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文学常识积累
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唐宋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二、重点字词
1、环:环绕。 诸:众多。 尤:尤其,特别。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靠近。 名:命名,取名。 辄:就。 自谓: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自号:给自己取别号。 意:情趣。 得:领会。 寓:寄托。 开:消散。 螟:昏暗。 晦明:有时昏暗,有时明亮。 佳:美。 伛偻:脊梁弯曲,借指老人。 提携:牵抚,借指小孩。 渔:钓鱼,捕鱼。 为酒:酿造。 洌:(洒)水清。 肴:荤菜。 蔌:蔬菜。 杂然:杂乱的样子。 陈:摆放。 酣:畅饮。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都借指音乐。 交错:交互错杂。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的样子。 已
而:不久。 翳:遮蔽。 上下:树的上部是下部。
2、一词多义
深:蔚然而深秀---幽深;溪深而鱼肥---与“浅”相对。 秀:蔚然而深秀---秀丽;佳木秀---茂盛。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去;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 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若夫霪雨霏霏---雨很密的样子。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坐落在高处;临溪而渔---靠近,这里是“在„„旁”。 谓:太守自谓---称;太守谓谁---是。
乐:山水之乐---乐趣;乐其乐---第一个“乐”字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
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顺承关系。 朝而往,暮而归---连接状语和谓语的连词。 泉香而酒冽---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顺承关系。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也:环滁皆山也---表肯定陈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判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表解释。
乎:颓然乎其间---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吗。 于:泄出于两峰之间者---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在。
3、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古义:意趣。 今义:意思,主意,心意。 野芳发而幽香 芳 古义:花。 今义:芳香。
4、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山 名词作状语,在山上,沿着山路。 名之者谁 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 故自号醉翁 号 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 名词作动词,唱歌。 杂然而前陈者 前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醉能同其乐 同 形容词作动词,共同享受。
三、重点语句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了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醉泉啊)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给之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心酒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醉酒,泉水甜酒水清。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的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9、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 10、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四、中考链接
1、第二段中其乐“无穷”指何而言的?(指朝暮四时的游玩之乐) 2、第三段中太守为什么“醉”呢?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或: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游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3、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你结合选文第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50-80字,不得翻译原文)。 示例:琅琊山上人来人往,人们抚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有的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
4、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壹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性格特点。(悠怨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随遇而安,旷达)
5、《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你从本文中学到了什么。(提示:简洁凝炼,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6、《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四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与民同乐的和谐之声。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气。 《桃花源记》飘逸着宁静祥和的理想之风。
7、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林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或答“野花,树林,风霜,水石)
8、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从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
9、“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排遣抑郁”回答:
①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③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0、“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另一件事情上;也指别有企图。 11、《醉》文语言优美,尤其是对偶句,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对联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下联: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替君主分忧)(先天下而忧)。
12、第三段写了四种情景,以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13、本文也具有《岳阳楼记》中展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14、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予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
醉翁亭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中,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醉泉之上。
15、④段中“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乐”的含义是什么?(a、寄情山水之乐;b、与民同乐之乐)
16、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是:环滁皆山也。
②段写春夏秋冬之景的句子分别是春:野芳发而幽香 夏:佳木秀而繁阴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而石出 文中最能说明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文中生动刻画太守外貌特征,醉酒神态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②段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螟。 17、《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
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醉翁亭记》习题精选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何陋之有 B.辍耕之垄上 C.邻人之孀妻 D.渔人甚异之 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禽鸟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5.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ABC )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二)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教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具体事物。
①名之者谁?( 亭 )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水之乐 ) 3.以上文段中,有一个现在常用的成语,这个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意不在此而在彼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句中的“此”所指代的是 醉翁亭 5.醉翁亭的建造者是 山之僧智仙也 ,命名者是 太守自谓也
6.这段文字的写景部分有一定的顺序。作者首先写 远景 ,其次写 近景 。 7.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 写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由来 。
8、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比喻 ) ②.锦鳞游泳。( 比喻 ) 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拟人、对偶) ④.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借代)
⑤.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设问) ⑥.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 ) 10.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游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罢了。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间。
11.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环滁皆山也。 12.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1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4.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是哪句话?
15.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意:情趣 ②寓:寄托 ③得:领会 ④辄:就 ⑤上下 ⑥去 离开 ⑦而 表承接
2.贯穿文段主体的一个词是: 乐 。
3.结尾部分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睛之笔的句子是: 醉能同其乐 。 4.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常识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故 自 号 曰 醉 翁 也 ②,而 不 知 太 守 之 乐 其乐 也 5.“醉能同其乐”句中的“其”指的是谁? 滁州人、宾客 6.“醒能述以文者”中的“文”指的是什么?《醉翁亭记》
7.文中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是哪句话?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8.文中哪句话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文章的主旨? 醉能同其乐
9.这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 衬托太守之乐
10.“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四)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 , ,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象。
③、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出去,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2.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文段先写 朝暮 之景,再写 四时 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写了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 5.文中描写春季景色的是:野芳发而幽香 6.文中描写秋季景色的是;风霜高洁
7.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 水落石出 ,它现在的意思。 到了一定时候,事情就彻底暴露,大白
8.“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不同
(五)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1.把下列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②、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2.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滁州人、宾客、太守 乐
3.文中能表明本段文字内容核心的是哪个句子? 众宾欢也
4.从文中找出描写“众宾欢” 的语句。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5.“宴酣之乐”体现在哪里?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大意。写滁州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7.文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滁人游 ③太守宴 ③众宾欢 ④太守醉 8.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9.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B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二、完成填空
1,本文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 永叔 ,号醉翁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家”之一。
2,《醉翁亭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作者在文中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三、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名之者谁( 命名 )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象鸟张开翅膀的样子)(靠近)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散开) ..⑤野芳发而幽香 (香花)(开放) 6.临溪而渔(到)(捕鱼) ....⑦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 ⑧树林阴翳(遮蔽 ) ...⑨觥筹交错。(交相错杂) ⑩已而夕阳在山 (不久) ....11.林壑尤美 (特别) 12.泉香而酒冽。(清) ..
1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幽深秀丽) 14、得之心而寓之酒 。(寄托) ....15、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 16、伛偻提携。(驼背 这里指代老人 搀扶指小孩) .....17、杂然而前陈者 。(杂乱的样子)(在面前)(摆开)18、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19、苍颜白发。(脸色苍白) 20、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的样子)(在)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