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生活即教育,早入园环节,是教师每天开始一天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始,也是幼儿一天在园生活的开始。
我们幼儿园早入园环节是7:30——8:30,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有的幼儿在园用早餐;有的幼儿是在家用过早餐后来园;还有的幼儿早早的用过了早餐;也有的幼儿才刚刚入园。这是教师和保育员最繁忙的时段。教师进行早接待,要一边接待家长和幼儿并进行晨检、一边还要指导幼儿取放口杯和毛巾、去洗手、饮水、用餐。保育老师一边分发早餐、一边照顾用餐幼儿,还要随时收拾桌面卫生、清洗餐具。这一环节如果组织管理不好,很容易出现幼儿安全问题。进入大班后,我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根据新指南目标要求,进行了大胆尝试,在早入园环节让幼儿进行自我管理。
研修第一天听了丁海东教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静心回顾一下我对大班幼儿早入园这一环节的管理尝试,我找到了理论依据,丁海东教授说:“我们一定要强调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化管理的科学、合理,强调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关注孩子健康的成长,确保孩子的安全,确保每一个孩子个性化的张扬。让每一个孩子在幼儿园教育课程的实践当中,能够阳光的、健康的、幸福的成长!”
在这一环节中,我感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抓住教育契机,减少消极等待;确保幼儿安全,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一、安全放首位,家人送到班。
晨检安全是头等大事,到了大班下学期,为配合幼小衔接工作,有的幼儿会携带小包入园。这样就会有孩子趁机将玩具和其他物品装进书包带到幼儿园,所以对孩子的安全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期初的家长会上,在同家长沟通后,要求家长陪伴幼儿到班级门口,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让幼儿自己检查包里所带物品,发现不符合要求的物品,及时请家长带走。消除不安全隐患。
二、倡导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我园一直坚持在幼儿早入园时“喝点水、口不干”的做法。小班时老师每天都要将倒好水的杯子送到幼儿手中;到了中班,幼儿自己取杯,老师帮忙倒水。进入大班后,我们就鼓励幼儿练习自己倒水。受蒙氏日常工作启发,为幼儿提供一个托盘和一个凉水杯,请幼儿在托盘里倒水,防止水撒到地上。随着每天的倒水练习,幼儿能够根据自己需要,控制好倒水量,也更喜欢喝淡盐水了。还鼓励幼儿自己存放书包,自己脱掉外套挂到衣架上。家长看到孩子的表现,都不由得感叹孩子真的长大了。
三、形成班规,养成规则意识。
每天要求幼儿安静愉快进餐。但是个别幼儿经常会控制不住在饭桌上说话。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谈话,围绕“什么时候可以说话”进行了讨论,由孩子们做规则的制定者,最后大家一致同意:
1、入园后在等待用餐的时间里,可以坐在餐桌前与同伴交流。
2、开始用餐时,不能再讲话。
3、用餐讲话者,餐后不能自由选择活动。
规则实施后,同桌用餐幼儿互相监督。每天早餐餐前你会看到幼儿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聊的非常开心,早餐时间我们允许幼儿自由选择就餐座位,幼儿会主动招呼来园幼儿加入他们中来,孩子们很享受这一小段时光。
四、规则先行,自由自主。
幼儿进餐有先后,所以先吃完早餐的幼儿可以去自由选择不同的区域活动,餐后区域的开放是有限制的,多选择时间短、又安静的区域,或者特定区域的部分材料的开放。例如:图书区;桌面结构区;益智区的魔方、飞行棋、跳棋等。方便幼儿及时收拾整理。
五、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班级文化。
规则的实施,需要有效的监督。幼儿是规则的制定者,那就尝试让幼儿来负责监督实施,培养幼儿责任感,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大班幼儿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的认同,愿意为大家服务。小值日生的工作,是大班幼儿积极争取的角色任务。我们将幼儿分成五个组,每个组轮流值日一天,在早入园环节,
值日生会积极的早来园,负责帮老师摆放桌椅;叠放好干净的毛巾;监督幼儿洗手和饭后漱口;餐后还会帮助老师搬桌子。小组长的职责是帮助本组幼儿一起收拾整理玩具和收图书和整理图书。试行一段时间以后,幼儿对每个岗位都能认认真真的负责,对违规行为大胆指正,幼儿之间的“小事情”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大事情”请老师帮忙。幼儿相互信服,逐渐形成良好班风。
小时间,大智慧。通过对视频内容的学习和反思,更坚定了我在入园工作中的探索实践。见微知著,充分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为幼儿提供一个学习掌握生活技能,学会生活,为孩子美好的未来奠定扎实稳固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