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道路交通伤概况与救治体系的研究

道路交通伤概况与救治体系的研究

来源:星星旅游
564・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7月第15卷第4期Journal of Heibei United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2013 July,l5(4) 战性的工资分配体系,使工资确实成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强有 3.1进行动机性教育力的经济杠杆。 2建立工作协作体系 形成并发展适合本单位的氛围,统一员 工的价值观念,提高单位的凝聚力和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从组 织角度来看,进行动机性教育其实就是建立单位文化。成功的 ①工作评价。即通过对岗位工作的责任大小、劳动强度、技 单位文化可以通过对共同价值观的内化控制,使组织成员自我 术含量、工作条件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每个岗位在单位中的地位 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高度 和相对价值,从而测定一个稳定、和平的报酬分配体系,有效地 有关工作的全面信息,如工作规范、任职资格、工作环境、工作执 责,确认工作制约关系与协作关系,保证单位管理规章、制度的 一致。 控制人力成本。②工作分析。通过运用科学手段,为管理提供 3.2人员的选择、调整和使用运用科学手段,了解员工的质 量结构、能力特征、职业适应性,为量才用人、视人授权提供可靠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根据员工变化和工作的连续性即 行标准等。③做好岗位设计和工作设计。划分并确认部门职 依据,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开发员工潜在能力, 以适应单位发展的需求。 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 制定,落实和完善改进;同时这项工作还要为确定合理的管理幅 度和管理层次提供基础性资料,这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3.3建立完善的人员激励机制工作流程和高质高效的工作方法,确定最佳的工作人员。 3做好人员系统的研究 根据员工的基本需求(人有五种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 ④工作人选和方法研究。通过这项工作,可以选择出最有效的 性,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单位应及时掌握员工 心理需求动态,适时采取措施,尽量将员工需求导向高层次的自 (2013—04—16收稿)(王一伊编辑) 本着最经济地使用人力的原则,解决人员的选拔、人事激 我实现需求上来。 励、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等管理活动。 道路交通伤概况与救治体系的研究 陈 斓 张建文 (天津市泰达急救中心[关键词] 道路交通伤 酒后驾车 超速驾车 青少年 个人防 护 天津300457) 驾驶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达数万起,伤亡数万人以上,经济损失 超亿元 。国际上大多数道路安全专家都认为,超速是最重要 的单项致死因素 J。车速加快,更易造成事故和严重创伤。这 是因为车速增快后,司机反应时间(1.5~4s) 内行车距离加 长,停车距离(stopping distance)也随之加大,同时,司机失误的 可能性也会加大 J,如以50 km/h撞击,小儿的质量在几分之一 [中图分类号]R 6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2694(2013)04—564—03 自1896年8月17日在伦敦发生第一起致死性交通伤以 来,100多年间约有3200万人死于车轮之下,远远超过一般战争 秒内突然增加20倍。研究显示,车速在30 km/h时,大多数无 或自然灾难的死亡人数 J。随着经济发展和交通管理跟不上需 防护的弱势群体仍可存活,50 km/h时,则大多会死亡。50 km/ 要等因素,这种悲剧还可能不断的重演,甚至有增无减。规范院 内创伤救治模式,提高创伤患者的救治质量对改善患者预后十 分必要。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亦 即每天平均有近3300人死亡,相当于10架大型客机坠毁。受 伤人数约为3000~5000万/年。今后20年,道路交通伤亡人数 h时,80%的行人有死亡的危险。Frith等 报告,2002年新西 兰道路交通事故中,致死人员的31%和受伤人员的17%是由超 速行车所致。超速限于10 km/h或15 km/h以内,造成的严重 交通事故在数量上要比车速更快造成的事故多得多,因为前者 更为常见 。 将增加65%左右,其中85%的死亡和90%的致残发生在低/中 2酒后驾车 收入国家。专家预测,在2000—2020年间,高收入国家道路交 我国,在列出的近20种危险交通行为中,有近七成 通伤死亡人数会下降27%,而低/中收入国家会增加83%;总 群众认为酒后驾车最危险,位居危险驾驶行为之首 。2009 体增加约65%。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伤在2002年达最高峰,近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全球部分国家酒后驾车(drink 几年呈缓慢下降趋势。到2020年,道路交通伤将成为全球疾病 driving,DD)的资料也表明,酒后驾车是发达国家造成交通事故 和伤害负担的第三位原因,单是交通事故伤就会跃升至全球第 最严重的因素之一_l ,美国:每年因酒后驾车致伤约5O万人, 3位疾病负担(包括死亡和残疾),而1990年仅为第9位 J。造 致死17 000人,所有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青年人中,几乎40% 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几个方面:①人员因素,约占90%以 直接与饮酒有关 。 上,包括道路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安全意识、驾驶技术等; 2.1全球酒后驾车发生情况情况②道路因素,约占0.15%~0.20%,包括平整度、坡度、弯曲度、 在多数高收人国家,约20% 交通伤致死的驾驶员,其血液酒精浓度(BAC)超标;在低及中收 路面宽度、路基宽度、安全设施、交通法规的执行等 ]。重点从 入国家,分别有33%和69%致死驾驶员以及8%和29%的非致 酒后驾车、超速驾车、青少年交通伤、个人防护等方面对造成道 死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前曾饮过酒 BAC为0.4 L时交通事 路交通事故的人员因素作分析。 1超速驾驶 故的相对危险性就有所增加。BAC为1 g/L时的危险性是BAC 为0时的5倍,BAC为2.4 L时为0时的140倍¨ 。 超速驾驶(speeding)是指超过限速规定的驾驶或虽未超过 2.2经济损失因酒后驾车而致经济损失的资料极少,WHO 限速,但在当时情况下属于过快的驾驶 。在我同,每年因超速 估算了许多国家长期饮酒的费用,但未能将其从道路交通事故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7月第15卷第4期Journal of Heibei United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2013 July,15(4) ・565 中单独提出。在美国,2000年机动车事故的经济损失达2306亿 伤;闭合伤未穿透颅骨,但碰撞后震动和摇晃脑组织,由此造成 美元,其中酒后驾车交通事故经济损失为511亿,占所有交通事 脑震荡(不出血)、脑挫伤(含神经血管伤)和颅内血肿。 故经济损失的22%l12]。 4.4头盔的防护效果大量资料表明,摩托车手和骑自行车人 2.3我国酒后驾车发生情况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机动 佩戴头盔后可大大减少碰撞后的死亡和重伤危险 。高收入 国家多执行佩戴头盔的强制性法律。 车,特别是私家车的数量急剧增多,酒后驾车引致的交通事故相 应的有所增加。近几年,饮酒致道路交通事故数、伤亡人数和经 5 规范创伤救治模式促进严重创伤救治质量 济损失其中2005年最高,2006年后有所下降 。酒后驾车已 施建国等26通过规范创伤救治模式,促进严重创伤救治质 成为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的主要杀手之一,尤其是恶性事故,对 量的作用研究,规范了院内创伤救治模式。①派出医务人员驻 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2006~2009年间,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 点高速事故高发路段,保证医务人员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对 中心、全球道路安全合作伙伴和WHO选择了广西南宁和柳州 患者进行早期救治;②建立了严重多发伤预警系统,通过“医警 作为试点城市,湖南长沙作为对照城市,开展了酒后驾车干预研 究。结果显示,道路交通伤害是10~24岁年轻人的主要死因, 超过50%死于交通事故的人年龄在15~44岁 。 3青少年道路交通伤 全球道路交通伤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约占30%。每天, 因道路交通事故夺去1000多名青少年的生命。从全球范围来 看,道路交通伤是15~19岁人第一位死因,是10~14岁和20~ 24岁人群中的第二位死因 。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中30个高 收入国家统计,2004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总人口的10%,而 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总死亡人数的27%l16]。 3.1性别25岁以下男性死亡数为女性的2.36倍,新西兰的 一项研究显示,男性驾车超速和酒后驾车多于女性 。 3.2损伤类型 主要取决于年龄和道路使用者的交通方式。 在所有国家中,颅脑伤都是第一位死因 。 3.3经济损失在低/中收入国家,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 的经济损失约为650—1 000亿美元,比国际发展援助资金还多。 我国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较大成绩。但是,我 国青少年交通事故伤亡情况仍十分严重。以2008年为例,1~ 25岁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4514人,伤75853人,分别占总死伤 人数的19.75%和24.88%;16~25岁人群中死亡10271人,伤 58741人,分别占总死伤人数的13.98%和19.26%_ l,说明我 国青少年交通安全仍然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4头盔与颅脑伤 4.1摩托车手和骑自行车人伤亡情况 在许多低/中收人国 家,摩托车和自行车为常用交通工具。这些两轮车使用者构成 了道路交通伤亡的很大一部分 。而不少高收入国家摩托车 手死亡数仅占总死亡数的5%~18% 。我国摩托车手从 2000年起每年死亡人数均在15000人以上,约占总死亡人数的 16%~22%;骑自行车人死亡人数在2000~2005年一直维持在 11000人以上,2006年后已降至10 000人以下,2000~2005年占 总死亡率的11.55%以上,2005年以后下降至10%以下 。 4.2损伤机制 当摩托车在高速行驶中碰到坚硬的固定物体 (如建筑物、路边护栏、树干、停放的车辆等)或迎面碰撞到另一 辆驶来的机动车时,很容易发生致死性损伤。其发生机制为首 先因碰撞而产生局部的直接损伤,接着被抛至路面发生二次损 伤。摩托车手和后座乘车人最典型的致死方式为头部碰撞到坚 硬地面,造成严重的颅骨骨折和颅脑损伤。骑自行车人的死亡 机制与摩托车手相似,即碰撞到高速行驶的机动车或本身车速 很快而碰撞到固定的物体上,先直接撞击,继而被抛掷后撞击地 面或其他物体而发生二次损伤。不论直接撞击还是二次损伤, 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头部损伤常首当其冲。 4.3损伤类型摩托车手和骑自行车人的头部伤可分为开放 性与闭合性两类:开放伤表现为颅骨骨折或穿透,由此造成脑损 联动”的方式在事故现场即启动院内创伤救治小组 ,以保证 伤员人院后得到快速的诊断和治疗;③建立了由全职创伤救治 医师组织和协调,以多专科医务人员共同组成的创伤救治小组, 在院内实施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规范院内救治路径,减少创伤 患者因过多会诊导致院内救治中不必要的延误,以提高创伤救 洽效率 ;④规定伤员进入急诊室后3O rain内必须开始实施确 定性治疗,并实时登记各科室出诊和结束时间,监督创伤救治过 程中各科室执行和效率情况;⑤认识到针对严重创伤患者 救治的ICU对提高创伤预后的重要性 J,建立了专门的创伤急 诊ICU(EICU)收治严重多发伤(ISS≥16分)和可能不良预后的 伤员,改变了过去严重多发伤或危重伤员收治科室混乱,并且无 法有效实施“损害控制”救治原则的弊端,以改善严重创伤患者 的救治结局;⑥在对创伤患者的医疗及护理过程中注重早期心 理干预,以减少创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并对建立 创伤中心前的创伤数据资料进行回顾登记,以比较创伤中心建 立前后创伤救治能力与质量的效果,评价创伤中心建立与规范 的效果。即创伤急救中心成立以前的患者,救治模式为普通急 诊+各专科救治模式。创伤患者进入急诊室后首先由急诊医师 评估伤情,并完成初步检查,然后再呼叫所涉及的专科对创伤患 者行进一步检查和处理。规范创伤模式为在全职创伤救治医师 组织和协调下,由以多专科医师组成的创伤救治小组在院内对 创伤患者实行一体化救治。两阶段严重创伤患者治愈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后者严重创伤患者治愈率(87.9%)高于对前者 (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5,P<0.05);两阶段严 重创伤患者死亡率比较提示,前者死亡率(20.8%)高于后者 (9.1%),是后者死亡率的2.62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P <0.05)。 参考文献 [1] 王正国.交通医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7.10,28,29 [2]Peden M,Scurfield R,Sleet D,et a1.World repo ̄on road trafifc injury prevention[M].Geneva:Wolr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3,5,39,82 [3] 王正国.道路交通伤的现状和未来[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 (3):193 [4] OECD/ECMT.Transpo ̄Research Centre:Speed Management Repo ̄ [D].Paris,2006 [5] 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2001 ~2008年度综合[Z].2009年4月 [6]Evans L.Traifc Safety and the Driver,USA[J].VaN Nostrand Rein— hold,1991,120 [7]Tingvall C,Haworth N.Vision zero:an ethical approach to safety an d mobility.Paper presented to the 6th Institute of Tran spoa Engineers In— ternational Conference Oil Road Safety and Traffic Enforcement[J].Be— yond 2000,Melbourne,1999,6 [8] Frith B,Strachan G,Patterson T.Road safety implications of exeessive ・566.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7月第15卷第4期Journal of Heibei United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2013 July,15(4) and inappropriate vehicle speed.Australasian Road Safety Handbook, [17]MeAnally HM,Kypri K.Alcohol and road safety behavior among New Vo1.2,Cg.6,Austroads Sydney,2003[J/oL].URL:http//www. Zealand tertiary students[J].1 nt J Adolescent Med Health,2004,l6 Onhnepublicatjons.aus ̄oads.enm.atl/script/Deltails.asp DocN = (3):229 AS081906068455 [18]World repo ̄on road traffic injuyr prevention[D].Geneva:World [9]Australian Trnaspotr Council.National Road Safety Action Plan2007— Health Organization,2004.Jacobs G,Aeron—Thomas A,Astrop A.Es— 2008[J/oL].URL:http//www.atcouneil.gov.au/documents/nrss— timating global road fatalities.Crowthome,Transport Research Labora— aetionplan-0708.Aspx) tory(TRL Re—port 445).2000 [10]门户网站.出台指导意见建立长效机制遏制酒后 [19]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2008 驾车[J/oL].http:// ̄'w.gnv.cn.[2009~12—30] 年度)[D].2009:34 [11]WHO.Why is a drinking and driving porgramme necessary Drinking [20]WHO.Why are helmet needs Global State Repotr on road safety[J/ and Driving:a orad safety manual[J/oL].W HO/NMH/Vip/09.int oL].URL:http://www.who.int/violence—injury—prevention URL:http://who.int/violence—injury—prevention/road—safety— [21]Koornstra M,Lynam D,Nilsson G,et a1.Sunflower:a comparative study status/2009 of the development of orad sfaety in Sweden,the Unite Kingdom and the 【12]Trafifc safety facts 2000.Alcoho1.Washington DC.National Highway- Netherlands[D].Leidschendam:SWOV.2003 Trafic Sfaety Administration(Report DOT HS 809 3232001[z] [22]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2001 [13]Coompton RP,Blmberg RD,Moskowitz H,et a1.Crash risk of alcohol- ~2008年度综合整理),2009:33—58 impaired driving.In:Mayhew DR,Dussauh C,eds.Proceedings of the [23]施建国.规范创伤救治模式促进严重创伤救治质量的作用研究 16th 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Alcohol,Drugs and Trafifc Safety, [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2):1l10 Montreal,4_9 August 2002.Monteral[J].Soeicte de lsasurance auto— [24]马炬明,施建国,王伟国,等.医警联动机制在交通伤急救中的应用 mobile du Qusbee,2002,39 [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7):547 [14]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2008 [25]施建国,侯振海,刘志荣,等.高速公路交通伤的一体化救治体会 年度)[Z].2009:67—68 [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4):304 [15]WHO.2007.Youth and road sfaety[J/oL].URL:http://www.wh0/ [26]施建国,侯振海,周继红,等.高速公路交通伤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分 int/violence—injury—prevention. 析[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12):934 [16]OECD/ECMT,2005.Young drivers:the road to sfaety[z].Paris: (2013-03—06收稿)(王一伊编辑) Transport Research Centre 六西格码管理在供应室物品管理中的应用 尹小丽何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福建福州350004) [关键词] 六西格码管理模式供应室应用 1.1定义(deifne) 定义阶段主要通过界定项目及内容,对供 [中图分类号] R 181 [文献标识码】C 应室物品管理流程进行一一评估,找出每一个可能发生问题的 [文章编号]2095—2694(2013)04—566—02 原因,通过流程再造,数据收集、分析,从“供应室无菌物品管 理”、“物品下送过程质量管理”、“污染或过期物品回收”、“无 六西格码(6Sigma)质量管理法是1987年由乔冶・费雪 菌物品质量控制”等质量关键点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 (George Fisher)发明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其最初形成于美国 程,并定期进行检查工作流程的有效性,做到质量持续改进,以 的摩托罗拉公司。自从摩托罗拉和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应用六西 保证物品供应的达标。 格码管理后,服务质量和营运收入大幅改善。由于六西格码管 1.2测量(measure) 将供应室物品管理的过程细化,准确评 理能够帮助组织集中开发和提供近乎完美的产品与规范化的服 估包括无菌包合格率以及耗损率、物品遗失损耗量、更换频次以 务过程,众多医院纷纷引人六西格码管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及临床各科室对供应室物品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由项目 (以下简称供应室)担负向全院提供无菌器材、敷料和其他无菌 团队共同评定,汇总资料后进行分析、讨论,寻找需要解决的问 物品及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储存、发放等任务。保证无 题即物品管理过程中的缺陷。 菌物品的质量是供应室工作的核心。为加强各种环节的质量控 1.3分析(analyze) 分析导致物品管理过程中的缺陷的因素 制,使供应室物品管理质量不断提高,我院自20l1年l0月引入 根据改进前操作流程,列出影响物品质量管理的相关因索,提出 了6Sigma管理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的解决方案以改进管理质量。团队成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 1方法 施:积极与病房沟通,注意保护无菌物品的质量,防止交叉感染; 首先组建6Sigma管理小组,由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成员 规范物品清点顺序;规范无菌物品下发程序;规范物品回收程 由院质量控制小组成员、供应室护士长及供应室工作人员。全 序;规范无菌物品质量控制程序并加以监督,并制订下阶段日 体成员经过6Sigma知识系统的培训。六西格玛管理的实施基 标。 于DMAIC模型,又称为六西格玛改善模型,主要用于对现有流 1.4改进(improve) 实施拟订的改进方案,通过讨论并多方 程的改进,分为五个阶段,即Define(定义)、Measure(测量)、An— 面征求意见,实施6Sigma改进。可针对原有流程进行局部的改 alyze(分析)、lmprove(改进)、Control(控制)。 进,挑选出最理想的改进方案” ,将供应室护理人员重新调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