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解析】A项,髓“suí”应为“suǐ”;B项,更“gèng”应为“gēng”;C项,度“dù”应为“duó”。
2.D【解析】A项,“尤”应为“犹”;B项,“喧”应为“暄”;C项,“事”应为“是”。 3.C【解析】A项,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此处属于望文生义。B项,毁家纾难:指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缓解危难。此处属于不合语境。C项,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此处使用正确。D项,革故鼎新,指去除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此处属于对象误用。
4.B【解析】A项,搭配不当,“沉淀”与“文化遗产”不搭配,可将“沉淀为”改为“留下”;“凝结”与“文化景观”不搭配,可将“凝结成”改为“形成”。同时,中途易辙,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是“人”,而是“数不清的故事”。C项,成分残缺,应在“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对话”前加介词“同”。D项,语序不当,应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5.C【解析】A项,《易经》应为《孟子》;B项,《祝福》选自《彷徨》。D项,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6.B【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实词和虚词。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B项,第一个“夫”是与“且”构成“且夫”,“且夫”是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提起话题。第二个“夫”,是成年男子的统称。C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相当于“的”。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
7.D【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A项,“涂”通“途”,道路;“有”通“又”,再。B项,“生”通“性”,资质、禀赋。C项,“从”通“纵”,南北方向。
8.D【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①“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②“谨”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③“却”是使动,使……退却;④“罪”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⑤“弱”是使动,使……变弱;⑥“朝”是使动,使……朝见;⑦“包”是名词作状语,像包裹一样;⑧“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①⑦都是名词作状语,②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③⑤⑥都是使动,④⑧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9.C【解析】本题考查特殊句式。例句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未有之也。A项,是定语后置,应译成: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B项,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不施仁义。D项,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于道路负戴。 10.B
11.B【解析】B项中的“土地”“户籍”是错误的,这不属于礼部,而是户部的职责管辖范围。
12.C【解析】郡守邑令是勉强前来的,不是热心前来的,并且当时杨循吉不是官员,与郡守邑令不能算同僚。
13. 贤顿首曰:“故主事杨循吉,吴人也,善词。”上辄为诏起循吉
(1)臧贤叩头说:“以前的主事杨循吉,是吴县人,善作歌词。”皇上就下诏书起用杨循吉。(“顿首”1分,“辄”1分,“起”1分,判断句式1分,1分。)
(2)尚书顾璘取道吴县,用财物作为见面礼,(两人)膝盖对着膝盖谈论文学(文章),非常高兴。(“道”1分,“以”1分,“贽”名词作动词1分,“论文”1分,句意1分。) 14.B【解析】柳先生内心并没有纠结和挣扎,他医治日本少佐是出于医生的本职,他杀日本少佐是出于爱国。 15.B【解析】“心怀苍生”不恰当。
16.答案一:我认为“柳先生的正骨膏”更好。 理由:(1)正骨膏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始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这个题目有利于塑造柳先生医术高明、有爱国情怀的人物形象,凸显了他的浩然正气。(3)这个题目有象征义,
1
正骨膏不但能救人救树,还能正人心,强化爱国的主题。(每点2分) 答案二:我认为“莲花缸里的花树”更好。 理由:(1)花树是全文的线索,反复出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莲花缸里的花树多灾多难,最后却没有被毁灭,凸显了以柳先生和抗日英雄为代表的中国人顽强不屈的群像。(3)花树有象征义,象征顽强不屈的抗日精神,强化爱国的主题。(每点2分) 17.(1)斯亦不足畏也已 (2)小人穷斯滥矣
(3)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4)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5)月无忘其所能 (6)弃甲曳兵而走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8.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杨循吉,字君谦,是吴县人。成化二十年中进士。被授予礼部主事的官职。容易生病,喜欢读书,每到得意之处,手脚摇晃摆动不能控制自己,因此得到了“颠主事”的称呼。一年里,多次称病不出门。弘治初年,他上奏请求改任教官,不被允许。于是请求退休回家,年龄才三十一岁。他在支硎山下建造住宅,学习经史,兼通佛教经典和稗官野史,父母去世,他倾尽资财处理丧事,在坟墓旁边睡草席子(是一种丧父母时的礼节)。(杨循吉)性格狷狂狭隘,喜欢用学问穷究别人,(即使)到脸红的程度他也不管。(他)经常把自己的文章给别人看,如果那人说:“写得好”,他就把文章卷起来。(问那人)说:“什么地方好?”那人仓猝之间不能回答。杨循吉就离开不再与那人作别。清宁宫发生火灾,皇上下诏恳请臣子们进献直言,杨循吉急忙上奏疏请求恢复建文帝的尊号,被搁置不被实行。正德末年,杨循吉年老而且贫穷,他曾经认识的伶人臧贤被皇上宠幸喜爱,皇上有一天问(臧贤):“谁是善作歌词的人?你和他一起来。”臧贤叩头说:“以前的主事杨循吉,是吴县人,善作歌词。”皇上就下诏书起用杨循吉。郡守邑令心里知道(这个)缘故,勉强前来为杨循吉准备行装,杨循吉又趁着这个势头在语言上对郡守邑令多有冒犯。已经觐见皇上完毕,皇上每次有亲临(某地)或召开宴会的时候,就让杨循吉按照皇上诏命创作新歌,都符合旨意受到赏赐,然而赏赐与伶人们没有不同,又不授予杨循吉官职和俸禄,(皇上)有时跟他说:“你娴熟音乐,能当伶人之长吗?”杨循吉感到羞愧后悔,汗水沾湿了衣背,和臧贤商量,于是用其它话恳求皇上放他回家。(杨循吉)晚年冷落寂寞,更加坚持癖好自我欣赏。尚书顾璘取道吴县,用财物作为见面礼,(两人)膝盖对着膝盖谈论文学(文章),非常高兴。不久,郡守邀请顾璘,顾璘将要前往他那,杨循吉忽然脸色改变,把他(指顾璘)驱逐出去,扔还了他的财物。第二天,顾璘前往道歉,(杨循吉)关门不接纳。去世时,年龄八十九岁。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