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地》中婚俗描述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123
文懿, 常 洪常曰
(1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2宿州学院中文系,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赛珍珠以一部《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使她享誉海内外,尼克松称其为一座沟通东西文明的人桥。诺贝
尔奖的授奖理由这样称赞她: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使她赢得了该奖。但是,她的文化传统还是西方的,因而在作品中写到东方传统文化礼俗时,东西方文化就在她的作品中产生了碰撞。本文从婚俗描述的角度来揭示这一差异。关键词:《大地》;婚俗;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7)01-0084-03
《大地》这部由美国人写出的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状况的小说对于当时国内文学界的震撼可能不大,然而对于整个世界文学史来说,它的影响不可忽视。当1938年,瑞典皇家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大地》的作者赛珍珠时,它的授奖词开头是这样的:“赛珍珠曾经说过,她如何发现了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本质与存在这一使命,他根本没有把这当作一种文学专业去从事,这使命是自然而然地落到她身上的。”
授奖词一点也不为过。赛珍珠女士在襁褓中就随其传教士父母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她这一呆就是40年。在这40年中,她在几个城市中居住,奔波,与当地的人民生活在一起,她说:“当我生活在中国人
[2]
当中时,是中国人给了我这些。”因此,她一生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也可以说是个处于两种文化交叉和撞击的人物。在她那里既有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对抗,又有两种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她以纯粹的客观性使生活充实了她的知识,给我们提供了使她名扬世界的农民史诗《大地》。
《大地》是以中国皖北地区的一个小城镇为创作背景完成的,作者在自传中已明确指出这个地方就是宿州。该书描绘了王龙从普通农民变成地主、其儿子王虎从绿林枭雄变成草莽司令、孙子王源从留洋学生变成眷恋故土的知识分子的曲折过程,反映了王氏家族三代人的生活浮沉,对待人生、爱情、家庭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悠久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各种
收稿日期:2006208216
基金支持: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宿州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06ysk01)。作者简介:常曰文懿(1984-),女,上海市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
3通讯作者:Email:chh4911@yahoo.com.cn
[1]
人物形形色色的心态历程。随着近年来,世界各地对中国的文化热一浪高过一浪,《大地》在文化学方面的意义更加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了解中国民俗文化,而《大地》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途径之一,因为它里面写了许多包含中国民俗文化的东西。
但在阅读《大地》时这部作品时,仔细一点,就可以发现,在描写民俗时,作品中仍存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碰撞。作者作为一个西方人在对当地的民风民俗进行描写时,可发现很多的疏漏之处,如泡茶叶的方法与实际生活中不符,月饼作为新年的食品等等,这些已有人评述。本文则侧重于考查作者对婚俗的描写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该书中可看出,小说对王龙祖孙三代人婚嫁的场面都有描写。这多次描写就出现了差异、碰撞与融合的过程。
1 王龙的婚事描述,中国礼俗多有疏漏
“这天是王龙结婚的日子。”这是《大地》的开篇首句。按照常规思路,作者一定会在下文中渲染一下婚嫁准备情况,但赛珍珠没有,她只是交代了一下主人公的出场,王龙父子,对王龙作为一个准新郎进行了一些心理和言语上的描写,主人公是有点紧张而又喜悦的,对于这个婚姻,作者甚少交代。在《大地》的背景地宿州,婚姻大事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前后包括说媒、过柬、出嫁、迎娶、拜堂等等。在赛珍珠的笔下,有这些过程吗?她是这样写的:“他和父亲买了两只镀金的银戒指和一副耳环,父亲把这些东西拿给了那个女人的主人,作为订亲的信物。除了这点,对于将要嫁给他的那个女人,他什么也不知道,他只知道这天他可以去把她接来。”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只是两只银戒指和一对耳环作为赎身之物,就把
84
两个未曾谋面的年青人拉到了一起。
“我是来——我是来——”王龙结结巴巴地说。“有个女人”,王龙说,他的声音不由自主地低得像耳语似的。在阳光下,他脸上冒出汗来。“这男人在这儿干什么?”她突然发怒地问道,“我在等那个女人,老夫人。”王龙非常吃惊地说。“女人?什么女人——”“啊,是的,刚才我忘了——一件小事——你是来领一个叫阿兰的丫头的。我记得我们答应把她嫁给某个庄稼人。你就是那个庄稼人吗?”“我就是他。”王龙回答。“快把阿兰叫来。”不一会儿,丫鬟回来了,她领来了一个高大结实的女人,那女人身上穿着干净的蓝布衣服。王龙看了一眼就把眼睛转开,他的心怦怦地跳着。这就是他的女人。“过来,丫头”,老太太不在意地说,“这人是来领你的。”那女人走到老太太面前,低着头,合手站在那里。“你准备好了吗?”老太太问。那女人慢慢地像回声般答道:“准备好
[3]
了。”于是,阿兰跟着王龙徒步在傍晚时分走进王家,进门后,没有拜堂仪式,并立即下厨做菜做饭,作
的婚嫁习俗的。
然而,随着父亲的老死,阿兰的病死,王龙也随着岁月渐渐变老,荷花的好吃懒做,使王龙对其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在王龙的晚年,又收留了一个足可以做他孙女的丫鬟梨花,做了其小妾,王龙对其是集父爱夫爱于一身,疼爱有加。但就是因为这件事情,王龙的小儿子王虎从此离家出走,不再回来。
2 王虎的婚事描述,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杂糅
王虎从小性格内向,在父亲王龙娶梨花的事情上心里留下了阴影,离家出走,在南方当兵并当了连长。后来又回北方做了绿林枭雄,一心只顾打仗,从没考虑过结婚的事情,但随着时间的长久,他想到自己应该有个儿子作为接班人,于是开始寻觅合适的女人。在一次剿匪的过程中,匪首豹子被打死,在他的手下倒戈以后,王虎俘虏了豹子的女人。王虎第一次碰到这个女人,就险些遭到她的袭击。但当把她捉住绑起来时,他发现了她的美丽迷人。当王虎的亲信发觉主人的心思后,曾劝过王虎:“我有话说,一定得说。最好别沾惹这个女人,她的脸和眼睛有一股狐媚气,这种女人是狐狸精,她们有妖术。我还是用刀结果了她吧!”王虎却说:“我谁也不怕,鬼也不怕,何况
[4]
一个女人!”他吩咐吧她关进监狱,给她吃的,不许虐待她。并宣布由自己决定怎么处置她。两个月后,王虎再见到这个女人,她不再憔悴,丰满而不失苗条,大胆而美丽。而且变得安静了。王虎命人给她松绑,然后对她说:“你自由了,爱上哪儿就上哪儿!”但她却大胆爽快,眼睛直视着他:“我选你了,做你的奴仆。”于是王虎便张罗结婚之事,主要是向他的哥哥们要了一千大洋,在军营大办喜宴。这一部分描述非常奇特,虽然王虎用的是欲擒故纵的计策,但对求爱场面的描写与对话却让人感到是西洋式的,甚至有些似曾相识,这几句话几乎是《基督山伯爵》中伯爵与海黛的对话翻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在没有接触过中国婚俗文化的西方人对这样描写不会感到有什么奇怪,反而会觉得很浪漫。但对了解中国的传统观念和婚礼习俗的人看来,这是用西洋的套路巧妙地弥补对中国习俗了解不足的缺失。这还不能称为两种文化的融合,只能算是杂糅。
王虎的第二次婚姻从传统婚姻习俗上说倒是中规中矩,由王虎的哥哥做媒,并写了婚约,并由王虎亲自回家迎娶、拜堂、办喜宴,好像一切如仪。但仍可看出作者对中国传统婚俗模糊的痕迹。如“过柬”一事,作者只说“由王虎的哥哥做媒,并写了婚约”,一笔带过。其实这一环节却是婚俗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写婚约”又称“过柬”,应分两步:(1)过小柬:男
85
为喜宴招待客人。但了解中国婚俗的人都知道,新娘
是三日以内不下厨房的,有王建的《新嫁娘》诗为证:“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味,先遣小姑尝。”而且当来客要求看新娘子时,王龙也不同意,并坚定地答道:“我们还没有成婚,在完婚之前别的男人看她是不合适的。”他们的终身大事似乎操办得过于简单了,这种不合当地民俗的迎娶方式,似乎可以用王龙家穷,诸事从简来解释,但无论怎么从简,新娘子进门拜堂还是必须的,北方农村包括宿州农村都是极其重视这一仪式的,因为只有举行拜堂仪式,父母才能给新媳妇名份,村里、族里才承认她是“明媒正娶”,拜堂之后,人们即可以看新娘子和闹房,农村还喜欢闹房,因为大家都以为不闹不发。如果说王龙家没有人手,新娘子进门就做饭还可以勉强说得过去的话,那么不让看新娘子就绝对不符合皖北宿州这一带的婚俗,让人感到有点荒谬了。
阿兰作为王龙的糟糠之妻在王龙是一个穷光蛋时走进了王家。随着王龙的经营有方,手里的土地开始一天天增多,在手头宽裕有了点钱后,在去城里的一个茶馆喝茶时,“邂逅”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荷花,其实只是她的画像而已。王龙在认识荷花后,回到家坐立不安,心思被他的婶子猜透,于是这一次在他婶子的主动要求下,终于有了说媒这一道程序。在杜鹃和其婶子的撮合下,在满足“玉坠、玉戒指、金戒指、两身缎子衣服、两身绸子衣服和四双鞋子及床上的两条被子”的女方要求后,事情终于办妥了。从荷花的迎娶过程来看,应该说是符合中国纳妾
女两家同意联姻以后,男方家长将用红纸写有“不惴固陋,妄为执柯,六礼未备,寸红先过,××两家,愿结丝罗。冰人×××。×年×月×日”的书柬,交媒婆转呈女方家长,若女方没有异议,便复与上述同意书,即为两家确定联姻。(2)过大柬:小柬过后,男方备办首饰、衣料、红枣、栗子等,择吉日由媒婆送至女方,女家受聘后,将由红纸书写嫁女的生辰的柬贴(俗称年命贴)交媒婆送至男家。男方请算命先生合
[5]
年命,若男女生辰八字不相克,即行定婚。从“过柬”程序可以看出,王虎的哥哥是不能亲自做媒人的,必须请冰人。而写婚约是男女两家双方的事,而“合年命”更是婚姻成败的关键。这个细节被作者忽略,当然可以看作与作者对材料取舍有关。但作者唯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赛珍珠这样一个黄发碧眼的外国人来说,她终究是受西方文化影响
大于东方,这种文化的差异也可能会使得一些无形的意识体现在她的写作中。而她本人,也很坦然地承认,如她在自传中提到:“我在写作的时候,我是尽力使我自己的头脑变为一个中国人的头脑。不过我实际上并未怎样亲历其境地体验过中国人的生活,但
[8]
我总是尽力地这样做的。”从这段她的写作态度的自白上,我们可以看出,赛珍珠的特殊经历和文化素养具有东西方两重性,她作品中描述的中国世界是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来审视的一种“墙”那边的世界
[9]和人生,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这一点从她对婚俗的描写上也很明显的反映出来。
但是,不管是西方的烙印,还是东方的接触,赛珍珠作为一个双重文化、双重经历的敏感作家,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让人们了解其中的差异和共通
独对喜宴的描写却不吝笔墨,包括其他几次婚礼描写也都是在婚宴上大做文章,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在宿州期间,可能参加过喜宴,或见过办喜宴的情况,但对说媒、过柬、出嫁、迎娶这一系列过程,作为一个外国人是无法参与的,所以不甚了了。故每行笔至此,或省略,或用某些西洋形式补足。
性的贡献,还是应该肯定的。
参考文献:
[1][2]〔美〕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大地[M].广西:漓江出
3 爱兰文明结婚,中西文化的渗透和融合
但对于王虎的女儿的爱兰的婚事,作者写起来
就十分得心应手了。“爱兰的婚期很快临近了。这是个非常盛大的婚礼。中午十一点时,许多客人被请到城里最大最时髦的饭店去。”“婚礼依法举行,这与爱兰爷爷王龙结婚时的简单仪式截然不同,与王虎那
[6]
一代由长辈规定的古老而正规的婚礼也不一样。”“她进了大厅,音乐也奏起来,……两个穿白衣的孩子在她前面走着,为她撒下了玫瑰花瓣。”无疑这种文明新式婚礼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所以作者描写的不仅自如,而且盛大的场面,热烈的气氛,都被渲染的淋漓尽致,美不胜收。至此,两种婚礼文化已完成了渗透和融合。
[7]
版社,1997:947
[3]〔美〕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大地[M].广西:漓江出版
社,1997:12~15
[4]〔美〕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大地[M].广西:漓江出版
社,1997:438
[5]周道斌.宿县地区志[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6][7]〔美〕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大地[M].广西:漓江出
版社,1997:847,648
[8]伯宇・勃克夫人.读书顾问季刊[J].1934,1(2)
[9]〔美〕赛珍珠,尚营林等译.我的中国世界[M].湖南:湖南
文艺出版社,1991
Viewingthedifferencesbetweenthewesternandeastern
inGoodEarthfrommarriageculturedescription
CHANGMinyi CHANGHong
(1HuazhongNormal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2SuzhouCollege,SuzhouAnhui 234000,China)Abstract:ByGoodEarth,PearlS.BuckwontheNobelLiteraturePrize,whichmadehergainagoodreputationovertheworld.Also,Nixonpraisedherasamanbridgeconnectedtheeasternandwesternculture.TheNobelPrizesayswordslikethis:“It’sherdescriptiontowardsChinesepeasants’lives,abundant,andepichoodlikethatmadeherwonthisprize.”However,hertraditionalculturestillbelongedtothewestern,fortheretwodifferentculturemadeacrashinherworkswhenshereferredtotheeasternculturecustom.Thisarticledealswithdifferencesfromthemarriagecustomdescription.Keywords:Goodearth,marriagecustum,culture,difference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