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研课总结

教研课总结

来源:星星旅游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集合”是《数学广角》内容的第一课时。它主要

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集合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度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以“脑筋急转弯”引入,初步感悟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课前先以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引入:“一共有三个人,却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这是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体验到“爸爸”的双重身份,初步感悟事物的双重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问题情境,设置认知冲突。

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跳绳比赛和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参加跳绳的有8人,参加踢毽的有9人。当学生解决“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时,因为直观思维,跳入了教师有意设置的“陷阱”,但实际上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却不是17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答案有了争议,学生都想知道准确的答案是多少。这时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造。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 三、借助直观图,突破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设计意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所以“借助直观图”成了我这节课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策略。那么如何“借助直观图”呢?

要算“参加跳绳和参加踢毽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时,我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画一画参加跳绳比赛的情况,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画了下来:有的学生画线段图,有的学生画统计图,有的学生画集合图……虽然有的学生把集合图画错了,但他们想出办法来了。随后,在交流比较中他们感悟到用椭圆画是比较直观方便的,能很清楚的看出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通过画图发现了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人数有重复的,理应从总数里减掉。这个过程,学生经历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集合图的作用,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学生的反思和经验提升

数学经验需要积累更需要提升。画图仅仅一种手段,重要的是让学生离开图后能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所以,本节课中,我多次让学生围绕问题实行反思和经验的提升。让学生说说图中每部分的意思,说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这样一个数形结合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有所理解,好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他们的数学语言流畅,思维活跃,困难学生从说的过程中慢慢感悟到这些图和算式的意思。学生在自己说的基础上理解了整个算式的意思。如:“ 8+9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8+9后还要再减去3呢?”“你觉得用集合图表示这样的两种数据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好处?”“那你认为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注意什么?”等等。

这个节课,也存有着很多缺乏:

1、每一环节的过渡语言不够简洁,对学生放手不够。

2、教学机智需要增强,评价语言比较单一,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

在今后的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些体验成功的喜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