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传播背景下中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传播学思考
作者:陈丹
来源:《科技传播》2015年第01期
摘 要 作为中国纪录片创作主要类型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在全球化传播背景下担负着传播文化价值和民族价值的重要作用。文章以《河之南》、《望长安》两部纪录片为例分析中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在创作中的独特性以及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语言符号传播和文化折扣现象。
关键词 全球化;文化;纪录片;文化折扣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0-0022-02
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指的是利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的记录和表达,以此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一方面挖掘民族文化之根,另一方面展现也使历史在现实中得到延伸和变向。 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传播意义
全球化作为一个跨越百年的历史进程,对世界的不同时代、区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法国、印度在面对面临好莱坞文化的入侵时,纷纷反弹出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实践。在全球化传播语境下,文化记忆和身份再造,也应该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在全球化传播背景下应该具备这种创作自觉,它并不是仅仅是要复原中国文化和中国文明,而是要探寻中国文化和中国文明的内在精神,使其能够世代相传。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文化资源,民族文化也是文化责任、民族价值重要的载体形式之一。作为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形式的中国文化历史类纪录片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2013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参加第50届戛纳电视节,推出9部原创纪录片,虽然它们取材不同,风格各异,但都观照了中华文明的今昔,传递中华文化之美。对于国外的受众而言,中华民族文化是纪录片的魅力之源。
《河之南》、《望长安》这两部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用影像画面直观而感性的力量,构建了全球化传播背景下地方性知识的文化价值。《河之南》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中原河南的历史文化风貌,揭示了中原文化在中华古代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兴衰的历史过程。 “长相思,在长安”,取意于李白诗歌的《望长安》,首次全面而真实地再现了陕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探究和思考了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陕西地域文化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这两部纪录片都用生动的画面语言与具有诗意的解说词为受众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文化地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景观。
2 中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传播的独特性 2.1 独特的叙事视角:对文化与历史的探寻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文化的吸引力,并不在仅仅是历史书中记载的丰富的史实,也不仅仅是数千年来口耳相传的鲜活的历史故事,而是几千年来年残留在史实和历史故事中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气节,它是生动的、灵动的,也是让人感动和引人思索的,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能够连绵不断的永不衰竭的动力之一。
《河之南》、《望长安》两部作品表现出共同的视角:即从文化与历史的角度切入,这样的叙事视角使纪录片超越了一般纪录片所恪守的单纯的纪实观念,通过文化与历史的探寻,使作品洋溢着浓厚的人文关怀,体现出创作者对于文化价值的深刻把握。 2.2 独特叙事策略:举重若轻
如何在纪录片十集的篇幅中容纳数千年的历史,将头绪繁多的历史大事述说清楚。《河之南》、《望长安》的处理手法是:抓住重要事件,以点带面,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事件发展的历史轨迹。
在《望长安 盛世之光》一集中,将对盛唐历史的叙述集中在一点,“帝王的陵寝,从来就是历史的第一叙述者。唐代的盛世之光,在帝王们的陵葬传奇中,穿越了历史,给与之相遇的人,以惊奇与感喟,遐想和沉思。”以帝王的陵寝为点,展开对盛唐时期文化、经济、对外交流的叙述,看似散乱,实在叙事清晰。
同时,这两部纪录片都善于渲染典型案例,达到一斑窥全豹的目的。《望长安 盛世之光》以点带面,以2004年3月,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的贾麦明先生发现的一块石头叙述开来,全面生动讲述了中日文化在盛唐时期的交流。在《河之南 大河之魂》一集中展现孔子和老子的会晤这一历史事件时,使用了画壁图案和情景再现手法来真实再现这一历史事件,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具有较强的节奏感。 2.3 结构:杂而不乱的缜密安排
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对大量的文化遗迹与文明碎片进行整合,使一个个承载着文化信息的实物呈现出自身的文化蕴含。
《河之南》和《望长安》如同传统的中国卷轴画,采用散点透视的叙事方式,都采用了板块式结构,将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河之南》共分十集, 把中华文明拆解为十个部分,每一部分一集,从整体上构成对中华文明的阐释,分别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大河之南为主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十个主题就是中华文明的十个源头,对中华文明的源头部分虔诚追寻。《望长安》同样分为十集:分别以秦砖汉瓦、盛世之光、中国原点、长治久安、有容乃大、雁塔题名、古调独弹、鼓舞风神、圣地延安、西望长安为主题。十个部分自身的内容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无须承担上下衔接的作用,但承载着与其他部分“互文”的修辞作用,共同围绕着全片的大主题——中华文明的传承。
3 跨文化传播中人文纪录片存在的问题 3.1 跨文化传播中语言符号理解困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美国描写语言学史上的两个代表人物萨皮尔和他的学生沃尔夫提出了著名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在这个假说里,他们认为不同的语言会使人产生对现实的不同感知。也就是说,世界上存在多种多样的语言,因为多样语言的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和民族对现实的理解和阐释也呈现出了较大差异。虽然这一假设再理论界存在诸多争议,但是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人们的思路,让人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文化和语言之间密不可分的 关系。
中国文化类纪录片在创作时强调的要在历史的碎片当中还原出文化的光彩,因此单纯的画面语言是难以传递出深厚的文化意蕴的,同时汉语文字的强大表意功能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中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在创作时,多采用“画面+解说词”的创作手法。
如《望长安》第一集《秦砖汉瓦》:“车辚辚,马萧萧,这个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军容整齐而宏大的军阵,似乎正在步入一个箭镞纷飞,鲜血横流的战场。”《河之南》第三集《大河之都》:“可以想像,那时开封的市民是多么闲暇,在下午的阳光中慵懒地走上街头,到瓦子里听一会儿曲子,看一会儿杂技,暮色四合时分,再到酒楼里喝一碗琼花露,然后步入迷人的夜色。若是金秋十月,菊花四溢的香气,披着轻柔的月光,真个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灵动十足的解说词,或行云流水、优美雄浑,或灵动有趣、配合影像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但这些意境很强的语言在翻译时很难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输出海外时传播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折扣”现象不可避免。 3.2 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文化折扣”
文化折扣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它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面对“文化折扣”,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对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进行国际化的改编,使得纪录片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国内版,一个是国际版。如在中国影响颇大的纪录片的《故宫》在国外播放时名字被改为被《解密紫禁城》,由12集压缩为2集,原有的纪录片中故宫文化的博大精深被压缩成为一个戏剧性很强的朝代更迭的故事。虽然经过重新改编的纪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片能够较快地得到国外受众的文化认可,但是纪录片中的文化意境和艺术感召力也在改编过程被削弱。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使许多具体事物被赋予了特殊的审美意蕴,这些具体事物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地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意象和象征式符号。一提起这些意象和符号,就使人联想起其所代表的文化。如《河之南 大河之南》伴随解说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反复出现的奔腾的黄河水,这种意境就充分体现出中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所特有的东方神韵与美学特质,这是一种境生像外的美,使受众受到情绪上的震撼和感动。《望长安 古调独弹》“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杨,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秦腔的“冷、倔、豪、壮,苍凉悲壮、慷慨激昂。”通过声画将陕西人灵魂的歌唱——秦腔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两部纪录片中独特的文化意境是中华民族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艺术境界在跨文化传播中很难得到西方受众的感同身受。 参考文献
[1]陈国钦.纪录片解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曹畅.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人文纪录片的符号分析 ——以《故宫》和《解密紫禁城》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3(4).
[3]邢勇. 河之南:用影像“写意”文化河南[J].新闻爱好者,2008(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