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鸟的天堂 科目:语文 提供者:黄华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巴金先生作品,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对象:四年级 课时:一 单位:四合乡中心小学 二、教学目标 1、 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中鸟纷飞的壮观场景。 2、 体会失误的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3、 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受到热奶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自尊心较强,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由于学生的阅历、生活体验的差异,平时观察景物的模糊性,造成学生理解上有困难。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谈感受,读中感悟,悟中美读。 (2)情境教学法:由于本文语言精美,文中有画。教学中,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场”中体验,使学生对文中“鸟的天堂”产生亲近感,获得更丰富的认知感受。 (3)读想结合法:让学生学会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画面,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榕树的大、奇特、茂盛,鸟儿的活泼机灵,感受文字的精彩和画面的妙不可言,享受语言,从而为运用语言作准备。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理解文中描写大榕树的奇特景象集中鸟纷飞的幸福场景。 难: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播放群鸟起飞的声音。 学生活动 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用音乐区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 板书“天堂”,理解“天堂”,请学生提出读了这课题之后的疑问。 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同时也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打开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把阅读与质疑、思考以及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 引入学生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体会描写榕树的美。 思考研讨: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镜骗了我。 理解难点句: 1、我有机会看清他的真面目......一株大榕树卧在水面。 2、那么多绿叶......新 的生命在颤动。 读后 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通过对动态描写的 读句子“我们继续拍掌......有的 学习描写群鸟的段落,体会动态美。 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思考:从几个方面去写了鸟? 景,让学生在现实生生化的“生命态”中展开对话,活化教材。 课件演示,出示句子,创设情境,进行实践。 练习想象说话。 推荐“小鸟”参加鸟类演讲比赛。 指导写作方法,迁移运用。 学习,让学生去感受、体验生活,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程度。侧重于课文教学的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评价,课后主要通过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任务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指标还是课标要求的具体化措施。 八、板书设计 树 : 大 茂盛 奇特美丽 鸟的天堂 赞美 鸟 : 多 欢快 壮观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兴趣,鼓 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参加学习。同时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语文课上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文本身就有语言形式上的美,并从中可以展开想象,感悟作者美好的感情,并结合生活实践受到没的感染,培养了审美的情趣。这节课中学生感受到了动物间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的美,感受了巴金饱满的情感,培养了发现美、感受美的乐趣。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教学中将学生引入了物我同一的境界。我既是树,你既是鸟,树鸟相互欣赏,形成整体。最后,在课堂中倡导学生充分朗读,自主体会,独立创作,力求体现主动参与,合作互动的教学境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由于教学时间调空不当,致使学生在读文时读得不够充分,后面的自主感悟、换位整合没有充分展开,使学生未能淋漓尽致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今后,我应倍加努力钻研、探索、提高自身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