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
一、填充题
1、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两个条件,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寡。
2、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人口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部重要著作中。
3、卡尔·马克思以历史唯物论为工具,深入具体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乃至灭亡的历史进程。
4、熊彼特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一种数量上的变化,没有产生质上的新变化;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也就是创新。
5、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是公认的国际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45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最早的奠基之作。
6、西方发展经济学的演进经历了几个阶段,20世纪40—60年代是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7、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8、有学者总结早期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有三大特点,即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论。
9、发展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不发达条件下经济发展的特点、过程和规律的经济学科。
10、发生在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纺织技术的机械化为开端,以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
11、当前公认的发达国家有20多个,其中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7个国家则是最发达的。
12、“第三世界”是法国人口统计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1952年在一篇题为“三个世界,一个星球”的文章中最先提出的。
13、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曾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
14、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发展应包括五大目标,即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
15、英国经济学家西尔斯认为,发展应包括三大目标,即消除贫困、实现公平、促进就业。
16、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17、在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中,最重要的有技术和制度两大类。
18、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认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的大小又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即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流动偏好规律。
19、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提出了两种增长率概念,即自然增长率和有保证的增长率。
20、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和英国经济学家米德。
21、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不仅考察了投资这一增长要素,而且还考察劳动、自然资源、技术进步等要素,把技术进步看作是影响其他要素生产率的手段。
2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组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文,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掀起了一股“新增长理论”的研究潮流。
23、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将增长核算方法应用于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舒元和李京文等。
24、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农业剩余是发展中国家初始资本的主要来源。
25、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肖和麦金农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两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26、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题为“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他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7、刘易斯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取决于生存部门的收入。
28、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第一种形态的两个假定是:(1)经济是封闭的;(2)两个部门间没有贸易往来。
29、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第二种形态的两个假定是:(1)经济是封闭型经济;(2)资本主义部门依赖于与非资本主义部门的贸易。
30、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第三种形态的两个假定是:(1)经济是开放型经济;(2)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都与外部世界有贸易往来。
31、1985年迈因特在《亚洲发展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组织二元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论文,提出了“组织二元结构论”。
32、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然而在“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33、由传统农业社会到二元结构,再到工业化社会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34、按照刘易斯等人的设想,从二元经济向一元化的工业社会过渡,主要依赖于现代部门的扩张。
35、库兹涅茨认为,农业部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包括,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36、传统农业的改造主要有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条途径。
38、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模式主要有:政府发动的工业化,民间和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投资品导向的工业化。
39、库兹涅茨将国民经济活动分别划分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
40、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比例关系。
41、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作用的变化,并把工业部门分为投资及其相关产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三大类。
42、城市化水平通常是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的,当这个比例超过50%时,被称为基本实现城市化,超过70%时被称为高度城市化。
43、城市化发展的超前性,是指在某些发展中国家中出现的城市化速度远高于其农业生产率和工业生产率增长的现象。
44、城市化发展的滞后性是指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现象。
45、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集中后分散。
47、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分析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问题时,提出了“发展极”理论。
48、(简答)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认为,发展极的形成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二是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三是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49、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空间上并存的二元结构,据此,他提出了经济发展“优先次序”的观点。
5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现已在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52、18世纪初工业革命后,长期支配工业社会的发展观是一种无限增长观。
53、1968年,在意大利成立了由科学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等30位知名学者组成的专门探讨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
54、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55、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56、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57、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58、全面发展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全面发展;二是人的全面发展。
59、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60、制度包括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
61、制度包括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
62、科斯定理是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
63、市场成长是指市场作为制度、组织的发育过程,具体表现为市场范围的扩大、市场主体的进化和市场体系的完善。
二、名词解释
1、粗放型增长方式
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的实质就是以数量的增长和速度为中心。
2、集约型增长方式
集约型增长方式则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3.贫困性循环
在供给方面,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4.“大推进”理论
“大推进”理论。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P.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
5.“起飞”理论
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一书而闻名。发展中国家“起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
6.“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1957年,莱宾斯坦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中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
7.资本形成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就给资本形成下了定义,他认为,资本形成即指社会不把其全部的生产活动用于直接消费品的生产,而以一部分用于工具、机器、交通器材、工厂及设备等各种可用来增加生产效能的物质资本的生产。
8.金融抑制
麦金农认为造成“金融抑制”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
9.金融深化
所谓金融深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资产存量规模大、品种多、期限种类多的情况。他是与金融浅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肖认为,推行金融深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10.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Demographic Transition)是最早由汤普逊于1929年提出的,他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生活条件的变化,世界人口的增长大体经历了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和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三阶段。依此,我们判断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基本规律。
12、人力资本 101
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
13、智力外流
指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完成学业后的高级专门人才从母国迁移到其他国家定居或工作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
14、自然资源
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水平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15、自然资源租
“租”(Rent)在资源经济学中常表现为资源价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的差。在不同的经济学文献中,它常被冠以其他名称,如“资源净价格”,“边际利润”,“资源使用者成本”等等。
17、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Technical Change)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进步一般是指在生产、流通、信息交流等方面所使用工具和程序水平的提高,广义的技术进步是指产出增长中扣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加的作用之后,它还包括了包括管理水平的提高、改善新的组织与管理方法、采用新的决策方法、改善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进步。
18、农民
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在简单的工具和家庭劳动力的帮助下,为满足他们自身消费的需要和完成政治经济力量拥有者所规定的任务而生产。
20、工业化
狭义的工业化是指工业化(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广义指不仅包括工业的发展,还包括“工业化的农业”的发展。
21、城市化
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
中的过程。
22、“发展极”理论
佩鲁认为,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最快,这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会形成一种中心,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和区内大城市中心。通过这些中心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
23、回波效应理论
所谓“回波效应”,是指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
24、扩散效应理论
当“发展极”达到一定程度后,它还会产生“扩散效应”。因为发达地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引起生产要素供应紧张,从而引起生产成本上升,有利的投资机会减少,这时会出现资本技术向落后地区扩散的现象。
25、倒“U”形理论
倒“U”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提出来的,认为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
26、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秩序指的是国际社会处理各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准则、行为规范和机制。
27、进口替代战略 230
进口替代,指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发展国内消费品生产来取代进口,战略的核心是通过保护性关税和进口配额对国内进口替代品生产企业实行保护。
28、出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 233
发展中国家用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作为主要的出口商品,以此加强本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也称出口导向战略。
30、先分配后增长
先分配后增长战略是把平等分配作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其主要理论依据是:首先,收入分配平等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发展中国家不仅缺少物质资本,更缺少人力资本,收入分配均等化可以提高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有利于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有利于促使劳动生产率上升。其次,储蓄水平的提高是全体人民收人水平提高的结果。不能假设储蓄只是高收入阶层的行为,在收入分配均等化的前提下,低收入阶层随着收入的提高也会有储蓄。最后,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的增长,这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31、边增长边分配
边增长边分配或“在增长中再分配”战略是在钱纳里等人提出来的。它的基本思路是:政府通过政策调节,使经济增长为低收入阶层创造更多增加收人的机会,并为他们利用这些机会提供资源条件。
32、可持续发展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可持续发展是作为对以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面临的人口、能源、资源等一系列难题的反应而提出来的。
33、交易 257
狭义的交易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对物质的东西的未来所有权的让度与取得,一切决定与社会集体的业务规则。广义的交易可以认为是经济理论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34、制度 262
制度是人设计的,决定人际互动结构的约束。制度包括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规则,主要有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非正式约束是正式约束的延伸、细化和限制,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
35、科斯定理 267
科斯定理是科斯提出的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科斯定理规定:如果交易成本为0,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使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但由于现实中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科斯又提出了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为正的现实中,交易成本大小,经济效益高低直接取决于产权界定的合理程度,初始权利再配置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36、市场效率 274
市场效率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看。静态效率是指资源使用净收益的最大化,它分为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动态效率是指未来各时点分配的全部净收益的现值达到最大化。
37、市场失效 276
市场失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失效是指市场运行的结果未能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造成效率损失的状况。狭义的市场失效主要由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和信息不对称这四种因素造成的。广义的市场失效除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市场在解决收入分配等社会问题时的无能为力。这主要是由于市场并不承认平
等这一伦理标准造成的。
38、产业政策282
产业政策是指在竞争市场机制不能有效率地运行的情况下,通过干预产业部门之间或某一特定部门内部产业组织中的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长期福利水平的经济对策。”
三、简答、论述题
1、简述亚当·斯密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19
斯密的增长理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经济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
(2)、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两个条件,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寡。
(3)、人口数量的增加回引起劳动数量的增加,从而引起经济增长。
(4)、斯密还认为资本投资方向的用途对国民财富的增进速度有很大影响。
(5)、斯密还论证了国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自由贸易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6)、斯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富裕是不能迅速增长的。
2、简述西方发展经济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28
(1)、第一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时期。从时间上看是40—50年代,上限是1943年,下限至1960
年。在这一阶段,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
(2)、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这一阶段,新古典主义重新得势,但结构主义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同时,激进主义者也加人论战,与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三分天下。
(3)、第三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危机与重建阶段。这一阶段从时间上看是70年代末至今。这一阶段的特点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发展经济学死而不僵。
3、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10
(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
4、现代经济增长含义与基本特征 6
(1)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2)基本特征: (特征中有一个共同纽带,即对技术创新的大规模应用)
第一,最明显的特征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和人口增长率很高。 第二,生产率的快速增长。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
第四,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
第五,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走向世界,瓜分世界。
第六,现代经济增长的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l/3人口的范围内。
5、经济发展的含义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DP、GNP的总量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
6、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根据GDP和GNP来衡量发展水平存在以下缺点:
首先,这个指标没有包括非市场或非货币化的经济活动。如家务劳动、发展中国家尚未商品化的农业活动等,由于不通过市场进行交换,不能通过货币表现出来,在GDP中无法得到反映。
其次,它无法反映收入分配状况和经济福利水平。人均GDP相近的国家,收入分配状况可能有很大的差异。财富及财富的增加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与分散到大多数人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这很难通过GDP反映出来,同时,它也不能反映出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这是因为福利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同时福利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第三,在进行国际比较时,这一指标往往会因汇率的折算、各国相对价格结构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等问题出现较大的统计失真。在比较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时必须对各国的GDP指标进行技术处理,并按照汇率折算成统一的货币单位。而汇率只能反映贸易品(以及跨国流动的资本)的价格,无法反映非贸易品(如基础设施和大部分劳务)的价格。各国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不一样,这就造成按汇率来折
算各国GDP失真。—般说来,低收入国家的非贸易品相对价格较低,因而居民的实际收入要比按汇率折算的收入高。
第四,不能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社会代价,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膨胀、资源耗竭等代价不由市场交换的各方承担,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以及GDP系列指标中。
7、结合实际谈谈哪些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绩 65
(1)生产要素严重短缺。
(2)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
(3)结构性弱点。表现:一是工农产业部门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二是外贸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三是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国内需求结构畸形。
(4)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国际间的技术和思想的扩散不断加快。一方面,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与先进的激素;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不稳定。
(5)制度因素。首先,正确的政策导向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有步骤地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使得经济逐渐走上持续增长的道路。其次,健全的制度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公平的、以规则为基础的环境。由健全的制度保证的稳定的环境是经济实现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
(6)其他外部因素。如地理因素、环境因素与政治因素等其他一些外部因素。
8、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77
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分析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即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1).带来能源、原材料紧缺问题
2).造成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3).重视产品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品牌和款式,往往导致大量的产品滞销,并带来资金占用等一系列问题。
4).投资规模的急剧膨胀不断增加信贷规模与货币投放的压力,从而加大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压力。
9、资本形成的来源 88
(1)初始资本与资本形成:农业剩余是发展中国家初始资本的主要来源。
(2)储蓄与资本形成:在西方经济学中,储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后的剩余。
(3)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储蓄转化为投资,能够产生生产能力以后,储蓄才能够变成资本。储蓄向投资转化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投资能有效地形成生产能力。
8、“金融深化”是怎样阐述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
肖则从金融深化的角度分析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认为,金融浅化是金融抑制的结果,它压低了国内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从而使金融资产的需求受到抑制。肖认为,推行金融深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要实现金融深化,必须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减少官僚机构对金融业的不合理干预,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
9、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有何作用?97
经济发展水平会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反过来,人口变化也会影响到经济发展。一方面,人口对经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人口增长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人口增长产生了总需求增加的可能性,会激励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经济又有消极的阻碍作用。首先,人口过快增长会降低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其次,人口迅速增加会使就业问题恶化。第三,过多的人口会破坏生态平衡,不利于环境保护。
10、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 102
(1)、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一般说来包括所有影响人均预期寿命和人体体力、精力、耐久力和活力的支出;
(2)、在职培训,包括由企业组织的传统的学徒式教育;
(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4)、不是由企业组织的成人在职教育,包括农村的一些推广项目;
(5)、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个人和家庭的迁移。
11、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加快人力资本积累 107
(1)、全方位改善营养和医疗等服务,提高劳动力的身体素质。
(2)、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为辍学率高,教育脱离本国实际,对不同层次教育的投资不合理等。
(3)、减少智力外流随着经济的发展
12、怎样看待中国目前的人口及就业形势 114
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第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明显下降。
第二,中国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艰巨。
第三,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劳动力就业模式将由数量型向效率型转变,伴随这种转变,还将出现更多的过剩劳动力。
因此,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我国庞大的人力资源,对于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13、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21
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个人来说,有些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的必须品,有些则是生产活动的对象或必需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明显的。通过出口原材料,可以为本国发展提供资金,而且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可以为本国的工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材料。可以说,自然资源能够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分工和经济发展的特点。但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14、简述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140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经济增长可以由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资本投入的增加而实现,也可以由这些投人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而实现。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按一定比例、以某种具体形式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生产力。而各种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及具体的形式从根本上讲是由技术决定的。
15、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要注意的问题 145
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反而会使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始终处于不利地位。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所转让的技术并不都是本国最先进的技术,例如美国政府就规定对外转让的技术要有一定的时间差,甚至发展中国家引进的一些技术是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技术,这样,发展中国家就必须不断购买更新的技术,在技术上逐渐成为发达国家附庸,无法超越发达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的时候要加强鉴别,引进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引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实现技术上的独立开发和创新。
16、“二元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有什么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