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述评

来源:星星旅游
 2009年第6期 现代大学教育

87

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述评

梅 萍 林 晓

摘 要:大学生信仰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影响因素、途径与对策。他们对当前大学生有无明确信仰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形成了/迷失派0和/危机派0两种观点,并且从社会转型引发多重矛盾、教育缺乏终极关怀、当代中国信仰本体建构、家庭或家族影响、个体的精神状态等多重视角进行了原因探析,最后提出了/重建派0和/复兴派0克服信仰危机的两大范式。总体来说,这些研究基本准确,但研究内容有待拓宽,研究领域有待深化,今后的研究将从理论维度与现实维度,人类学视角、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路径等方面向纵深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研究现状;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9)06-0087-06 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对象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作为一种终极价值目标,信仰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最终依托,是时代发展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处于时代当中最有发展潜力,负载着时代发展希望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群体有没有信仰、他们的信仰是否正确,都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较多,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我们通过分析整理这些研究成果,吸收可借鉴之处,找其不足,以推动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向深层次发展,为我国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一些帮助。

论文总数为277篇,占了全部论文总数的8714%左右。根据中国期刊网博士、优秀硕士论文库检索发现,涉及到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博士论文有两篇,以大学生信仰为篇名的优秀硕士论文有24篇。在专著方面,涉及到信仰和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公开出版专著从建国后至2000年以前仅有5本,2000年以后激增到20余本。

(二)研究主题相对广泛

根据研究主题,研究论文主要分布在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三个方面。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信仰的内涵、本质、结构、作用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方法、机制这两个方面。文献综述偏重于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的研究综述。在实证研究方面,论文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主要考察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分析原因和提出对策;一类是单纯研究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和法律信仰中某

(一)研究成果逐年增加

特别是2003年以后相关研究成果出现激增。在论文方面,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发现,从1986年到2009年10月8日,以大学生信仰为篇名的论文共有317篇,其中2003年以后发表的

一信仰类型的现状、原因和对策。

(三)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直接观察法两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尚未有作者对全国范围的大学生信仰状况做定量分析。大部分作者一

一、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的基本

状况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0,项目编号:05JC710020;武汉市

2008年度社科基金/社会转型期武汉市青年的生存压力与生命信仰变迁研究0,项目编号:

收稿日期:2009-06-15

作者简介:梅萍(1969-),女,湖南常德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林晓(1985-),女,广

西玉林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武汉,430079。08068。

88

梅萍 林晓: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述评

就是说,从主流上看,大学生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崇高性。但是,学者们通过深入观察和调研,发现宗教信仰和世俗信仰在大学生中有所抬头和蔓延。有学者指出:

/从信仰人数看,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不高,但绝对数不少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从信仰选择上看,佛教、基督教在大学生中影响较大;部分大学生较认同宗教的社会作用,对宗教持宽容态度。0

[14]

般是针对某个地区的某一类大学生或某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并以所得数据来说明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如5兰州市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研究6、5江苏大学生政治信仰调查报告6

[2]

[1]

和5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以华中

[3]

农业大学为例6等等。其中调查范围较大,调查

[4]

结果具有相对参考价值的有董艾辉的针对湖南六所高校进行的1000份问卷调查大学生进行的776份问卷调查高校进行的1500份问卷调查大学生基督信仰状况的调查份问卷调查查

[9][10][11]

[8]

、王康的针对在杭、李正军针对湖南、左鹏针对北京市

[5][6]

同时/实用功利的信仰使部分大学生的活

动与社会的整体发展逐渐脱节,笃信现代科技的信仰使部分大学生忽视信仰并无意追求信仰,虚幻迷信的信仰使部分大学生与科学和理性之间形成了鸿沟。0

[15]

[7]

、汪士华对浙江大

学、浙江林学院和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的510

和宋兴川针对北京6所高校的1100

名学生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关精神信仰调

/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人缺乏远大的

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0

[16]

二、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的主要

内容

(一)大学生信仰状况研究

当前学术界关于大学生信仰状况的研究较多,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与直接观察法这两种方法进行研究。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当代大学生有无明确的信仰?第二,当代大学生信仰什么?第三,当代大学生中是否已经出现了信仰危机?

第一,大学生是否形成了明确的信仰?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生是/从形成看,处于信仰的选择之中;从历程看,还没有形成信仰,只是拥有了一般性的信念;从类型看,主流性与多样性并存。0

[12]

与之相反,大学生

的政治信仰与道德信仰有所淡化。中国社科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0课题组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信仰多元化的发展倾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知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持怀疑态度。在道德信仰方面,有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主要表现在对道德认同感降低、缺乏对道德的敬畏和对道德的贬低。有的学者则提出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出现偏差、对道德理想目标及其存在依据的怀疑、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弱化和道德人格分裂是当前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集中反映。

[19]

[18]

[17]

所以,当代大学

第三,大学生中是否存在信仰危机?可以分为/迷失派0和/危机派0。/迷失派0认为当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面对纷繁复杂多变的社会景象,他们常常感到迷茫和彷徨,不知如何选择,从而出现了信仰迷失。有学者指出,/部分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政治信念,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事实判断,国家经济形势好就认同,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发生动摇。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观表现出模糊性、趋利性、世俗化。0

[20]

生还没有坚定和明确的高层次的理想追求即信仰。而大部分学者则认为大学生有着明确的信仰,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呈现出了理性化与非理性化并存、主流性与多样性并存、崇高性与世俗性并存的特点。

第二,当代大学生主要信仰什么?学者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引用教育部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提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从总体上看,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大学生具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信心。0[13]

/危机

派0则认为当代大学生群体已经出现了信仰危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信仰,二是对既有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抛弃,转而走向了信仰误也梅萍 林晓: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述评

区。如道德信仰危机表现在对社会整体道德现状评价存在危机和人际交往危机这两个方面

[21]

89

书中指出,70年代末至今,中国德育的一个重大进步是所谓从/天国0

(极左状态)到/人间0

(强调现实性)的转变,信仰在现代德育系统中地位日益弱化甚至缺位。然而没有/天国0的/人间德育0由于向学生所灌输的道德规范、概念被抽去了它的人性的本质内涵,成为一种空洞、抽象的行为规定,

/无法穿透人的心灵0。所以这种

/低位徘徊0的德育非但没有取得许多人原先预想的/实效0,而恰恰令人焦虑的是:失去方向感的德育或价值上无根的德育危机四伏。

[24]

;人生

信仰危机体现在崇拜权利、金钱,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政治信仰危机体现在政治信仰不坚定,政治意识淡薄或投机等方面。可见,/迷失派0强调的是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困惑,这种困惑更多地受制于环境的变迁;而/危机派0强调的是大学生对原有的良好而固定的信仰的怀疑、动摇乃至全面的抛弃,转而走向了与国家主导信仰的背离,这种背离既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变迁,更受制于个人价值取向的偏离。

(二)大学生出现信仰迷失或信仰危机的成因研究

关于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信仰,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迷失或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不过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着重从某一层面对制约信仰形成的主导因素进行了独特性的分析:

第一,从社会转型引发多重矛盾的视角进行分析。黄明理博士在其专著5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6中从传统向现代转换、利益多元性、由乡村社会向都市社会转型等视角分析了中国发展性道德信仰危机的缘起

[22]

第三,从当代中国信仰本体建构的视角进行分析。有的学者认为当前之所以普遍存在信仰危机,与中国社会正在建构的信仰本身吸引力的缺失有关。梅萍教授在5论生命的信仰与德育的使命6一文中分别从信仰主体地位的缺失与信仰的非理性化,信仰和现实关系的割裂与信仰的功利化、世俗化,信仰的失真和贬值与信仰驱动力的弱化,国家主导信仰的缺失与个体信仰的多元化、自我化四个维度探讨了信仰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

[25]7-8

黄慧珍

博士后则认为,西方的信仰危机是基于对已有的文化进行自觉反思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对人的存在的完整性的自觉追求的一元价值尺度基础上的,多发生在选择之前;而中国的信仰危机是主体在尚未形成清醒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意识之前,就面对选择的多元困境,在盲目的非理性选择后的价值失落和迷茫。因而主体理性意识的缺失是产生信仰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

第四,从家庭或家族影响的视角进行分析。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的潜移默化。陈安金指出/有些大学生本生就是少数民族,整个民族都信教,他也就信了;有些家庭祖辈或父母都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从小受其熏陶、感染,自然而然地信了教。0

[27]

[26]

;李庆真也从社会转型的角度

出发,认为现代社会大学生信仰危机主要源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现代科学知识理性与传统权威性价值信仰的内在冲突、物质性价值与精神性价值之间的内在冲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矛盾这三个冲突所造成的

[23]

。即大学生信仰问题是由于文化跟不

上变革的速度而造成的。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彻底改变了人自身存在的根本方式,一方面市场经济把人塑造成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个体,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日益复杂;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第一次获得了关于自身存在的丰富性、完整性的自我意识,从而使不同信仰内容、不同信仰形式得以在同一时空并存,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错综复杂、多元交织的状态。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情况造成了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困惑。

第二,从教育缺乏终极关怀的视角进行分析。檀传宝教授在其著作5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6一宋海燕

在考察了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相关研究后,指出/大量研究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信教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其中有一部分同学从小就开始信教。有些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因此从小就受其熏陶、感染,自然而然地信了教。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更多的是因为其家庭背景有关。在调查中发现,父母亲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其信仰该宗教的可能性更大。0

[28]

第五,从个体的精神状态的视角进行分析。除了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客观原因外,学者们也90

梅萍 林晓: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述评

展要求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取向。然后,在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经过比较、取舍和筛选,逐步形成与现代社会特质相适应的价值体系。

[32]

看到了个体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是造成大学生产生信仰问题的主观原因。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其著作5寻求灵魂的现代人6一书中,曾对个人信仰危机的发生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他治疗过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患精神病的教徒,认为这些病人的根本问题都是想寻求一种宗教的即有信仰的人生观。也就是说,病根是他们丧失了以往使他们成为教徒的东西。他们不知道如何建立自己的信仰。心理医生若不能在这方面帮助他们,病人是不能真正得到治愈的。荣格据此认为,这样一类病人的痛苦是他们还没有发现生命对自己的意义何在。这是产生信仰危机的最典型的个体原因。

[29]5

/复兴派0则认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确立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今天仍具有其先进性、导向性和存在的价值,只是由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多重影响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失误才导致了它的魅力和影响力下降,所以今天要采取各种措施,优化社会环境来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国家主导信仰。

第一,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檀传宝教授认为加强信仰教育,首先必须确认信仰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独立地位,使之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或/灵魂0,用信仰教育统整过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概念,研究信仰教育高于上述范畴的价值内容和心理特质,从而努力完成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应有的终极价值关怀。而大多数学者认为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从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丰富信仰教育的内容和创新信仰教育的途径方法这三个方面着手。在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观念方面,学者提出主要是提高他们对于大学生信仰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0和/重易轻难0的状况,明确信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根本。

[30]20-22

[33]

我国学者张虹也指出

大学生对价值目标追求上更加世俗化、功利化;思维发展不成熟,看问题片面、绝对化、静态化、微观化、表面化的不足;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心理状态不佳;对信仰教育需求不迫切这四个原因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主要自身原因。的研究

如何解决大学生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机问题,这是国家政府和学术界都极为关注的问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归纳起来,主要分为/重建派0和/复兴派0两大范式。

[29]5

[30]14-15

(三)克服大学生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机的路径

/重建派0认为由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的社会环境、新的社会面貌,需要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一个全新的价值体系和理论思维方式。荆学民教授在其新著5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6中分析了信仰重建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提出了信仰重建的三个维度,即社会发展维度、文化发展维度和人的全面发展维度;和信仰重建的适度张力三原则,即确立文化与经济间的张力关系、文化本身的一元与多元的张力关系、信仰本身之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张力关系的原则。

[31]

在丰富信仰教育内容的方面,

主要是增加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学生最关注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问题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将有关信仰的基本常识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中国历史国情形势政策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宗教常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这些内容纳入到信仰教育的范围当中去。在创新信仰教育的路径上,梅萍教授提出了倡导国家主导信仰、生成主体的理性思维,涵化个体的生命情感、确立科学的幸福观等路径

[25]9-10

[35]

[34]

李庆真也认为解决信仰危机的真正的出路在于现代化的进程中进一步推进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使上述诸现代性的社会特质成为整个社会运作的基本机制,从而催发一种与之相关联的与现代社会特质相适应的、能够得到所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并具有整合力的现代价值信仰主体。对于青少年这个特定的群体来说,应该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矫正其由于社会转型和主流价值而带来的认识上的和生活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帮助其树立一种符合现代社会发;在创新信仰教育

方法方面,颜吾佴和荆学民提出了/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结合、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信仰教育的政治性与公共性相结合0的方法[36]

;还有学梅萍 林晓: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述评

者提出在青少年信仰教育中要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信仰教育寓于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使信仰教育生活化、实践化,真正使每个青少年树立起明确而坚定的信仰。

[37]

91

要包含两个因素:一是社会发展的维度,一是个体人生的维度。前者在于社会发展的有序性和主导信仰的确立,后者在于个体生活的满意度和个人信仰的自由选择度。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确立大学生科学而坚定的信仰;影响大学生信仰确立的理论维度也主要包含两个因素:一是信仰本身的理论魅力,二是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只有二者很好地吻合,这种理论才能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信仰,其中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又常常占主导地位。这样,我们今后在建构理论模型时,就可以从这两对矛盾关系入手,在寻求社会发展、生活满意度与大学生信仰相关性的基础上,重点从理论维度上分析影响大学生信仰确立的深层次因素,把握青年大学生信仰的根本特点和发展走向。

第四,从研究趋势看,由于信仰是人类生存的本体性存在,与人类生命休戚相关,今后的研究更应把其置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广阔背景下,深层次地揭示信仰与人类完整生命状态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论证不同信仰形式存在的合理性和片面性,挖掘国家主导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社会土壤和科学路径。荆学民教授在比较信仰的宗教学、心理学和哲学研究的基础上,率先从人类学的学科视野上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的理论建构。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我们今后要做的工作是把学科建构转化为现实中的人们的信仰生成,寻找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科学路径,这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t

参考文献

[1]杨萍.兰州市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J].教育评论,2007(4):101-104.

[2]曹向阳.江苏大学生政治信仰调查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4):44-46.

[3]肖欢.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探索,2008(1):115-116.

[4]董艾辉.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状及障碍分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1):52-55.

[5]王康.在杭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7):50-52.

[6]李正军.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1):36-38.

[7]左鹏.象牙塔中的基督徒)))北京市大学生基督信仰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4(5):11-18.

[8]汪士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基于浙第二,营造一个有利于科学信仰生成与传播的优良环境。在社会方面,有的学者认为环境对大学生信仰生成非常重要,现今信仰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广大人民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信仰。还有学者提出,要想解决好大学生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机,不是单靠学校或家庭单一的力量,而应该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形成合力,三者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

[39]

[38]

三、研究评析与研究前景

总体来说,笔者认为学者们对当前大学生信仰状况的把握,成因的分析、路径的选择是基本准确的,看到了大学生信仰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也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在具体信仰上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从研究趋势和研究前景看,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还有深度研究的空间:

第一,从研究内容看,我国学者对宗教信仰作为信仰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存在的必然性、不合理性以及可资借鉴性还远远研究不够,对国家主导信仰的生成环境和影响路径远远研究不够,导致了人们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陷入信仰选择的迷茫与困惑。

第二,从研究领域看,我国学者大多关注到了当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道德信仰状况,忽略了对大学生的人生信仰状况的研究与把握。/一个人可能没有宗教信仰,甚至也可能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但绝对需要也肯定存在一定的人生信仰。0

[40]

人生信仰关系着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关系着他的存在。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漠视生命的现象就与他们缺失崇高的人生信仰有很大关系。

第三,从研究维度看,我国学者虽然从现实层面翔实地分析了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但研究并没有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中深入挖掘影响大学生信仰确立的基本因素,从而建立完整的理论模型。我们认为,影响大学生信仰确立的现实维度主92

梅萍 林晓: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述评

[25]梅萍.论生命的信仰与德育的使命[J].教育评论,2006

(2).

[26]黄慧珍.信仰与觉醒)))生存论视域下的信仰学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99-200.

[27]陈安金: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9):72-74.

[28]宋海燕.我国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论述[J].社会心理科学,第22卷,2007(Z1):172.

[29]马晓燕.当代中国人信仰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5):5.

[30]张虹.大学生信仰问题初探[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7(4).

[31]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297-355.

[32]李庆真.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解析当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信仰危机[J].青年研究,2005(6):6.

[33]檀传宝.信仰与人格)))信仰教育的道德教育意义及其确认[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1):27.

[34]傅开梅,路来庆.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J].滨州师专学报,2004(3):82.

[35]毛阳芳.新时期师范生信仰教育问题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5):30.

[36]颜吾佴,荆学民.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7):59-60.

[37]李晓荣.信仰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J].教学管理,

2008(1):25.

[38]周宏,侯惠勤.当代信仰为题的哲学思索[J].高校理论战线,2002(11):50.

[39]胡钦太.加强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坚定性的对策思考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1):61.

[40]高良,孔祥悦.功利主义: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归因诊治

[J].教育科学研究,2003(9):57.

江省几所在杭高校的调查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9(8):112-116.

[9]宋兴川.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精神信仰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4(4):39-43.

[10]宋兴川.861名大学生精神信仰与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104-106.

[11]宋兴川.不同年级和专业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比较研究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92-96.

[12]刘树宏,黄建军.试析目前大学生的信仰特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69-70.

[13]史海生.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7(4):2.

[14]孙琼如.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63-64.

[15]马光焱.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5):9.

[16]孔维萍.论信仰问题与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危机

[J].吉昌学院学报,2005(4):37.

[17]中国社科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0课题组.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25-26.

[18]王进鑫.培养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9):30.

[19]张希梅.大学生道德信仰状况调查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板),2009(1):91-92.

[20]陈文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思考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1.

[21]吴云,王强.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困境及其超越[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71.

[22]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2-269.

[23]李庆真.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解析当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信仰危机[J].青年研究,2005(6):6.

[24]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

(责任编辑 张 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