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声乐演唱中的艺术表现——兼谈《黄河怨》的艺术处理与情感分析

来源:星星旅游
第3O卷第2期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月20日 Vo1.30 No.2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Jun.20 2010 doi:lO.3969/j.issn.1008—9640.2010.02.023 浅析声乐演唱中的艺术表现 兼谈《黄河怨》的艺术处理与情感分析 禹魁英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河南郑州450000) 摘 要:声乐演唱中的艺术处理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演唱者对待声乐作品要以忠诚的态度去理 解,领会词曲作家的情感和思维,置身于作家的生活时代及创作意境中,化身为作品人物形象,恰当地运用气 息,以更好地表现声乐作品。 关键词:艺术表现;情感表达;二度创作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0)02—0070—02 歌唱是一门情感艺术,情感是音乐的独特表现,是音乐 期,刻画出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痛诉黄河遭 与主体内心生活的桥梁。歌唱艺术正是通过演唱情感的表 受的屈辱和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品性,深刻地表现 达,来揭示人物形象内心思想境界。 一首好的歌曲的诗词和 了中华民族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自立于世界 音乐终归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东西,必须通过歌唱者把它生动 民族之林的崇高信念。其中《黄河怨》是《黄河大合唱》中第六 而形象地展示出来,才能使听众充分感受,在欣赏声乐艺术 乐章的女高音独唱曲。它描写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 的同时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因此,作为一个演唱 区一位受尽日本鬼子蹂躏、欺辱的妇女,万分悲痛、羞辱难 者应该从各个方面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 耐,下定决心以死抗争的痛苦心情。了解整个作品的时代背 脚踏实地地对作品进行分析再创作。 景,才能更好地去把握作品。 一首歌曲,对于演唱者来说绝不是仅仅把谱子歌词背下 (2)熟读作品曲谱。熟读作品的曲谱,才能准确地掌握作 来就了事的,要进一步通过找资料,请教他人和自己钻研作 品的音准、节奏、节拍、分句等各种标记符号。 品把握它,具体要做到几点: (3)深入研究作品。要深入地分析研究作品的音乐体裁、 一、准确表达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感情 表现方式、音调特点、曲式结构、调性布局等,从而深刻地理 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感情,是歌唱者拿到一首 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黄河怨》这首作品全曲为4个乐段的复 作品对作品最初的理解与领会,作为歌唱者只有通过理解、 二部曲式,歌曲运用大小调式交替的手法形成色彩对比,曲 领会词曲作家的感觉与意象、情感与思维,才能置身于作品 调吸取了陕北民间哭腔的某些特点而十分凄惨悲愤。 所设的情景当中,化身为作品的人物形象,更好地去演唱作 总之,演唱者要把自己对歌曲作品的歌词和音乐的理解, 品。因此要有以下准备: 用优美的歌声将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1)熟悉作品背景。要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感 二、准确塑造歌曲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情,首先要熟悉作品。要对作品的歌词内容与音乐特点有较 一首声乐作品要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首先要求演唱者 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与词曲作者的生 要有驾驭各种声音和音色变化的能力。因为声乐是一门歌唱 平、政治态度、思想感情、生活经历和艺术风格及其表现手法 艺术,通过歌唱最直观地表达人物情感,因此这点尤为重要。 进一步地了解,从而正确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思 不同的歌曲作品需要用不同的歌唱音色,表达不同的感情。 想内涵和情感。 歌唱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音乐,能塑造出千姿百态的音 《黄河怨》这首女高音独唱曲是选自光未然作词、冼星海 乐形象和人物形象,能描绘出故事的情节与意境,从而表现 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六乐章。洗星海(1905—1945)作 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情感。 曲家,广东番禺人,出身于贫苦渔民家庭。1929年冬赴法国巴 《黄河怨》描写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一位受尽日 黎留学,主要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1935年秋回国,积极投身 本鬼子蹂躏、欺辱的妇女,首先这个人物形象就决定歌唱者 于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到达革命根据地延安,创作出大批 所要使用的音色,如在歌曲的开头两句,展现的是这名妇女 优秀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诞生于抗13战争时 受尽凌辱后,站在黄河边,看着奔腾咆哮的黄河,内心的那种 收稿日期:2010—02—26 作者简介:禹魁英(1970一),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 ・70・ 悲愤和绝望。 感实质。 四、准确表达歌曲作品的情感 “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这两句是女主 人公在极度悲伤时内心深处发出的低吟,因此需要一种暗淡 每首歌曲的情绪和情感都是变化和发展着的,是由表及 的音色,这时要求喉位低,用叹息般的气息,唱出女主人公的 内心世界。而接下来的“黄河啊,你不要呜咽。”这句词是女主 人公面对奔腾的黄河,想到自己悲惨的遭遇,忽然内心澎湃 了一下,较前一句低沉暗淡的音色,提高了音量,似乎要吼出 内心里的悲伤,唱到“呜咽”时自身产生了共鸣,因此内心又 平缓下来,音色又回复暗淡。 里、由浅人深,由低潮到高潮的变化发展过程,即使是只表现 一种情绪的歌曲,也有微妙的变化发展。如果在演唱中不能 准确地把握这一点,就会产生从头至尾一样的热情,一样的 悲伤,一样的温柔,这样的演唱必然是单调乏味的,因此在声 乐演唱中要做到: (1)要准确地掌握歌曲情感动态的基调。 可以看出,无论在一首歌曲中,还是在一组歌曲中,运用 (2)要深入细致地体会情感形态的程度、层次、性格特点 各种不同的音色变化对比演唱,充分地发挥歌唱音色的表现 力,能够大大增加演唱的感染力。通过音色体现歌曲的结构、 调式、调性、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及语言的语调、语气等诸 多特点,可以使歌唱音色完美地为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语言 与风格、形象与意境、情绪与情感服务,才能达到歌唱音色对 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是歌唱音色真正成为表达歌曲作品的思 想内容与情感的手段。 三、准确掌握歌曲作品的气息 换气时歌唱的重要方法不仅是为了保持足够的气息进 行歌唱,而且是演唱者表达歌曲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在演 唱中一定要把歌唱的换气与歌曲的内容融合为一体,换气为 艺术表现服务。很多演唱者由于对气息的把握不好,该换气 的时候不换,不该换气时换气,把一句完整的旋律唱得支离 破碎,这样的歌唱音色再好,歌唱也是不完整的。因此就断句 来说一般有以下几个规律: (1)句号。句号表示完整的一句话,一个完整的意思。《黄 河怨》中的开头几句歌词“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 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以上歌词形似六句,实则一句,因 此演唱者在演唱时,从心理上要当成一句话去演唱,在气息 的换气上尽量减少换气的次数,最多换三次且每次换气时要 尽量轻巧,气断声不断的感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2)逗号。逗号句不是结束句,因此语调应该往上送,这 种声音上扬,预示着句子并没有结束,正待继续,它迫使听众 等待下去,这种等待不但不会减弱注意力,反而使情绪会紧 张起来。《黄河怨》中的歌词“狂风啊,你不要叫喊;乌云啊,你 不要躲闪;黄河的水啊,你不要呜咽!”这三句歌词中都分了 两个小乐句,在“狂风啊…‘乌云啊”“黄河的水啊”这三句逗号 前的唱腔都应语调上扬,为最后的乐句“你不要呜咽!”做出 预示 形成一扬一抑的效果。 (3)感叹号。感叹号通常语气加重,在碰到这类语调时,应 该把气息全部吐出,把内心的所有情感都抒发出来。《黄河怨》 中的歌词“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这句词的最后是运用的 感叹号,在演唱时就要求歌唱者气息饱满,一点点地把气息推 进最高潮,最后把气息吐净,强收在“还”这个字上。 因此在歌唱表演中,语调、句法要力求准确,不能凭空捏 造,要根据所唱歌曲的旋律与歌词的句法和感情,合理地安 排好“气口”,并采取不同的换气方法,从而在演唱中充分地 运用和发挥有感情的吸气、吐气,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 以及变化发展的逻辑。 《黄河怨》这首歌曲,在演唱时不能从头至尾哭诉,而是 从心境深入到悲伤的情绪和情感,最后发展到要清算血债的 反抗情感。这首歌曲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对比比较明显,这种 变化和对比生动地呈现出深受敌人欺凌的中国妇女的内心 情感动态。 歌曲开头两句:“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 表达了曲中人物的痛苦心境。 “黄河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愁和 怨”,表现出由痛苦心境产生出哭诉的情绪。 “命啊,这样苦!……宝贝啊,你死的这样惨!”以上几句 的情绪和情感是万分悲伤的,这不仅是一个深受欺凌的妇 女,也是千万个被敌人凌辱的妇女的血泪控诉。因此在感情 的处理上要发自内心地去按照作品情感变化的逻辑去表现。 结尾段是歌曲人物在投河自尽前要丈夫为妻子儿女报 仇雪恨、清算血债的呼声,结尾是全曲的情感最高峰,这既是 一个妇女的情感,又是千千万万个妇女的愤怒。一般来说情 感的变化是随着旋律的起伏或低或高、或浅或深,而变化旋 律高潮也是情感高峰。因此“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是 全曲高潮,而“债”这个字音高为小字三组的C,这是愤怒和 反抗情感的最强音。 由此可以看出,歌曲情感的发展变化是有层次、有步骤 地进行的,是不能脱离情绪和情感产生与发展的逻辑规律, 否则就脱离了情感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最好的歌曲表演总是首先被演唱的歌曲所感动,因而演 唱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并将它贯穿到演唱的始终,甚至忘记 了技术,而陶醉在音乐中。只有这种性质的演唱,才能称得上 是用再创造把歌曲的内容传送给听众的演唱。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2]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责任编辑:朱锋) ・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