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7届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来源:星星旅游


1、苏洵认为“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

是以田主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这说明废井田 A. 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确立 B. 加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 C. 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

2、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

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C.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落后性 D.小农经济只需一些简单工具

3、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

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C.重农抑商的影响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4、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

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5、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

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A. 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 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 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 D. 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

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7、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

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8、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A. 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B. 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 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 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9、2013年7月9日在南京展出的雍正年间烧造的“青花瓷奶杯”,该奶杯口窄腹宽,还多了个把手;是

根据西方顾客的要求专门订制的,因为中国瓷器里从来没有这种器形。尽管造型很西方,但杯壁上却透出浓浓的“中国风”,上面的主题纹饰是中国传统图案——《雏燕凌云图》和《童子春牧图》,寓意“科举顺利、及第有望”。材料信息

A. 说明清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B. 适应了当时瓷器对外销售的需要 C. 反映了当时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 表明青花瓷是外销的最主要瓷器

10、“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

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 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 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 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1、从16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下表三

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

组别 甲 乙 丙

商品内容 盐、火器、五金、酒、布匹 糖、烟草、玉米 奴隶 A.欧洲、美洲、非洲 B.亚洲、美洲、非洲 C.亚洲、美洲、欧洲 D.欧洲、亚洲、非洲

12、19世纪初,欧洲内陆的运输量出现史无前例的盛况,因而掀起改善陆路交通的高潮,但仍无法舒解

货物拥塞的情况。这种情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各国大力保护关税使货物流通受阻 B. 拿破仑战争导致港口贸易陷入困境 C. 各国征收高额租税使运输成本提高 D. 工业革命迅速扩展使各地产量大增 13、1400——1800年世界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单位:百万)下表说明了

时间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地区 中国 印度 欧洲 非洲撒哈拉以南 拉丁美洲 A.工业革命是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根源 B.印度人口的持续增长是因大量黑奴的贩入 C.中国与拉美人口数量的变化均源于殖民扩张 D.不同地区人口变化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4、“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

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A. 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B. 使欧洲从此居于世界中心 C. 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 直观反映了大国兴衰历程

15、英国“圈地运动”始于12世纪,是指地主强行圈占公有地,剥夺公薄持有农土地,或强买自由持有

农土地办牧场和农场。对“圈地运动”理解正确的是 ①“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 ②摧毁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农业 ③造就了广大的国际市场

70 74 52 60 36 110 145 89 104 10 330 180 146 92 19

④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造就了两大新的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

16、据李景汉《北平郊外乡村生活》记载:1930年对北京地区所作的调查发现,京郊一个村子里,已婚

117名妇女中缠足者仍有31人,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 人们的审美观念受传统习惯影响 B. 人们的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 当时北京地区社会风气较为自由 D. 辛亥革命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

17、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

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C.新旧风俗相互交织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涉及各个方面

18、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诗作《今别离》:“别

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19、下图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当年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 体现了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大力支持 C. 民族工业的分布在抗战后方趋于合理 D. 数量变化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抗日局势

20、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下列解读,正

确的是,这一时期

棉纺织业 面粉业 机器业 各业平均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00 100 100 100 81.7 77.5 99.6 85.5 69.8 72.5 56.0 74.9 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③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

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A. 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 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 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

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还记载: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 A. 外商和华商形成竞争共生关系 B. 中国商人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C. 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经济命脉 D. 西方在华商品都靠中国人经营

23、据统计,1916年中国的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仅占24.4%,至1934年已上升到40.6%。在正常情

况下,关税收入占当时政府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高达60—70%。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废除苛捐杂税 B.关锐收入在逐年增加 C.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政策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4、1876年,轮船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并举行换旗过户。该公司7艘海轮、9艘江轮及各种趸

船、驳船、码头、栈房等全部财产作价白银222万两,购归局有。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所发展 B.洋务企业实力超过外国在华企业 C.民族工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D.外国对华资本输出总额逐步减少

25、西门子是德国电气工程行业重要的成员,公司于1897年改组为股份公司,1903年合并舒克特公司,

组建西门子——舒克特公司。1897年购买一块绿地作为工业园区,新址上建成的第一座工厂西区电缆厂于1899年8月正式投产。后续的建筑包括1905年峻工的维尔纳工厂(公司的通讯工程中心),

1906年建成的诺嫩丹的重型号机械厂和发电机厂,以及1913年建成的管理办公大楼。这块地方于1914年正式由官方命名为西门子城。这主要说明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垄断组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 联合经营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 生产集中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26、工业革命初期,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共同影响着劳动分工的社会性别化。“女性缺失技术竞争力的观念”

成为女性身份的一部分,甚至在有些女性看来“进入技术领域”是对其女性身份的威胁。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没有冲击到传统社会观念 B.加剧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C.加剧了技术竞争的激烈程度 D.加强了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

27、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

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英法等国家认为:“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

A.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B.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 C.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28、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1963、1973、1978

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29、“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

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A.罗斯福新政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30、1970年5月,苏共中央决定化学、石油、煤炭工业实行“部——工业联合公司——企业”三级管理

体制,取消局,消灭了多级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B.局部调整斯大林体制 C.将国家计划与企业自主相结合 D.注重运用价值规律 二、非选择题。

31、(12分)有同学在研究近代中西经济交流时找到了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敞,经济萧条的状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不同时期中国与欧洲在贸易中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分) 材料二

中国各年出口货物分类统计(1873—1936年,%)

原料 年份 农产品 矿产品 机器开采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制 1873 1893 1903 1910 1920 1930 1936 2.6 15.5 26.8 39.1 36.4 45.1 44.1 —— —— 0.2 0.2 0.9 1.2 2.6 不到0.5 —— 0.2 0.5 2.8 3.4 1.6 37.4 —— 58.3 28.4 17.2 13.1 8.2 3.5 6.7 0.1 14.7 11.9 12.3 12.2 5.6 53.4 32.9 28.3 31.2 27.1 32.4 1.7 2.5 8.0 6.8 8.3 7.4 7.1 半制品 制成品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出口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

影响?(6分)

3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九世纪,外国工厂中的部分投资归住在通商口岸的中国股东所有,他们主要是洋行买办或经营丝、茶和进口纱、布的商人。在外资的海轮和江轮公司、保险公司和货栈业方面情况更是如此,缫丝业、电灯电力和1895年以后新设立的棉纺织厂也有这种情况。一份研究材料确定,有130个中国的大股东曾在1860至1900年期间向44家外国企业投资。外国人的特殊地位,通商口岸的租界,都为赚钱提供了保证。中央政府在思想上和政治上都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它不能保护新生的华资企业,使他们能和进口货和在华外资企业的产品竞争。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清史·下卷》

材料二由于没有社会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没有明显的外来危险,大量外国和本国的投资日益增长。美国似乎拥有某些其它大国部分拥有的全部经济优势,而没有其它的劣势。它幅员辽阔,到1914年已拥有大约25万英里铁路。美国的耕地面积、农机效率以及不断降低的运输费用,使美国农产品的价格都低于欧洲任何国家。美国一些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都相当于甚至往往优于世界其它任何公司;并且它们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经济规模。到1914年,美国国民收入,无论是绝对值还是人均值,都远比其它任何国家要高。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时期在华外商企业创办的特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

点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大量外国资本投资美国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外国投资对当时的所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33、(12分)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绪年间上海黄浦江畔的街景: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和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1)选取任意角度,指出上海社会生活的变化,分析说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二 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

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4分)

1~5 BBCAC 6~10 BBDCA 11~15 ADDDD 16~20 ABADB 21~25 BACCB 26~30 CBCDB

31、(1)地位:16——18世纪:中国在贸易中占优势,欧洲则处于贸易逆差。(1分)

原因: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水平领先欧洲;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西方——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对现世生活的追求;经济水平低于亚洲。(2分)

地位: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输出农产品,输入工业品;西方控制中国的原料出口,在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1分)

原因:欧洲——工业革命的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进行商品输出;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2分)

(2)特点:出口以农产品、手工制成品为主;以原料出口为主,半制品、制成品很少;出口货物比例不协调;具有半殖民地特征。(3分)

影响:使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加速小农经济的解体;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3分)

32、(1)特点:利用特权;部分中国买办、商人参与投资;投资行业广(或:中外合资;股份制);应用

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原因: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特权和租界;清政府制度落后、政治腐败,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不

能保护民族工业;外商也需要利用中国买办商人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原料;两次工业革命相继展开。(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欧洲大国加紧资本输出;政局稳定;交通发达;农业发达;国内市场广阔;大企业制度先进;科技领先;地理环境优越。

(3)影响:外国投资带来资金、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推动所在国经济发展和近代化进程;对制度落后和主权受到破坏的国家而言,会给企业带来竞争压力,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对主权独立、制度先进的国家而言,会促进发展。(其它答案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33、(1)变化:近代商业、邮电事业发展。或出现西式建筑。或外来宗教的传播或西餐、西式服装成为

时尚。

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较充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近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政府政策的影响;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等。

(2)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