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沐抚前山小学 王勇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二年级已初步学习排列组合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它不仅是组合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常识。教学计中重在向学生渗透组合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围绕教学目标,本人认为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也在教学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反思如下。
1、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规律
首先,通过“搭配服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初步感受搭配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搞清楚搭配的方法,从生活走向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来解决“2件上衣件与3条裤子进行一对一搭配的问题”。接着,通过“吃早餐”这一活动,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步步深入,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有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让他们尝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经历观察、 操作、思考、归纳的数学学习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同时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想办法解决,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渗透组合思想,发展符号感,并使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有效地提升。
2、精心组合教学环节,渗透组合思想
本节课用游览恩施大峡谷数学乐园搭台,巧妙穿插了五个教学情景。五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学价值,让组合的数学思想分
层次、有步骤地借助对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深入。比如“买衣服”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选定上装或下装,依次搭配,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吃早餐”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并尽可能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形成用乘法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解密码”是引导学生将组合知识直接用来解决数学问题,巩固所学习的方法。“选线路”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样的道理,“照合影”活动的安排,进行了活动化、游戏化的设置,保持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充分利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在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当地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同伴交流、集体展示。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本节课学生都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然而,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
1、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不够。
“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一个班级中,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限于大赛经验不足,事先了解学生不够,课中有些手忙脚乱,在反馈是更多关注结果,对部分学生的思维误区没有有效引导,造成检测时达标率不够高。
2、课堂教学的语言有待进一步锤炼。
本次课中,教师表述的不清楚,使得学生对“一件衣服搭配一条裤子”的搭配要求没有理解透,出现了两件衣服配一条裤子的搭配方法。在学生说出可以用乘法解决这类问题时,本人没有因势利导,形成“乘法原则”,是本节课的最大败笔。在发给学生检测题后,没有讲清楚题目的要求,学生关注搭配过程,却不能快速写出搭配结果,影响了教学效果。
总之,《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虽然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生动;让学生学着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世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想出有创意的解决办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的遗憾,在教学细节上需要精心打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