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出关
【正片】
这是一件清代的皇家玉器精品,堪称绝世之作。当你第一眼看到它时,会觉得它犹如峡谷碧潭,令你仿佛置身在一种空寂虚渺的氛围中,玉雕若隐若现好似在向你走来。可当你被它强烈地吸引住,急切地要看个究竟时,它却向着茫茫天际悠然而去。
【出片名:老子出关】
这件玉雕名为“老子出关”,虽经历岁月沧桑却保存完好,让观赏者仿佛穿透了时空,切身感悟到了先人的智慧与古代琢玉大师的超凡技艺。它长32厘米,宽12.5厘米,高30厘米,采用上乘的和田青玉整料雕成。它的主体是一头四蹄奋进、健硕无比的青牛,老子舒展右足盘坐于青牛之上,身穿卷云长袍,捋须远瞻,自然和悦,身下的青牛四足粗壮,颈部前倾,正在铿锵前行。
函谷关,是春秋时期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新安县。一天清晨,守关的官吏尹喜登高远望,只见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而来,他认为紫气东来,必有圣人驾到。不一会儿,果然见到一位皓首白须的老者,骑着青牛缓缓而来,此人便是要出关隐居的老子,而成语“紫气东来”也由此流传至今。
尹喜深知老子是得道之人,恳请他在出关前能留下一部著作。于是,老子挥笔写下了凝聚着他思想精髓的《道德经》。而老子出关,也就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著名典故。
【作品赏析】
1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欣赏这件令人惊叹,更令人遐想无限的传世神玉吧。
在选料上,古代工匠特别选用五行中代表东方的青色玉料,不仅暗合了老子骑青牛从东方而来,还和“紫气东来”默契一致,把因材施艺的琢玉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布局上,作者量料施工,选取最好的部分雕出人脸和牛头,把绺裂与杂色集中于牛的背部与臀部,又利用衣纹的褶皱遮挡住瑕疵,一块略带棕红的杂色则处理成牛尾,又用黑色纹路勾画出牛蹄边缘,一切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瑕不掩瑜之妙。随形的底座在清代玉器中比较少见,玉色斑驳陆离,犹如青牛蹄下所踏的那一方黄土,愈显纯朴自然之意。
在雕工上,作者用极其写意而简练的刀法将青牛雕刻的粗壮有力,筋骨分明,显得异常强健。牛头努力的向前伸展,双眼圆睁,鼻孔翕张,让你仿佛能听到它走起路来的震地之声。
再看牛背上的老子,他没有选择传统的骑跨方式,而是盘坐在青牛背上,左手捻髯、下巴微微上扬。圆润而流畅的雕工将老子刻画的沉静如水,清气扑面;高额凸起,大耳垂肩,显示出超人的智慧;深邃的目光,安闲的神态,表现出超然世外的洒脱;翻卷的衣袖如行云流水,飘逸的须发丝丝可见,仿佛老子并不是骑坐在青牛之上,而是行走于彩云之间。
这一刚一柔,一动一静,形成了如此强烈的视觉冲击,古代的玉雕大师们到底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
老子推崇以“无为”的思想实现“无不为”的人生境界,并认为“上善若水”。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然而流水虽柔,却能水滴石穿,“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就要做到像水那样,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2
细观作品局部,牛尾的处理可谓别具匠心,它不因负重而夹紧,却是欢快的左右摇甩,老子盘坐在强壮的青牛背上,不扶缰约束,不骑跨驾驭,却实现了青牛的奋力前行,不正是以“道法自然”的“无为”思想,实现了“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目的吗?
老子与青牛的目光是整件作品的点睛之笔,在老子的目光里,我们似乎感到了他清静无为的境界。他们虽然眼神各不相同,却都目视远方,朝着同一个方向。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化作了青牛的自觉与力量。两者的目光相会在天边,是巧合,还是心灵的相通,尽在有意无意之间。
顺着他们的目光,我们好像看到了雄伟的函谷关,也看到无边的旷野,看到了芸芸众生,也看到浩瀚的宇宙。老子用他的目光把我们引向天人合一、自然无限的思想境界,令人心旷神怡。这也是老子出关这件传世神玉带给我们的丰富的精神感受。
“一骑青牛,归去不知红尘事;挥洒千文,道存自有世人评”。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