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元Ⅱ号胶囊治疗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 更新日期:2009-04-22 点击: 张秀珍 张国瑛 顾庆焕 霍玉芳
提要 用保元Ⅱ号胶囊治疗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100例,并与保肾康治疗50例对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完全缓解23例,基本缓解28例,好转33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4%。对照组治疗后完全缓解6例,基本缓解11例,好转18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关键词 保元Ⅱ号胶囊;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 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15(2000)02-0014-04 慢性肾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尤以青壮年多见。其临床特点为病程长,多为缓慢进行性发展,预后较差。近年来,虽然许多学者对慢性肾炎进行了各种临床及实验研究,且在免疫学、免疫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迄今为止,除对微小病变型肾病的治疗有肯定的有效措施外,对其它类型的肾炎治疗尚欠理想。因此,积极开展中医药对慢性肾炎的研究,探索中医药治疗肾炎的作用机理,提高慢性肾炎的疗效是非常有益的。现已公认,气阴两虚证是慢性肾炎最常见的证型,且有逐年增多趋势。因此,笔者选择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作为研究课题,进行了临床系统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 病例选择
1.1 诊断标准 自1997年1月~1999年6月,在我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中,选择既符合十版《实用内科学》慢性肾炎诊断标准,又符合1986年南京全国中医肾病专题学术讨论会上制定的慢性肾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中气阴两虚证的诊断标准者,共150例。 1.2 一般情况 将上述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共100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29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67岁,平均35.4岁。病程最短15个月,最长22年,平均5.2年。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3岁,平均34.2岁。病程最短12个月,最长24年,平均5.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实验室结果均相似,具可比性。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观察项目
包括主要症状体征、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蛋白、总胆固醇的变化。 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益气滋肾、化瘀利湿中药组成保元Ⅱ号胶囊进行治疗。基本药物为黄芪、生地、山萸肉、冬虫夏草、丹参、益母草、白花蛇舌草、生山楂等。上药加工为胶囊,每粒0.3 g,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
对照组:药用保肾康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 两组均以3个月为1疗程。 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7年制定“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完全缓解、基本缓解、好转、无效4个等级。
完全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阴性,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小于0.2 g,高倍镜下尿红细胞消失,尿沉渣计数正常,肾功能正常;基本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50%以上,高倍镜下尿红细胞不超过3个,尿沉渣计数接近正常,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与正常值相差不超过15%);好转:水肿等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一个+,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减少25%以上,高倍镜下尿红细胞不超过5个,肾功能正常或有改善;无效:临床表现与上述实验室检查均无明
显改善或加重。 5 治疗结果
5.1 疗效分析 治疗组100例患者中,治疗后完全缓解23例,基本缓解28例,好转33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50例患者中,治疗后完全缓解6例,基本缓解11例,好转18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0%。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经x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完全缓解 基本缓解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治疗组 100 23 23 28 28 33 33 16 16 84 对照组 50 6 12 11 22 18 36 15 30 70
5.2 主要症状体征变化 笔者观察了治疗组100例患者治疗后10个主要症状的变化,结果表明:比方法对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症状改善有明显作用,平均有效率为88.6%(见表2)。 5.3 尿蛋白定量变化 两组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下降,但以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见表3。
表2 治疗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变化
症状体征 治疗前 治疗后
消失(正常) 好转 无变化 有效率(%) 腰酸痛 100 36 60 4 96.0 手足心热 94 23 44 7 90.5 少气懒言 97 38 44 15 84.5 倦怠乏力 96 33 56 7 92.7 口干咽燥 79 27 33 14 82.3 咽红咽痛 66 26 29 11 83.3 小便黄赤 93 50 23 20 78.9 浮肿 34 11 17 6 82.3
舌暗红少津 83 26 43 14 83.1 脉沉细数 88 30 41 17 80.7
表3 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分组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
治疗组 100 3.76±3.12 2.42±0.34 <0.01 对照组 50 3.62±2.97 2.86±1.67 <0.05
5.4 血浆白蛋白和总胆固醇变化 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白蛋白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也呈显著性下降(P<0.05),而对照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白蛋白和总胆固醇的变化
分组 血浆白蛋白(g/L) 总胆固醇(g/L) 治疗组 前 34.41±1.58 2.88±1.45 后 42.32±0.97 1.56±1.24
P值 <0.01 <0.05
对照组 前 32.45±1.65 2.67±1.44 后 30.31±1.43 2.25±1.26 P值 >0.05 >0.05 6 体会
慢性肾炎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以正虚为主,在正虚的基础上兼夹各种邪实,邪实为标。其病理发展趋热是先伤气,后伤阴,气阴两虚是慢性肾炎最常见的临床证型。慢性肾炎以病程长为其特征之一。久病不愈,一可直接耗伤气阴,二可损害脏腑功能,如脾虚不得运化水谷以生化气阴,肾虚不得藏精化气以资助气阴,皆可导致或加重气阴两虚证;其次药物的影响也是导致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形式的重要原因。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可涉及五脏之气阴,但以肾阴虚及其他脏器之气虚最多。而五脏之虚又以脾肾气阴两虚最常见。因此,补脾气、滋肾阴则是益气养阴的主要治疗途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