应可知充电过程中阴极发生的是V3得到电子生成V2的还原反应,所以Y是阴极,即Y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A错误;由总反应及质子交换膜可知电解质溶液呈酸性,B错误;放电过程中,右罐发生的是V2(紫色)失去电子生成V3(绿色)的氧化反应,C错误;充电时左

罐发生的电极反应为VO2H2OeVO22H,由于溶液呈电中性,生成的2个H其中有1

个移向右罐,即转移0.5mol电子时左罐中增加0.5 molH,D正确。 8.答案:AC

10 / 16

解析:X的第二电离能突然增大,说明X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为ⅠA族,Y的第三电离能突然增大,说明Y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为ⅡA族,又因为X和Y是同周期的两种主族元素,可推断Y在X的右侧。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电负性逐渐增强,故电负性:XY,B错误;X的第二电离能突然增大,说明X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C正确;Y的第三电离能突然增大,说明Y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最高化合价为+2,D错误。 9.答案:D

解析:爆破是利用了炸药剧烈反应瞬间释放大量热能和气体而产生爆炸效果,爆炸时炸药释放的热能将干冰快速气化,相当于增加了爆炸的气体量。同时二氧化碳气体阻燃,避免高温引燃爆炸时积存在矿道中的煤炭粉尘,A正确;碳纤维为碳的单质,属于无机物,所以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B正确;“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为萃取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正确;生物柴油是由植物油或动物脂的脂肪酸烷基单酯组成的,不属于油脂,D错误。

10.答案:(1)①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②H2O22I2H③碱性 (2)①9;HCl

I22H2O

解析:(1) 由题意知X2Y2是H2O2。①H2O2的结构式为H—O—O—H,从电子对偏移的角度来看,H2O2中含有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③液氨和H2O2反应生成NH4OOH,H2O2的电离常数Ka11.551012,远远小于NH3H2O的电离常数,故OOH的水解常数远远大于NH4,NH4OOH溶解于水,溶液显碱性。

(2)①n2时,该有机物为C2H2,1 molC2H2与2 molH2加成生成乙烷,乙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可生成

CH3CH2Cl、CH3CHCl2、CH2ClCH2Cl、CH3CCl3、CH2ClCHCl2、CH2ClCCl3、CHCl2CHCl2、CHCl2CCl3、CCl3CCl3,共9种有机产物。

反应过程中,每取代一个H原子,就生成1个HCl分子,所以生成最多的物质是HCl。 ②当n6时,该有机物为苯,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在50~60℃时反应生成硝基苯,反应的化学方

11 / 16

程式为。

③当n8时,该有机物为苯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苯乙烯(

)。

CH3OH(g)H2O(1)ΔH92.92kJmol1

11.答案:(1)3H2(g)CO2(g)(2)①温度高于1050 K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平衡逆向移动,NO转化率减小;40%

2② 4(1)2(3)正;NO5e6HNH4H2O;NH3

H2O(l)ΔH43.92kJmol1,则①+②+③可得CO2和H2转化

解析:(1)由题意可得③H2O(g)为甲醇蒸气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H2(g)CO2(g)CH3OH(g)H2O(1)ΔH92.92kJmol1。

(2)①由图可知,温度低于1050 K时,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NO转化率增大;温度高于1050 K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左移,NO转化率减小。设起始NO物质的量为2amol,1050 K时其转化率为80%,列三段式如下:

C(s)2NO(g)N2(g)CO2(g)

起始量/mol 2a 0 0 转化量/mol 1.6a 0.8a 0.8a 平衡量/mol 0.4a 0.8a 0.8a 温度为1050 K时CO2的平衡体积分数为

0.8a100%40%。

0.4a0.8a0.8a②NO的起始物质的量为1 mol,NO的平衡转化率为,则

C(s)2NO(g)N2(g)CO2(g)

起始量/mol 1 0 0 转化量/mol  0.5 0.5 平衡量/mol 1- 0.5 0.5

pN2pCO2pΘ2平衡时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 mol,标准平衡常数KΘpΘpNOp0.5p总 0.5p总 pΘp1pΘ总 p22。 24(1) 12 / 16

(3)电解NO制备NH4NO3,N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为电解池的阳极,连接电源的正极,其电极反应式为NO3e2H2ONO34H,M极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

NO5e6HNH4H2O,从两极反应可看出,根据得失电子守恒,阳极产生的NO3的物

质的量大于阴极产生的NH4的物质的量,总反应方程式为:8NO7H2O通电3NH4NO32HNO3,因此若要使电解产物全部转化为NH4NO3,需补充NH3。

12.答案:(1)4s

(2)OCLi;正四面体 (3)高;sp3;SiO3n (4)①6;②

153.51021 3NAa2n解析:(1)基态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所以失去电子形成离子时先失去的是4s轨道上的电子。

(2)第一电离能:OCLi(同周期)。PO34离子中P原子的杂化轨道数是

534,而P与24个氧原子成键,所以形成的是正四面体的空间构型。

(3)原子半径:C的重复结构单元为

,其中2个O只属于该单元,另外2个O

均为2个单元共用,即该单元组成为SiO3,再由化合价可知该单链式多硅酸根的化学式为

SiO3n2n。

1(4)①由晶胞示意图可知,与Fe3最近的Fe2是在上下左右前后6个位置。②由个晶胞示意图

81可知Fe3和Fe2都位于顶点(4),所以平均每个晶胞含有的微粒数均为844,CN位于棱

8边(12),所以平均每个晶胞含有的微粒数为812124,再由每隔一个立方体体心有一个K4可知,平均每个晶胞中含有4个K,则该晶体的密度为4564562426439gNA153.5。

1021gcm333(2anm)aNA 13 / 16

13.答案:(1)CH4(g)2H2O(g)(2)0.5

(3)①高温 ②

CO2(g)4H2(g)ΔH165.4kJmol1

16(MPa)2或1.78(MPa)2 ③bc 92CO2H2O;不变;18

(4)2CO24e4H解析:(1)利用盖斯定律将反应Ⅰ+反应Ⅱ,即可得出热化学方程式CH4(g)2H2O(g)CO2(g)4H2(g)ΔH165.4kJmol1。

(2)当CH4分解20%时,建立如下三段式:

CH4(g)H2O(g)CO(g)3H2(g)

起始量(mol) 1 1 0 0 变化量(mol) 0.2 0.2 0.2 0.6 CH4分解20%时的量(mol) 0.8 0.8 0.2 0.6

0.80.8v正 k正 pCH4pH2O4.5104kPa1s1100kPa)100kPa0.5kPas1。

2.42.4(3)①从题给图示看,温度升高,CH4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平衡正向移动,由此得出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ΔH0。又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ΔS0,ΔHTΔS0时反应自发进行,故该反应在高温时能自发进行。

②X点时,CH4的平衡转化率为50%,建立三段式:

CH4(g)CO2(g)2CO(g)2H2(g)

起始量(mol) 1 1 0 0 变化量(mol) 0.5 0.5 1 1 平衡量(mol) 0.5 0.5 1 1

112MPa2MPa3316(MPa)2或1.78(MPa)2。 X点的平衡常数Kp0.50.592MPa2MPa33③该反应的反应物气体分子数小于生成物气体分子数,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a不符合题意;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充入He,则容器体积增大,平衡正向移动,b符合题意;恒温、恒容条件下,再充入1 mol CO2和1 mol CH4,则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c符合题意。

22 14 / 16

(4)该装置工作时,M极上H2O失电子转化为O2,则其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4eO24H,N极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CO24e4H2CO2H2O;导线

中通过2 mol电子时,M极上生成2 molH,同时有2 mol H迁移到正极,所以M极区cH不变,电解质溶液的pH不变;导线中通过2 mol电子时,N极上生成1 molH2O,电解质溶液变化的质量Δm1mol18gmol118g。

14.答案:(1)邻二甲苯;取代反应;酰胺基、羧基 (2)1



(3)或或

(4)

解析:(1)由反应条件可知发生了氧化反应,再结合A的分子式、B的结构可推知A是邻二甲苯:

。由流程和结构可知E发生取代反应生成F和H2N—COOC2H5。

中含有两种含氧官能团:酰胺基和羧基。

(2)中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标*)。由流程可知

与ClCOOC2H5发

生取代反应生成和HCl。

(3)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说明含有酚羟基,由于醛基与AgNH32OH按1:2反应,所以该分子中含有2个醛基,再由核磁共振显示有4种不同环境的氢可知是一种对称结构,则符合条件

15 / 16

的有、、。

(4)对比HOCH2CH2CH2CH2OH与产物H2NOCCH2CH2COOH发现两端官能团发生了变化,由于

一个是酰胺基,另一个是羧基,所以发生了类似G生成H的反应,则必须先生成,可

由HOOCCH2CH2COOH反应得到,而HOCH2CH2CH2CH2OH发生氧化反应可生成

HOOCCH2CH2COOH,综合可得到合理的合成流程。

15.答案:(1)锥形瓶

(2)敞开体系,逸出的SO2污染空气,且溶液易与空气接触,影响实验 (3)溶解液中溶解的氧气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4)排尽装置内空气,防止氧气影响实验结果 (5)2Ba22SO22H2OO22BaSO44H

(6)BaCl2溶液中溶解的氧气和BaNO32溶液中硝酸根离子都能将SO2氧化成SO24,形成

BaSO4沉淀,但溶解的氧气比硝酸根离子氧化SO2的速率更大

解析:(1)仪器a的名称为锥形瓶。

(2)观察反应装置图可知,C是敞开体系,气体容易逸出,二氧化硫有毒,会污染大气,且溶液中溶解的氧气也可能把亚硫酸根离子氧化而干扰实验,所以溶液不宜与空气直接接触。

(3)对比①、②号实验,实验①煮沸和加入食用油都是防止溶液中溶解氧气的方法,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探究溶液中溶解的氧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进行①号、③号实验前通入氮气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空气,防止氧气影响实验结果。

(5)②号实验时C中有浑浊现象,说明有沉淀生成,SO2被氧气氧化为SO2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2Ba22SO22H2OO22BaSO44H。

(6)观察图甲、乙、丙、丁,分别对起点、拐点、终点进行定性分析,可知溶液中的氧气能将

2SO2氧化成SO24,NO3也能将SO2氧化成SO4,最终都生成BaSO4,观察图乙丙可知有溶解的氧

气的氧化速率更大些,并且最终溶液的pH更小。

16 /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