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有感情诵读作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2,认识杜甫沉郁悲凉的格调、感受忧国忧民的情怀。
3,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树立主人翁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夜晚睡不着会怎么办?陆游: “小楼一夜听春雨”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一夜飞度镜湖月”杜甫: „„ 【板书:阁夜】
二、写作背景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三、解题
阁:作者寓居的西阁; 夜:夜里
联系背景,暗指作者是在家中彻夜未眠;
题目是指作者在战乱频仍时,孤身漂泊在外整夜不眠所做的感思。题目提示读者写作的时间和地点。
四、读 1、《阁夜》的体裁:
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 2、押韵
押ao韵 偶句押韵 3、节拍
•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节拍
• 2---2--3 2---2--3 4、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上面的诵读提示:
• 第一联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应读的平缓
• 第二联写夜中所闻悲壮之声,朗读时也应引亢高歌 • 第三联写夜哭、夷歌之凄惨,朗读时应转悲
• 第四联思及先贤功业,以自己的寂寥作结,自应以悲慨之音读之,使人“苍然有无穷之思”。
1
五、展示自主学习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 “催”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创造的是种怎样的意境? 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传达作者的情感?
明确:
1、 (1)描绘了寒冬季节,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在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的景
营造了寒冷孤寂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促和客居天涯的感慨。【板书:人生短促 客居天涯】
(2)“催” 催促之意;
光阴催促日升日落,催人步入暮年;
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2、 上句“鼓角”“声悲壮”写战争气氛浓厚,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三峡中隐星
可见,群星闪烁,倒映在三峡水中摇曳不定的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
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寓情于景,意境悲壮雄浑,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
3、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山野。惟有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
命的声息。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
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感时伤事 忧国忧民】 对比
“夷歌”总是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暗示。“夷歌数处”,表明能有这等轻松愉快的歌声的地方实在没有多少。“起渔樵”,表明那时能够无忧无虑的唱唱地方歌谣的也只有那么几个打鱼、樵柴的人。渔夫生活在江河湖海之上,樵夫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他们远离尘世,生活尽管十分清苦,却可以避免战争的侵扰。 显然,诗人在这里运用了苛政猛于虎的笔法,取用“夷歌数处起渔樵”与“野哭千家闻战伐”形成对比,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凸现了生活在战乱之中的人们的艰难困苦。再从另一方面看,诗人取用“夷歌数处起渔樵”还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暗示:这就是当时的整个唐朝社会,只剩下渔夫樵夫生活的江河湖海和深山老林等极少数的几个地方没有战乱,其他地方都是硝烟弥漫,哀鸿遍野。这虽然含有夸张的成分,但诗人却以此很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给整个社会造成的灾难程度之深,波及面之广。同时,诗人的忧国忧民也在这里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4、 用典,诸葛亮、公孙述。
表达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慨。 【宇宙永恒、人生无常】
杜甫想到了此地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和公孙述。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豪杰,这些成就千古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一抔黄土之中,所有的风云际会最终都化作历史的尘埃。那么,今日的你争我战,今日的各路人物,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而宇宙仍然存在。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2
“人事音书漫寂寥”
自己曾经交好的友人李白、严武、高适都死了,亲朋也无一字书信问候,表达了诗人老兵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老病孤独、寂寥无奈】 六、主旨探究
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万里飘泊、久客不归的凄寒 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情怀 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 老病孤独、音信断绝的寂寥无奈
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
七、艺术手法 ①善用典故:“星河影动” “卧龙跃马”
②活用对比:以“野哭”的萧杀死气,对比“夷歌”的田野生气;以“诸葛亮”对“公孙述”,一贤一愚,两相对举。
③用声音写战争:手法含蓄,有情感的张力。
八、比较阅读
赏诗歌的方法解读此诗,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明确:
①意境: 前者:悲壮萧瑟
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瑟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
后者:高朗壮阔
细草、微风、桅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概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②章法:
前者: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 后者: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抒怀,景和情互相照应,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