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来源:星星旅游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

(高一上)“地球运动”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融安县高级中学地理组 雷婷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2、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学会判读晨昏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图,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2、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限于学生对初中这一地理知识的掌握和接受能力,高中教学的着手点是逐步深入,对概念的表述和解释要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容易理解和更接近实际情况,要注意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而且对于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要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而且通过一些学生探究容易获得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物和多媒体动画演示、板图板画图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亮标】(2分钟)

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通常酒店大堂都有很多时钟,显示出不同地方的时间,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时间呢?这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展示目标:1、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2、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学会判读晨昏线。

【自学合作】(10分钟)

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阅读课本17~20页的内容,包括“阅读”部分,找出地球自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转产生了哪些地理意义?把它们用纸一一罗列出来。

板书:(板书设计部分)

小组合作,用15分钟时间探究下列问题:

1、判断下面两幅图中昼夜的分界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2、右图中从A向D运动的物体会想哪个方向偏转? 3、右图中A、B、C、D四点各自的地方时分别是几点?

4、如果北京时间现在为10点,那么华盛顿时间是几点?东京时间是几点?

【学生展示】(10分钟)

(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分析;用时区图确定华盛顿时间为西五区的区时,东京时间是东九区区时。

正确答案:

1、左上图为晨线;右上图上半部分为昏线,下半部分为晨线。 2、从A到D运动的物体,向右侧偏转(即向东偏转)。

3、A点地方时=D点地方时=12点,B点地方时=18点,C点地方时=0点或24点。 4、华盛顿时间=前一天的21点,东京时间=11点。 【精讲点拨】(10分钟)

方法规律总结:

1、晨昏线判断: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为晨线,由昼入夜为昏线。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沿赤道运动不偏。 3、地方时的特征:①东早西晚(早——数值大,晚——数值小); ②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地方时差 ①±——所求在已知东部取+,西部取-; ②地方时差:15°=1小时,1°=4分钟。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光照图中的四个特殊时刻:①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12点;

②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为0点或24点; ③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为6点; ④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分别为东西各12区,每15°为一个时区,时区中间经线称为中央经线,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这个时区的区时。如我们常说的北京时间,就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时区值 ①±——所求在已知东部取+,西部取-;

②时区数差值:1个时区=1小时。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时

区差用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时区差用时区数相加。即“同减异加”

【独立建构】(5分钟)

当堂检测:

1.关于时区或区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全球共划分12个时区,东边的区时总比西边的区时早 B.西五区比西四区早1小时

C.“北京时间”就是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 D.我国把\"北京时间\"作为东部平原地区的标准时间 2.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D )

A.地球是个球体 B. 黄赤交角的存在

C.太阳的东升西落 D. 地球不停地自转

3.读下图,位于南半球的岛屿甲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最终与哪岸相连?( A )

A. 南岸 B. 北岸 C.两岸都相连 D.两岸都不相连 4.下图的中心点是北极,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则甲地的时间是( B )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 【巩固拓展】(3分钟)

重复方法规律的复习记忆。

国际上由于时间的不统一,规定了固定的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即180°经线,这是人为界线;还有一条是自然界的日期变更线,即地方时为0点所在的那条经线,是会不断变化的。如下图:

【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2、昼夜交替的周期 3、昼夜交替的意义 4、晨昏线的判断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偏移的原因 2、偏移的规律 3、实例和绘图 三、地方时和区时:1、地方时的概念、特征、计算 2、时区的划分、中央经线、区时的计算

30号 加一天 减一天 29号 东经度 180°经线 西经度 减一天 29号 30号 加一天 0点 地球自转方向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四、国际日期变更线:概念、类型、日期变更 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说明】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其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上一个课时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运动特点,之后再分析它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意义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的原因,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本节课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常见图对地球自转运动的意义: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方时和区时进行分析,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能力,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对于学生回答展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补充,然后用变式训练来加深印象,取得最终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在学习地球自转的特点后,立即进行自转的地理意义的教学,因果逻辑清晰,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事,又通过小组合作开展演示、计算活动等,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强化了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与方法,培养了学习探究和合作精神。从学生当堂检测的结果来看,目标达成度较高,教学效果良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