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广2000字文章
有关李广的两篇文字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不得封侯?(节选)
司马迁把《李将军列传》写得生动异常,成为《史记》名篇。后来的不得志文人,常为李广一洒终生不遇之泪。可是,夷考其实,李广之不遇,起码一大半要怪他自己。 李广乃是“汉之飞将军”。武艺超群,擅长骑射。他爱护部属,能团聚一批和他情投意合的骑士。他作战极为勇敢,自文帝时就与匈奴野战不休,一直打了四十多年,七十余战,是转战沙漠的三朝老将。这些,都是他的优点和特色。然而,他终生未曾封侯。因为按汉家制度,他一生没有打过什么胜仗,无法封侯。
李广为什么打不了胜仗?可由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点是,李广是一位“战将”,而非“大将”。他的敌手是匈奴人。他的本领,匈奴骑士也擅长,而且擅长骑射的“射雕手”比当时的汉军要多。一对一的比,李广个人可能操胜算,人数相当的对抗,可就难说啦。
李广统率的方式有问题。经过选拔的战士,武艺精强,很讲义气,同生共死。然而,组织性差,纪律散漫。在大漠中宿营,人人逐水草自便,若是遇到敌人夜间劫营,势必各
1
自为战,胜算不多。再说,李广带兵全仗力战,有明确记录的一次是“以郎中令将四千骑”,遇见匈奴左贤王四万骑的大,李广派儿子李敢率精锐小分队冲击敌阵,自己以强弓“大黄”射杀匈奴几员裨将。可是,汉军“死者过半”,“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张骞的一万骑兵后期而至,解围,“汉军罢(疲)”,无力追击。“广军几没,罢归。”“广军功自如,无赏。”这是很典型地表现出李广作战特点的一次战役。 李广个人英雄主义的狂傲之气很重,往往一时冲动,不从长计议,不考虑后果。以他最后一次出兵而言,卫青有私心,偏向中将军公孙敖,想与其一起干掉单于。李广不能忍让,不与卫青进一步核对行军路线,负气出师,不找向导,失道误期。导致自杀。受情绪支配,乃为将之大忌也。
情绪冲动,死要面子,干出无原则的事,也是李广的毛病。因为在亭下蹲了一夜,重掌军权后,马上把公正执法、但说了一句风凉话的霸陵尉带到管辖的军区内杀掉,实在不合法不合理。还有杀降,简单化处理问题,拿人命不当回事(多年后自己也引为憾事)。 以上缺点,加在一起,造成他屡战屡不能胜,以至封侯无望。并非“岂吾相不当侯耶?且固命也!”汉文帝评论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话有一定道理。原来,楚汉相争,固然有时很多,但成分复杂,有如“驱市人而战之”。这样
2
的队伍,需要临阵冲锋的斗将。项羽以八百余人溃围,以二十八骑进行最后的东城一战,是典型的斗将战例。李广最适合打这样的仗。汉文帝说他能取万户侯,就是从此种战役的角度来判断的。匈奴骑兵往往组成大兵团,单兵战斗力强,汉军要战胜他们,骑兵更得多于和强于匈奴才行。这就要组成有强大后勤保障的更大的兵团。以骑兵为主体,其统帅不一定临阵当先,却要指挥得当。李广,虽然和匈奴从小打到老,可是没有从战争中进一步学会指导战争的艺术,绝难担当起如此重任,注定了他的失败。这是我们替他遗憾的事。 我们只是评议李广不得封侯的根本原因。若是对李广全面评价,司马迁的评议有一定道理。李广才气无双,不阿权贵,不营私财,爱护士卒,作战勇敢当先。他不愧为职业军人的典范。
12、能概括让“后来的不得志文人,常为李广一洒终生不遇之泪”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写得生动异常,作为《史记》名篇,颇具感染力。
B、李广作战极为勇敢,自文帝时就与匈奴野战不休,一直打了四十多年,七十余战,是转战沙漠的三朝老将,却终生未曾封侯。
C、李广乃是“汉之飞将军”。武艺超群,擅长骑射。却一生没有打过什么胜仗。
3
D、李广作为将军,有许多优点和特色,却因为失道误期而自刎。
13、不能作为李广打不了胜仗的根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广的敌手是匈奴人,他和敌人一对一决斗胜算很大,但他的和擅长骑射的匈奴人对抗就不容易取胜了。 B、李广的战士武艺精强,能与他同生共死,但整个的组织性差,遇袭时只能各自为战,难以取胜。
C、李广打仗勇猛过人,身先士卒,敢以强弓和敌人正面交锋,他的手下都佩服他的勇气。
D、李广作为将领,易冲动,感情用事,不能审慎地分析局势,贻误军情,与卫青有私心有关,也与自己负气出师有关。
14、第五段结尾说“这是很典型地表现李广作战特点的一次战役”,请根据相关内容,分条概述李广的作战特点。(3分)
15、根据本文对李广的评述,你认为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应具备怎样的素质?(6分) 12、B (“不遇”在文中指未封侯。)
13、C(与匈奴作战,更需要“指挥得当”,而不是“临阵冲锋的斗将”)
14、敢于以少对多,勇敢顽强;李广身先士卒,神勇过人;
4
士兵伤亡惨重。
15、爱护部属;作战勇敢;不阿权贵,不营私财;统帅要纪律严明;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遇事要冷静,要从长计议;要讲原则;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指挥艺术。 阅读下面一段(来自:WWw.Zaidian.Com 在点网:关于李广2000字文章)文言文,完成11-15题。(2002)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
5
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篇二:李广射虎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李广射虎》第一课时 霍邱县白莲中心小学 范家会 一、教材分析
课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大意是:将军夜晚外出巡逻,见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和武艺高
6
超。
二、学情分析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之一。教学时打算通过让他们读好故事,把握好诗的意境,读出诗的感情。相信通过感情朗读,能在学生心中树立李广神勇无比的高大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怀着对李广的敬爱之情朗读《塞下曲》。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1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的高超武艺。 四、 教学重难点
学习理解古诗《塞下曲》,丰富学生积累。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读过《水浒传》吗?里面有个“小李广”花荣,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个李广,人称“飞将军”。板书课题,简介“飞将军”的由来。 二、初读课文
7
1.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棱、神勇无比、边境、朦胧、巡逻、疾风、警惕、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 2.教学指导。
(1)指读课文,正音,强调“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导比较“扎”的其他读音和意义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 石棱、朦胧、疾风、巡逻、警惕、影影绰绰 (3)指导书写生字。 1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 2学生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 3范读课文。 ○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 3、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课文的故事内容,说说塞下曲每句诗的意思。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对诗意只要初步弄清即可。 (3)范读《塞下曲》。
8
(4)指名读、齐读塞下曲。 三、课堂总结
同学学习了这篇课文一定觉得李广将军射术非常厉害,那么你还对李广将军有其他了解吗?请同学们回家查阅资料。 四、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篇三:李将军列传 内容简介
本篇记述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皇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李广是以自杀朝廷对他的不公,控诉贵戚对他的无理。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
9
义。 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
10
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
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5)感情自然流露。
作者感情自然流泻,字里行间渗透了对传主李广精神品格的褒扬,以及对他遭遇的深厚同情。最后,用评论的形式,揭示李广的智勇双全、品德高尚都来自于他的忠实厚道。 写作特色 李广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传记方面的杰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广
11
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如写他以百骑机智地吓退匈奴数千骑,受伤被俘而能飞身夺马逃脱,率四千人被敌军四万人围困,仍能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等等。通过这几个惊险的战斗故事,突出表现了李广的智勇双全。尤其是对李广的善射,作者更是不厌其详地精心描写,如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等。这些精彩的片断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往往笔端含情,在这篇《李将军列传》中更是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作者的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如写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但却能封侯拜相;写卫青徇私情而排挤李广。在这两段文字中我们都可感受到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李广愤而自杀的消息传出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写全军与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悲痛,我们可以想象,太史公写到此处时一定也是眼含热泪的。 此外,如侧面衬托,反面对比,剪裁之精当,结构之起伏以及语言之精炼流畅、生动传神等等,都是这篇传记文学杰作的突出特点。
随着这篇杰作的问世,李广的英雄形象也就渐渐铭刻在人
12
们的心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佳句就生动地表达了后人对这位一代名将的景慕赞佩之情。 篇四:《飞将军李广》教学设计 《飞将军李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2.联系前面学过的文章,巩固拓展所学文言知识。 教学方法
自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 略。
二、导入新课
由“李广射虎”的典故导入课文。 三、关于《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古代英雄李广的高大形象,卓立千古,
13
彪炳万世。本篇列传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凡三个特点,刻画了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李广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的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地批判。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
四、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读课文
1.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作者为什么只生动地写了三个完整的战斗故事? 2.李广是个怎样的人?
3.本文是如何塑造李广这一形象的? 4.造成李广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五、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以上问题。 六、教师提问点拨
1.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作者为什么只生动地写了三个完整的战斗故事? 提示:
这三个战斗故事,分别从三个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李广超人的胆略和勇猛善战的精神。第一个是追捕射雕人,突然遇敌,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他从容自若,指挥战士佯装“诱骑”,使敌方上当受骗,终于化险为夷,安全回师,表现出他的临
14
危不惧和沉着机智。第二个故事是受伤被俘,在押送途中,他乘敌不备,飞身夺马,且战且逃,最后脱险而归,表现出他的善抓时机、勇脱困境。第三个故事是被十倍于己的左贤王包围,他率领全军将士浴血奋战,即使伤亡过半,仍鼓舞士气,沉着应敌,一直到援军赶来,迫使敌人解围而去,表现出他的身先士卒、顽强坚定。 2.李广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
英勇善战,智勇双全,体恤士卒,治军简易,先人后己。 3.本文是如何塑造李广这一形象的? 提示:
⑴用他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有或明或暗的显示,一开始就对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垫。 ⑵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⑶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⑷正叙侧写法和反衬对比法。
⑸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也构成人物形象刻画的一部分。 4.造成李广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
5.对李广的悲剧命运,你怎样看待?
15
提示:
李广作为一名军人没有战死沙场,反而死在自己的刀剑下,这样的悲剧是发人深思的。这不仅是李广的个人悲剧,而且寄寓了作者对汉朝用人制度的批判。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对李广的军事才能都有清醒的认识,但却都不予以重用,尤其是汉武帝,以“数奇”的迷信思想排斥李广而重用自己的亲族。这样一个功勋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生未得封爵,最后含愤自杀。这反映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自私自利和贤人不得其用的现实,具有更深层次的政治意义。
6.太史公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评价李广的为人,赞赏之词溢于言表,你认为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桃李不言”能否“下自成蹊”? 提示:
结合李广所处的时代,联系当今形势,各抒己见,自圆其说。
7.文言常识 ⑴通假字
上山陈通“阵”,列阵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通“幕”幕府 广详死通“佯”,假装
汉军罢,弗能追 通“疲”,疲惫
16
诸将多中首虏率 通“律”,法令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通“宴”,安闲 军亡导通“无”,没有 南绝幕通“漠”,沙漠 ⑵古今异义词
还,赏不行 古义:没有实施今义:不允许 然亦未尝遇害古义:遇到危害今义:被杀害 我军虽烦扰 古义:烦琐多事今义:搅扰
才能不及中人古义:平常人,一般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作见证的人
而广不为后人古义:落后之人 今义:后代
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古义:表原因 今义:表结果的连词 以为前将军 古义:以(之)为今义:认为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古义:详细情况 今义:弯曲 ⑶一词多义 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 堂房亲属(名词) 尝从行 及
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及孝景初立 莫能及广 徙
17
徙成纪 徙为骑郎将 以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 匈奴日以合战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 专以射为戏
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车 而诸部校尉以下 为 秦时为将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 士以此爱乐为用
无老壮皆为垂涕 跟从(动词) 以及(连词) 等到(介词) 比得上(动词) 迁移(动词) 调动(官职)(动词) 凭借(介词) 因为(连词) 相当于“而”(修饰关系连词) 认为(动词) 来(目的连词) 用(介词) 把(介词) 在(介词) 表范围(助词) 担任(动词) 对(介词) 被(介词) 为了(介词)
18
且
杀其骑且尽 将要(副词) 虏多且近 并且(连词) 且固命也 还是(连词) 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况且(连词) 去 吾去大军数十里 胡皆引兵而去 乃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李广乃归其大军
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所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大军不知广所之 之
广之百骑皆大恐 大军不知广所之 居久之 是时单于觉之 广之将兵 故 故槐里 故弗从 其
19
其先曰李信 其后四岁 其李将军之谓也
用 距离(动词) 离开(动词) 就(副词) 才(副词) 是(副词) 约略估计之数(数词) 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短语,指人或事物(助词)的(助词) 往(动词) 谐调音节(助词) 这件事(代词)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助词) 故里(名词) 所以(连词) 他的(代词) 那(代词) 恐怕??吧(副词) 篇五:大学汉语李广射虎
课上,老师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对举,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却已存无多,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是由于“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造成的,这个典型例子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苟简”是必须反对的。 语言有繁简美,并不能一味的删繁就简,曾经我也很有这种想法。我是觉得这段文字应该更加简捷而有奇趣。后来随着对作者和作品理解的加深,才知道写作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看,一是“技”的层面,一是“道”的层面。所谓“技”的层面,就是从小到大语文老师常说的写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这是为大家所共同关注的。所谓“道”的层面,就是指文章大主旨是作者思想感
20
情的再现,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目的,将在根本上决定作者的表达风格和技巧。
可以说,《史记》原文关于李广射虎的叙写,作者的叙述实际上重在坦露自己对于李广这次经历的怕按惊奇,重在感受李广的神力被激活的过程,而无意于强化李广“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我们不能抛开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心态,而孤立的去判断文字表达的巧与笨。
对于任何一篇文章,我们不可以忽视了创作主体和作品之间的血肉关联,而仅仅抓住文字与文章的表现关系,表现手法和作者创作态度倾向统一,应该是在“道”的层面上的统一,“进乎技矣”。而那种只看到删除三个石字不仅可以让语言简练含蓄而且更富有悬念的
说法,还只是停留在行文技巧上的研究,容易犯“为技巧而技巧”的错误。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