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N0NGCUN 201 1年第7期 瓯江下游西溪感潮型河段边坡坍塌成因分析及加固设计 直一[—h , (温州寸『:搽利电力勘测设计院,浙江瀑州 2 n㈨1 %摘要:根据工程实例从地质、地貌、地下水、荷载及桩基处理效果等多角度出发分析瓯江下 惑潮 穰 冀乒置妨 ’ 坍塌成因,并结合每次坍塌后进行的临时简易加固处理方案足该范围内水泥搅拌桩在超7f)%高分水牟软上中处 后 边坡稳定 霉 嚣.. 的改善效果,确定坍塌段堤防采用?800 1T ̄In混凝土灌注桩基础加固设计方案 经加固后运行多年且经历多;炙强降雨及高潮位 响,堤防运行安全,说明加固方案是成功的。 关键词:感潮型坍塌堤防加固 一。lI 、基本情况 经初步卸荷后开挖面相对稳定,但8月29日上午原裂缝后 1.工程概}兄 西溪发源于永嘉县和青 县交界的正益尖至峰,集雨 面积l66.05 km ,河长32.5 km,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一瓯 江的下游4大支流之 。西溪在桥下镇两溪大桥以上为jlJ 溪性河流,坡陡流急,洪水陡涨陡落,河道槽蓄能力弱, 西溪大桥至瓯江口段河流为感潮型河道,受下游瓯江洪潮 顶托倒灌影响,潮水自河U经山脚上溯至西溪大桥附近。 坍塌段位于感潮型河段,位属软土区,淤泥层厚。 原设汁该段西溪河道底高程约为一2.0 m,堤防顶高程 为6.2()~6.30 m;基础按地质勘察成果推荐采用水泥搅拌桩 处 2009年3~5月完成两岸堤防搅拌桩基础施工;2009 年8月底,在某河段约30 m范围堤防基坑开挖施工时产生 边坡坍塌,经多次现场勘察及地质补勘,发现该段地质极 差,需要对堤防基础进行加l刮处理。 2.原堤防没汁方案 原堤防设计标准断面见图l。基础采用?600 111113水泥 搅拌桩基础处理,湿法施工,水泥掺量为加 湿土质量的 15%;处理宽度为9.6~1 2.0 m,桩基处理桩底高程一12.0 m,桩径为().6 m,桩 距为1.5 m,梅花型布置。 J 。 — , 图1原堤防标准断面图 二、边坡坍塌及临时简易处理情况 工程段于2()09年3月开始水泥搅拌桩施工,2009年5 月底结束。 1.第一次坍塌过程及简易处理情况 2009年8月21日进行挡墙底板的土方开挖,于8月 22 上午6时左右,在基坑后侧现状地面发 明显坍塌现 象,距基坑5-9 m外产生裂缝,其裂缝顺堤线向长度约 m,最大处缝宽1.Om左右 经现场踏勘,此次坍塌发生在 高程().85m以上部分( 挡墙底板设汁开挖高程以上),高 程0.85 m的挡墙底板基础开挖面有轻微的隆起现象。 8月28日,对坍塌外 进行卸荷,即对基坑后侧高程 6.0~7.0 m左右的的土体进行开挖至4.Om。 2.第二次坍塌过程及简易处理情况 l 侧约2m外再次出现坍塌,且坍塌范围加大,并造成挡墙 誊 。0 底板开挖基而降起0.7m左右,上游相连已建挡墙底板出现 向外江侧位移约0.3m、抬高0.o1Ill,但挡墙外侧镇 平台 - 一 0 连梁底部的松木桩经观测无沉降、位移 象(底板隆起部 位距离松木桩约3.Om左右)。 9月2日,经观测稳定后对基坑后侧滑动土体进行开 溪 挖,同时对滑动体下较差的_t体进行抛石置换,暨截断滑 弧通道又对后侧边坡起镇压作用。抛石范尉距底板内边约 1.5m,抛石宽2.5m,置换厚度约2.Om.采川边开挖、边 抛百置换工艺,施工过程中出 抛石体下沉并略 外移, 开挖面局部出现淤泥上涌现象。经观测抛石体外移0.4m芹 右,抛石面F沉1.Om左右,底板隆起向镇压平台粱接近, 底板隆起部位距离松木桩3.fJm左右。为保障基坑及后期永 久性边坡稳定, F 9月14日上午完成抛石体内{lJ!lj增设一密 排混凝士板桩(桩长5.5m)施工防护。 3.第三次坍.=I5j过程及简易处理情况 9月14日l1点在挡墙底板范 进行滑动淤泥开挖(局 部试挖),中午发生板桩轴线产生水平位移(约0.5 iTI),抛 石体ruJ外侧移动,且再次出现塌陷,最大塌陷约1.0 1TI,并 在原塌方外嘲4 Ill出现l条新的纵I口,J裂缝,坍塌范 再次 加大,故停止施工。 4.初步处理结论 事实表明,上述施工期 临时的卸荷、抛石镇压及板 桩防护等加崮及控制方法均不可行,经讨论建议在坍塌段 地质补勘的基础上进行坍塌成 分析并提出』J【l同设计方案。 三、塌方成因分析 1.补勘地质分析 ll1地下水条件 区域内地下水丰富,以孔隙潜水为主,地下水位埋深 小于高程2.0m,局部存在微承压水,但分布范倒不大。丘 陵及山地为火成?岩碎屑岩类及岩浆岩类,较致密,透水 性差,多 极弱透水岩层,E要为裂隙水及 些破 带t} {J内泉水, 大气降水补给,}r】】J低处河道擗泄 i.2地层 本次勘察将地层划分为5个工程地质层和1个夹层, 自上而下为:杂填士、粉质黏士、淤泥、黏土、黏土及黏 土混碎石。 主要边坡稳定控制层为第2~1层,该 具体描述乃: 淤泥,深灰色,饱和,流塑状,絮状结构,高压缩性,该 层厚度变化大,土质均匀,场地内均有分布,为静水或缓 慢水流环境生态化学作_}}j而成,具有高含水率、高孑L隙比、 高灵敏度、高压缩性、低抗剪强度等特性,土工程性质极 差,是受荷后的主要压缩层,为河道边坡主要稳定验算 201 1年第7期 层 , 该层在钻探过程中发现,Z5(为第5号勘探孔, 下同)中3.50~6.10 m段(高程一2.2~0.4 m),无法取样, 土样呈稀泥,淤泥含量高,z5—01土样含水率为87.0%, z5—02土样含水率为86.9%,Z5—03土样含水率为70.9%。 XINN0NGCUN 体有一定程度的振动,筹鬈霪 4对稳定不利。・。m.车辆过往对土 貔 5 2.理论分析结果雅 。 经瑞典圆弧法计算分析,此段坍塌为软弱夹层浅层滑 1.3本次地质补勘与前期地质成果比较 木次勘察与前期勘察各土层的参数比较,具体女【J卜 土名 含水率/% R B 直剪固快 直剪快剪 /l a /MPa C/(kPa1 4}/。G(kPa) 。 四、加固设计方案 1.设计标准 根据GB50286—98《堤防工程设汁规范》,并参照cJ 1粉质黏土 2—1淤泥质粉质黏土2—2淤泥 3—1黏土 30 5 41.1 56 8 35 6 170 5.3 】5 25 24 16 8() 3 2 9 8 2() 9 5 l(】.5 60 1.8 10 0 l4.4 1() 3 110 4.2 25 l5【1 ll 】4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本工程段堤防为4级,稳 3-2砂质粉土 4黏性土混碎石 27.7 l3() 7.1 21 5 26.5 l0 14() 20{) 表2补勘基础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 土名 含水率/% 直剪固怏 直剪快剪 O(kea) 。 ,kPa /MPa 0tkP舒 2.加固方案设计 根据现状地质实际情况、施工现场情况和控制投资要 求,采用灌注桩加固设计方案。 2.1加固方案措施 2.1.1塌方内侧布置西800 mm钻孔灌注桩,连续{{f柑 布置,桩长15 m,问距1.0 iTi,顶没连梁,作密排抗滑桩 处理; 1-1杂填土 l一2粉质黏土 2一l淤泥 J淤泥夹细砂 3-1黏土 4—1黏土 5黏性土混碎石 31.2 注1 45.1 36.3 33.5 l50 4.()() 19.6】7.2 22.4 7.8 50 1.96 4.0 15.()4.】 2.5 】20 5.46 15.0 23.7 14.1 18.3 ll() 4.80 7.7 19.2 l2.() 7.2 180 5.87 19.2 21.2 19.6 20.6 2.1.2塌方外侧挡墙基础加强,桩径西800 ml1],设2 注:①除发现含水率超70%的夹层外,其它淤泥层含 排,间距2.4 m,桩长l5.0 m; 水率为56.3%;②表中的设计参数为整个区域的建议值。 2.1.3在抗滑桩与挡墙l5~20 m范围内布置2道 比较分析结果:前期勘察方法以静力探触为主,钻孔取样 TGDG110土工格栅,增加局部整体性与抗滑、承载力; 少且孑L距大,未发现含水率过大的软弱夹层;而补勘方法 2.1.4现状边坡范围内全部回填矿渣,先回填墙后范 为钻探,地质代表点针对性强且土样数量较多,能充分反 围,起挡土棱体效果。加固后堤防标准断面见图2。 映边坡坍塌段实际地质参数。从表I~2中可知,其边坡稳 图2加固后防洪堤标准断面图 定取决于淤泥层,补勘土层指标要差。 2.以施工期堤防塌方成因分析 结合地质补勘资料分析,该段边坡坍塌主要由地质原 L大]引发,主要存在含水率为7O%~87%的软弱夹层,若坍塌 段不科学加固可能对后侧县级交通要道和前侧堤防的运行 安全造成隐患。 2.1水的作用影响 此段地处山前,地下水位抬高,且山体的覆盖层厚度 大,渗水性强,地下水位向河道侧排泄时,流经淤泥层, 致使该层长期受水浸泡,固结度低。在塌方段后侧约5 m 处有一处泉水,水流量较大,水位较深。且施工开挖后, 在挡墙边坡槽处发现多处有冒水现象。 2.2搅拌桩处理效果影响 钻探过程中发现,Z5中高程一2.2~0.40 m段,无法取样, 2.2加固方案相关计算成果 土样呈稀泥,淤泥含量高,Z5—01土样含水率为87.0%, Z5—02土样含水率为86.9%,Z5—03土样含水率为70.9%。 体稳定满足规范要求…(见表4)。 经搅拌桩桩身取样分析结果,含水率较大段桩基指标 按相关补勘孔Z5资料可知:按JGJ 94—2008《建筑垃 差,无法达到原设汁28 d取芯强度≥0.8 MPa的指标,故 基技术规 [21汁算可得 800C20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小 水泥搅拌桩加固对于该段高边坡稳定的软基处理效果不佳。 设计承载力为59 kN;竖向设计承载力为500 kN;均能满 2.3地质地貌影响 足堤防抗滑、抗倾覆及承载力要求。 此段地处河道转弯处左岸(凹岸),河水对河道凹岸以 表4加固前后整体稳定计算成果表 结合现状 选用地质断面 正常运片{条件 冲刷作用为主。该处地层由潮水淤积与河道冲积、冲刷作 用综合而成,淤泥具含水率高、固结时问短等特点。 工程施工期有大潮水渗入土体使其含水率增大,退潮 时产生动水压力,对土体稳定不利。且施工中后侧约3.0 m 测量断面 边坡内侧(未加固) 边坡内侧(加崮后) 经边坡内侧第1道密排灌注抗滑桩加固防护后,减少 了堤防后侧荷载压力和滑动力,控制了滑弧深度,有利于 防洪堤整体稳定。加固后边坡经瑞典圆弧法计算,堤防整 非常运J}]条件 z5 ZS 汁算值 规范允许最小值 汁算值规范允许最小值 ()65 l 05 1 08 l 05 防洪堤(未 U ) Z5 0 92 l_l5 ()46 l()5 l-I 外有堆土,其最大高程在7.0 Ill以上,易诱发边坡坍塌。 2.4外动力作用影响 注:本次计算未考虑原来的水泥搅拌桩处理影响,作 此段在桥下镇主要交通公路旁,交通流量及车行荷载 安全储备预留。 f下转第 防洪堤(加固后) Z5 1 31 JJl5 l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