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研究ARTEDUCATIONRESEARCH从“葫芦文化”到南派葫芦雕刻技艺□姚摘瑶要:传统的葫芦雕刻技艺是中国葫芦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葫芦雕刻展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极具代表性的一种。2008年,葫芦雕刻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键词:传统葫芦雕刻工艺美术南派葫艺葫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出土过葫芦的种子,而在西安半坡出土的器物中,也有仿照葫芦造型的器物。这些都证明了葫芦在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葫芦又名蒲芦、壶芦、匏瓜、瓠瓜,一般春天的时候播种,夏天的时候开花,到了秋天结出果实。由于气候的差异,栽种葫芦的时间在南北方并不相同。葫芦的种类主要有五种:扁蒲(也就是瓠子)、长柄葫芦(长柄油锤等)、大葫芦(平时的食用类型、水瓢类)、葫芦(亚腰葫芦,也就是过去常说的宝葫芦)、小葫芦(手捻的把玩类)。葫芦,音近“福禄”,为蔓生植物,枝茎蔓延,葫芦里长籽,又有子孙万代、多子多福的含义。民间传说人类始祖藏身于葫芦,因而葫芦在外形与内涵方面都具有多子或子孙蔓延的象征。葫芦在广泛传播中内涵不断充实、扩展,功效得到不断延伸,成为一种多含义、多功效的物体。葫芦除了食用、药用,作为器物(装酒、装药、养虫)、乐器等,还可以成为手工艺品。使用烫烙、彩绘、雕刻、押花等技艺制成的葫芦手工艺品美不胜收。葫芦雕刻是一种以葫芦为载体的雕刻艺术。葫芦雕刻最早是文人墨客手里的把玩品,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其技法主要是以中国画的线描为基础,以奇妙的构思、精美的图案、娴熟的刀法将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刻在葫芦的表皮上供人赏玩。传统的葫芦雕刻表现的题材多为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以及历史典故、人物、唐宋诗词等。传统的用于雕刻的葫芦大多为宝葫芦,也就是亚腰葫芦,还有饮水常见的葫芦瓢,我们称为大瓢葫芦。后来,葫芦雕刻慢慢成为独特的手工艺品,渐渐从文人墨客手里的文玩把件走入平常百姓人家,成为美化和装点人们生活的手工艺术品摆件。雕刻葫芦一般先用铅笔打底稿,称为“引”,然后用特制的钢针(分大、中、小三种)刺破葫芦的表皮,在表皮上进行镌刻,再涂以松墨,最后上光。雕刻葫芦技法大致与笔雕相同,刀法轻于金石,重于微雕,点、挑、拉、刺、勾,轻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一气呵成,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功亏一篑。近年来,葫芦艺人的雕刻技艺日臻高妙,能将绘画中的素描技法用于葫芦雕刻,将光线的表现形式和线描的表现形式相结合,使其相得益彰。而用于制作雕刻的葫芦种类也越来越多,从传统的亚腰葫芦、大瓢葫芦到后来的鸡蛋葫芦、蚂蚁葫芦等。时至今日,葫芦雕刻所用的品种已经多达几十种,包括冬瓜葫芦、疙瘩葫芦、手捻葫芦、异形葫芦等;此外,通过改变葫芦的生长过程,还出现了绾结葫芦、扎勒葫芦、模具葫芦等形状各异的葫芦。各种形态的葫芦也打开了艺人的创作思路,艺人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形状的葫芦及其皮质特性,设计和刻画各种题材的作品,风格时而古朴典雅,时而抽象写意……在创作上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如今的葫芦艺术界人才济济、高手如林。有些优秀的葫芦艺人对传统雕刻技法进行了改进和完善,荷塘月色(葫芦雕刻)姚瑶松荫悠然图(葫芦雕刻)郑志开41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新的技法,如难度较大的针刀并用技法、彩刻技法、镂空技法以及雕烙或烙押相结合的技法等,依赖高超的技法表现作品。这些技法使葫芦作品构图更新颖,线条更流畅,艺术价值也更上一层楼。应用新技法雕刻出来的葫芦能突出表现物体结构、空间、质感、色彩等。同时,由于现代艺人对美术基础理论的全新认识,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作品形式。在今天的葫芦艺术界,不得不提南派葫芦雕刻技艺。其创始人正是被业界誉为“葫芦秀才”的郑志开。郑志开认为:葫芦雕刻真正的“功夫”在雕刻之外,也就是制作者的人文内涵。郑志开八年闭门苦修,练就一身葫芦雕刻的绝活,他不仅继承了传统的葫芦雕刻工艺,又大胆创新,融入竹木雕刻技法,自成一体,开创“南葫郑派”风格,成为中国葫芦浮雕领域的一面旗帜。他的作品刀功细腻、构图严谨,钟灵毓秀、典雅清新,巧夺天工、注重内涵,呈现出独特动人的神韵和艺术美感。南派葫芦雕刻技艺结合葫芦的外形特点加以发挥,力求保持本真,提倡“九木一分竹”“至高留皮”的技法理念,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以着色古朴著称,是中国传统葫芦雕刻技艺里精彩的一支。南派葫芦雕刻技艺主要采用浮雕的表现形式,由于葫芦表皮坚硬,内瓤越深入越软,内里是空心的,能雕刻的只有两三毫米的厚度。鉴于葫芦这种载体的特殊性,更是加大了浮雕的难度。首先,选材就得用三年以上的老葫芦。其次,皮色如果有瑕疵的葫芦,在雕刻前要设计怎么将瑕疵的地方融入作品。由于葫芦可雕刻的厚度有限,所以南派葫芦雕刻技艺采取“至高留(上接第40页)的老树根,经过木雕师傅的艺术设计后,利用树根的大体造型,结合树根本身的特色,精细雕刻,将大自然中的生命收于咫尺之间,尽显自然灵气。阴雕用画笔显示平面物体之下的线条,其与阳雕是相对的,常用于雕刻楹联和图章、床、柜子和屏风挂落等物件。阴雕需要非常仔细,简洁与明快相结合,在雕刻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无法修补,只能作废。现存的阴雕作品有朱文安师傅雕刻的“怡清源”对联,李安华搜集的《戏水》等。皮”的技法,不同的在于留皮是逐渐递减的雕刻方式,雕刻的内容是有骨有肉的。此种雕刻技法被行内称为:“刻破肌理,入骨三分。”葫芦雕刻不同于木雕,葫芦是个球体,所以不是平面构图,从质地上来说木雕硬度往往不变,而葫芦的表皮可能比木头还硬,肉的密度却不一,雕刻中不能像木雕一样大刀阔斧,而要一点点逐层递减,在工具的使用上也是一层一变,表皮到肉,从硬到软,不同的质感要用不同的刻刀和不同的雕刻手法,这也无疑增加了葫芦雕刻的难度。南派葫芦雕刻技艺的着色特点是古朴用色,红绿只是偶尔局部点缀,而且往往用的是暗灰的红和绿,忌用鲜艳的色彩,整体色系比较统一,作品造型与色泽融为一体。南派葫芦雕刻技艺十分复杂,而且难以掌握,其工艺独具一格,根据葫芦随心创作,采用特殊的手法因形雕刻,精绘细描,层次丰富,形象逼真,作品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此种手法创作完成的作品不但精美,而且保留时间久远,作品永不褪色。随着南派葫芦雕刻传承人的不断发展创新,其作品成为收藏的艺术珍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享誉海内外。南派葫芦雕刻技艺凝聚了雕刻匠人的文化修养、艺术理念、精湛技艺和高洁情怀,是传统葫芦雕刻技艺中的瑰宝,也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者单位:匏然葫芦雕刻工作室)编辑张泽主、女娲补天、鲁班凿木、杜甫吟诗、刑天举斧、钟馗捉鬼、荆轲刺秦王、苏武牧羊、夸父逐日、姜太公钓鱼、司马光砸缸、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大唐盛世、霍去病马踏匈奴、破釜沉舟、秦始皇灭六国、孔子讲学、成吉思汗弯弓射大雕、岳飞抗金等一共60多个历史、人物画面。桃源木雕经历了桃源儿女的不懈探索,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各种作品的艺术形式、风格、审美趣味、工艺技术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传承限制,许多绝技困守于门户,有些绝技甚至随着继承人的逝世而消亡。桃源木雕作为地方艺术瑰宝需要发扬光大、不断革新。因此,桃源木雕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桃源木雕的生产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7BG149);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常德桃源民间家具图案的美学研究”(项目编号:17C1099)。参考文献:[1]刘有恒.桃源木雕.湖南科技出版社,2015.[2]华德韩.中国东阳木雕.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3]张道一.中国古代建筑木雕.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三、桃源木雕璀璨——中华根桃源木雕发展至今,有一部分艺术品已经损坏,有一部艺术品流失海外,但值得骄傲的是,桃源木雕工艺被如今的传承人发扬光大。在常德市博物馆内藏有根雕作品——中华根。中华根由朱德元、朱斌、肖修鸿三人历经两年时间雕刻而成。走近中华根,犹如走进了历史的殿堂,根雕展示了历史史实、英雄事迹,中华文明历史尽览于一根。中华根雕刻在长6.3米、高2.3米的树根上,其状屈曲峥嵘,其势凤翥龙蟠。根雕上每处构图设计都与根雕原型相吻合,可谓构思精巧,将桃源木雕的智慧与心力展露无疑。此作品中,圆雕、浮雕、透雕、阴雕等相互穿插,图案精美,雕刻细致,人物表情丰富、动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生动,有凿壁借光、负荆请罪、三顾茅庐、老子出关、闯王进京、孔融让梨、木兰从军、夜读兵书、王佐断臂、赤壁怀古、百岁挂帅、抚琴遇知音、萧何月夜追韩信、岳母刺字、昭君出塞、王羲之爱鹅、梁红玉击鼓抗金、伯乐相马、武松打虎、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杨业碰死李陵碑、李时珍采药、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正气歌、刘邦斩蟒、单骑救(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编辑张泽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