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类文阅读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型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度地集中在脸上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上一副墨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一摸……他常穿的是一件灰色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我没有赶得上看,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它已油渍斑斓。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1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发在我的头上。他在讲台上来回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1)“我”至今不能忘记先生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2)先生给“我”的印象主要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方面来刻画的。
(3)用横线画出描写先生外貌的句子。
(4)眼镜成了先生最显著的特征,这说明________ A. 先生知识渊
博 B. 形象滑稽,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C. 突出先生的
1
“凶” D. 既点明先生的特征,又说明其知识的渊博
(5)先生说的“一眼望到底”的意思是________,加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酒瓶里盛开的蝴蝶花
①早春的三月,处于北方地区的郑州还是一片肃杀的感觉,我却在一次以女性为主题的会议门口,得到了一枝艳紫的蝴蝶花。它简直就是一排抖动着芳翅的蝴蝶。
②我看到,与会的每一个人都领到了这样的一枝长长的蝴蝶花。我深为会议的主办者的精心感动,他们不是给了你一枝其他的什么普通的花而是一枝这么独特的小花,它同会议的主题显得是那么和谐而富有激情。春天来了,万花芬芳的季节来了,蝴蝶让春天有了翻飞的动感。女性是属于春天属于花的,艳紫的蝴蝶花,代表了多种的含义。
③会议结束,我将这枝花带回了家,因为它太长,我有些不好意思,但我实在不想将它抛弃到桌子上。一个男性就这样举着满枝紫色回了家。 ④回来一时找不到地方,就随手将它插在了一个葡萄酒瓶子里。想着回头再给它找个更好一点的地方。却没想一个通知让我离家外出开会了几天。忙乱的思绪早把这枝小花忘掉了。
⑤等到忽而发现它时,我竟那般地吃惊了。小花开得是那么芬芳而张扬。连原来没有开的花蕾也张开了翅膀。是的,是张开了翅膀。一只只的蝴蝶,比原来还要艳丽了。
⑥我有了些许的疑惑,这枝花儿是如何生长得如此茂盛。由于我的疏忽,我是将它插进了酒瓶子里了。我现在看到尚有的少半瓶子没有喝完的红酒,敞开了那么长时间,酒早就不能喝了,忘了倒掉了,但它却滋养了一枝花。多么的有意思,又是多么的让人发感想。花儿此时是无法挑选自己的生活
1
环境的,不得不面对、忍受甚而接受。
⑦我真的觉得它是愉快的,你看那些花儿一朵朵开放得多好啊。紫色的花可劲地伸展着,紫色的中间还有着几道白色的条纹。它们没有任何保留地开着,尽可能地打开自己。让你看得心花怒放。
⑧我有些埋怨自己的疏忽,我想给它换一个更好的环境,起码给它换上一瓶干净的水,让它饱饱地吸上一口。可我没有这样做。我想到,也许这酒已经适应了它,或者这种花原来就接受这种酒。还是让它在酒瓶里愉快地生活吧。
⑨这些花儿开得是那么的富有艺术。它们有的在这边开,有的在那边开,整个花枝都开满了,真的像一群蝴蝶缠绕在春天里。
⑩我深深地祝福着这些小花,它们本该在哪个树上,却阴差阳错来到了我的家里。这幼小的生命,没有选择,只有开放。
(1)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开篇处“早春的三月,处于北方地区的郑州还是一片肃杀的感觉,我却在一次以女性为主题的会议门口,得到了一枝艳紫的蝴蝶花”,这一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②自然段写道:“我看到,与会的每一个人都领到了这样的一枝长长的蝴蝶花。”主办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一枝小花“同会议的主题显得是那么和谐而富有激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从文中第⑨自然段画线的语句中可以看出蝴蝶花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如何理解“在酒瓶里盛开的蝴蝶花”这一文题? 3.开心阅读。 最忆乡村年糕
蒸年糕,是乡村年前最喜庆的日子。全村男女老少一齐上阵。男人负责砌灶、抬水、劈柴、起放蒸笼。用的是方方正正的大蒸笼,需要两三个壮汉才能抬动。劈柴树桩最好,火旺,耐烧。女人负责发面、做糕、起糕。孩子们
1
殷 ________(yīn yān)勤地向灶间递柴,巴不得一把火就把年糕蒸熟。大人笑道:“你们玩去吧!”孩子们自然舍 ________(shé shě)不得离开温暖的灶膛,斗鸡、踢毯子也要挨着大灶。不知是谁找来了花生、土豆、红薯干,埋入大灶柴灰里,不一会儿,空气中就飘着奇香。“给我一个!”“给我一个!”小孩子们你争我抢,转眼间,一张张小嘴都盖上了印章。
灶火熊熊,香气飘散,第一屉年糕起笼了。年糕方方正正,因其形如小孩睡觉用的枕头,我们把它叫作粑枕,一个足有一斤多。刚出笼的粑枕热乎甜软,十分好吃。这时候,不分你家我家,都盛上一碗大快朵颐。主人很开心,谁家的年糕被吃得多,那家女人才光荣呢!
自然,孩子们不会忘了烤年糕。等粑枕冷却,女人们就依了孩子们的请求,把年糕切成一指长的粑条,给他们烤。烤年糕是个技术活,一般由大孩子做。首先取两三条粑条,放在略微张开的火钳前段。然后,平放伸入灶膛内。不能急,一急,碰到灶壁,或是手无力发料,洁白的粑条就会掉落,惹得一身灰。
那一天,是乡村的节日。熊熊的灶火从早上烧到夜晚,乡村欢声笑语不断。
(1)给文中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在蒸年糕时,男人、女人、小孩是如何分工的? (3)“一张张小嘴都盖上了印章”中的“印章”指________。 (4)你的家乡有什么特色小吃呢?它的制作过程你能简要介绍下吗? 4.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① ,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①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1
(《语文主题阅读》丛书六下——1)
(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课外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
待 B. 期
望 C. 一
起 D. 约定
(2)“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 理
睬 B. 顾
虑 C. 回头
看 D. 照顾
1
(3)“待君久不至,已去”的正确翻译是( ) A. 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
了。 B. 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C. 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 D. 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
(4)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B.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_________的道理。( ) A. 待人有礼貌 B. 做人要守信 C. 说话要有理 D. 知错要改正 6.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
1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____)(2)遂烹彘也 遂(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 晶莹的雨
雨,晶莹的雨,又细又密,从灰蒙蒙的天空中飘落下来。河面腾起了迷迷蒙蒙的烟雾。田野披上了轻薄柔软的纱衣。
明明穿着雨衣,一步一滑,走在泥泞的乡村小路上。他睁大眼睛,四处环顾,四处寻觅他精心喂养的春蚕已经脱了四次外衣,再过两天就要“上山”吐丝了,可是就在这节骨眼上没了桑叶。看着那些心爱的蚕宝宝饿得直伸脖子,他怎么能不焦急呢?
啊!桑叶,你躲在哪里?躲在哪里?‖
忽然,他看见有个小小的身影在朝远处的竹林飞快地跑。桑树!明明看见了,竹林里真的藏着一棵桑树。明明也拼命地跑起来。
几乎是同时,他们两个来到了这棵桑树下。树上( )还有桑叶,( )已经稀稀拉拉没有几片了。明明不由分说,“哧”的一声爬上了树。
“喂,这棵桑树是我先看见的。”
明明低头一看,是个女孩子。她脸上蒸腾着热气,头发上、睫毛上挂满了水珠,脚上、雨衣上沾满了泥浆,手里拿着一根竹竿,一端系着小刀--显然,她不会爬树。
1
明明又往上爬。他一手攀着树枝,一手飞快地采着,采满一把就塞进书包…… 无意中明明又往下一看,只见女孩子仍然呆呆地站在那儿。这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眼里噙着泪水,满是委屈,满是忧伤。许久许久,女孩子才转过身,低头蹒跚地走了。||
明明的喉咙像梗住了东西,心里默默地在思索:“她( )没有养蚕,不需要桑叶,她( )不会这样难过。她刚才跑得多快啊,可是现在……”明明似乎感到了她急促的喘息,吸到了她那低声的抽泣,看到那晶莹的泪珠从她眼眶里扑簌簌地滚下来。明明拍着脑袋在责怪自己:“老师怎么说的?我们养蚕要学蚕,要为别人着想!”明明觉得自己的心像刀剜一样作痛。 “等一等!”明明飞快地从树上滑下来。
转眼间,他已经来到了女孩子面前:“对不起!是你先看到的,这些桑叶全归你!” 女孩子看着明明捧过来的桑叶,眼神有点诧异。 明明急忙说:“你一定很需要它。”“你也很需要。”
明明抬起头,看见女孩子脸上微微浮现的一丝笑意。“你真好,我们都在养蚕,应该学蚕……”这是女孩子的声音。
雨,晶莹的雨,沙沙地下个不停,又细又密,仿佛蚕儿在食桑,仿佛蚕儿在吐丝。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与文中第一句话相照应的句子。
4)在朗读“啊,桑叶,你躲在哪里?躲在哪里?”这一句时,应带有的语气是疑问和( ) A.惊奇
B.焦急
C.轻松
5)我们应该向蚕学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1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弯,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了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⑥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⑦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的学习心得。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⑧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⑨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
1
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快乐。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冲云霄。他笑着,叫着,仰望着天空,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脸上是满足得意的神情,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⑩离开他将近三十年了,但他仍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想的风筝,将永远陪伴着我的心,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_________。
2)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了刘老师的特点。请你概括文中的事例。 (1)笑谈残腿 (2)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
3)把描写刘老师的动作的一个句子画“_______”,把描写刘老师的语言的一个句子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麻雀学飞
麻雀妈妈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飞行(xíng háng)家,到处(chǔ chù)打听哪..里有好老师。听说雄鹰老师飞得高,飞得远,麻雀妈妈就把小麻雀送进了“雄鹰学校”。
1
小麻雀学习不专心,上课老说话,鹰老师说什么,它根本没听进去。练习飞行时,小麻雀东瞧瞧,西看看,小鹰们飞上了天空,小麻雀还在草丛里玩。 期末考试,小鹰们都(dū dōu)飞得很高,小麻雀却只能飞到矮墙上。 .麻雀妈妈问燕子:“大家都说雄鹰老师教(jiào jiāo)得好,我的孩子怎么.飞不高呢?”燕子说:“如果学生不肯勤学苦练,老师教得好,又有什么用呢?”
1)从括号内选一个正确的音节划上横线。
2)从文中找出小麻雀学习不专心的句子画上“____”。
3)麻雀妈妈把小麻雀送进“雄鹰学校”的原因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孩子怎么飞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有趣的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鸟趣
几年前,家里的糯米生了虫子,在阳台上晾晒时,发现常有麻雀啄食,怯生生的,甚是有趣。从那以后,我便有意在阳台的水泥台上撒下一些米,玻璃杯里装满水。
几年来,不管酷暑寒冬,一群群的麻雀成了每天必然“光临”的朋友了。每到4月上旬,雏鸟来了,由母鸟带着,一只母鸟带着两三只小雏鸟,母鸟啄了食物嘴对嘴地喂,不辞辛苦地履行母亲的职责。
有一次,我发现一只受伤的鸟,一条腿已经折断,伤残的肢体连皮耷拉着,只
1
能用一条腿艰难地支撑着身体,用爪子紧紧抓住电线,摇摇晃晃好不容易才使身体保持平衡。我为它的生存担忧了,此后,我大约有半个月未见它的踪影,我想,它肯定是死了,心中不免有些怅然。在一个雨雾蒙蒙的天气里,天空一片灰暗,突然我眼睛一亮,我又看见那只伤鸟了。它的羽毛淋得透湿,停在电话线上仔细整理羽毛,抖搂水珠。更使我吃惊的是,它的伤腿居然“康复”了,像一个伤病人拄着拐棍,一颠一颠地跳跃。我庆幸它战胜伤残活下来了。还有一只老麻雀,它伤了翅膀,一个翅膀拖挂到地上,起飞蛮费劲,几经磨炼,伤翅硬朗起来,又能振翅高飞了……
我常感叹,这些小生灵,它们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麻烦,它们为了生存,顽强地活着,真是令人感动。
1)面对那只受伤的鸟儿,“我”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反映这一情绪变化的词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发现麻雀在阳台上吃虫子时“__________”的样子,觉得“甚是有趣”;又把感动于“遇到各种困难与麻烦”的小生灵能“________地活着”视为另一种“鸟趣”。
3)仔细阅读短文,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积累了哪些含有鸟名的成语和古诗句?写在下面短横线上。 (1)含有鸟名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有鸟名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2)外貌;动作;穿着;语言
(3)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
1
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型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度地集中在脸上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上一副墨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4)D
(5)对学生各个方面都了解透彻;引用
2.(1)以早春时郑州还“一片肃杀”的环境来做对比,突出了蝴蝶花生命力的顽强,以及它给予人的生命的活力。
(2)会议以女性为主题,这样不但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以“蝴蝶花”所代表的女性的美,更突出了会议的主题,让大家看到主办方对女性、对这一次会议的重视,也让会议的形式变得新颖而独特。
(3)春天来了,万花芬芳的季节来了,蝴蝶让春天有了翻飞的动感。女性是属于春天属于花的,艳紫的蝴蝶花,代表了多种的含义。
(4)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这些花儿盛开的样子,表现出作者对这些花儿的喜爱。
(5)其实亦可理解为“在逆境中生长的蝴蝶花”。酒瓶中的环境或许并不适合花的成长,凸显了蝴蝶花的生命力之顽强。 3. (1)正确的:yin、she
(2)男人负责砌灶、抬水、劈柴、起放蒸笼:女人负责发面、做糕、起糕:孩子们殷勤地向灶间添柴。
(3)孩子们吃花生、土豆、红薯干时在嘴角留下的灰
(4)示例:土豆饼。 做土豆饼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挑土豆,只有原料好,土豆饼的味道才会好,所以挑选的土豆一定要个大饱满,而且皮越粗糙越好吃。第二步就是削皮,先把土豆洗干净,然后再削皮,这也是个技术活呢,可得小心自己的手呢,可别伤着了。这下该进行第三步了——磨土豆,这个步骤是做土豆饼整个过程中比较关键的环节。最后一步就是将磨好的土豆泥做成饼。 4. (1)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
1
子,红指代花儿。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用肥和瘦分别形容绿叶和红花,生动写出了一场风雨过后,海棠花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地状态。)
(2)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惜花伤春之情。 5. (1)D (2)C (3)B (4)D (5)B 1)C
2)阻止 于是……就……
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 4)略(言之成理即可) 1)虽然 但是 如果 就
2)看着那些心爱的蚕宝宝饿得直伸脖子,他很焦急。
3)雨,晶莹的雨,沙沙地下个不停,又细又密,仿佛蚕儿在食桑,仿佛蚕儿在吐丝。 4)B
5)要为别人着想。 1)刘老师
2)站着上课 课讲得极好上 赞赏、鼓励学生 放风筝 3)写板书的时候……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进台。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从描写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的句子中,我能感受到刘老师的坚强乐观、热爱生活,也能体会到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敬佩之情。
1
4)因为刘老师并不因身体残疾而对人生悲观,放风筝表明他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这让“我”深受感动,所以印象最深。 1)xíng chù dōu jiāo
2)小麻雀学习不专心,上课老说话,鹰老师说什么,它根本没听进去。练习飞行时,小麻雀东瞧瞧,西看看,小鹰们飞上了天空,小麻雀还在草丛里玩。 3)鹰老师教得好。麻雀妈妈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飞行家。结果小麻雀却只能飞到矮墙上。
4)小麻雀不肯勤学苦练。
5)要想学得好,飞得高,就要勤学苦练。 1)担忧 怅然 吃惊 庆幸 2)怯生生 顽强
3)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怜爱和敬佩之情。
4)鹤立鸡群 鸦雀无声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