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我国政府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还比较薄弱.当前社会管理还面临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才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完善社会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社会管理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分析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及成效
(一)注重以人为本。作为一个执政阶层或执政党,“民本”思想都是执政的首要理念。我们党作为没有的利益、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长期
执政的大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更是我们党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与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注重依法行政。随着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越来越不可回避。而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各行政管理机构的垂下管理人喘从事社会管理工作中,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前提。
(三)注重不断创新。胡锦涛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党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要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工作的重心也在变,如果我们没有新思路,墨守成规,拿不出新办法,我们必然处处碰壁,被时代所淘汰。只有将理论实际相结合,敢于否定自我,超越自己,创新自己,才能把事情办好,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光明道路。
二.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还比较薄弱,当前的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造成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失衡。当前,我国政府仍然带有浓厚的生产投资型政府的特征,政府长期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忽视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导致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突出体现在我国社会安全网的建设缓慢.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公共卫生覆盖面较低。[3]
第二,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政府社会控制职能有待加强。一方面,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剧,科技的广泛运用,现代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步增多,我国的社会治安问题已经呈现突发、隐蔽、复杂等特点,跨地域、高科技犯罪更是加重了对社会的危害。另一方面,近几年在生产安全领域和公共卫生领域公共安全事故频发,以煤矿事故为代表的生产安全问题,以食品卫生质量引发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以及突发的疫情、经济安全等等,都要求政府加大相关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最大的支撑。
第三,劳动就业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突出.要求强化政府社会保障职能。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伴随着社会利益的再分配,我国出现了城乡及地区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个人收入差距已经触动危险预警线;以农民工、下岗工人为代表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基本权利受到不法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失衡的矛盾和冲突,这些都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只有妥善处理和逐步解决这些问题,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强化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才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第四,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和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政府社会管理方式尚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全面转型,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在改革后迅速解体.国有企业承担的大量社会管理职能被剥离,以非公有制部门为代表的新生社会组织迅速成长;我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变化要求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同时,中国传统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分化,形成了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我国社会结构的这种变化,迫切要求政府加大对社会利益结构的协调力度,建立有利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
第五,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要求尽快改变以政府为唯一中心的“单中心”治理结构,建立政府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多中
心”治理结构。但是,我国社会中介组织或第三部门还未真正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发育仍显迟缓,社会资本的开发利用不足,社会的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不强。
三、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落实措施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领导,基础在基层,根本在落实。因此,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精心规划项目,突出实践特色,狠抓工作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一)要在深化认识、加强领导上抓落实。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我们的各级领导要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摆上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摆到与抓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党政一把手应担负起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第一责任,亲自抓,带头管,真抓实干,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要在制订规划、强化责任上抓落实。社会管理创新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规划。同时,明确目标责任,把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人员,并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和讲评考核制度,确保每项工作的职责任务落实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要在以点带面、指导推动上抓落实。要注重发现和总结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抓出一批先进典型,推出一批各具特色、高质量高水平的示范区和示范点,以此把社会管理创新覆盖到全局,延伸到各个角落。
(四)要在深入调研、创新招法上抓落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因此,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同时,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好经验好做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要在政策支持、工作保障上抓落实。社会管理创新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因此,各地各部门都应按照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工作实际状况,切实加大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工作保障力度
(六)要在解决问题、见到成效上抓落实。衡量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效,关键要看实践、看效果,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是否提高,看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是否增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总之,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点,紧紧围绕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开创进取,创新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社会管理工作的新路子,为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题目: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