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站通信电源系统配置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2月
目 录
1 2 3 4 5 6 7 8 9
概述 .......................................................................................................... 系统配置 ................................................................................................... 市电引入 ................................................................................................... 直流远供 ................................................................................................... 新能源供电................................................................................................ 交流配电 ................................................................................................. 1 开关电源 ................................................................................................... 后备保障 ................................................................................................... 一体化机柜................................................................................................
10 空调 .......................................................................................................... 11 防雷接地 ...................................................................................................
1 概述
1.1 基站通信电源系统对移动通信网络可靠运行至关重要,以满足基站设备7×24小时不间断供电为原则,平衡投资成本和运行能效,贯彻“精准配置、动态调整”的动力专业建设思路,充分考虑动力专业各类建设场景,做到投资成本和运行能效最优,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1.2 通信基站的电源系统过配置会导致投资浪费、设备利用率低,而欠配置会降低供电系统可靠性,进而影响通信安全。 1.3 本指导意见在中国铁塔《新建基站配套设施总技术要求(试行)》(Q/ZTT 1005-2014)基础上,对典型场景给出了具体配置要求,适用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基站的建设、改造及搬迁。 1.4 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基站,各省分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本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并在总部相关部门的管理和指导下,根据实际进行试点或改进,以达到最佳应用价值为原则确定配置方案。
1.5 本指导意见未涉及的内容,应执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1.6 本指导意见由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解释。
2 系统配置
2.1 基站电源系统及空调包含市电引入、直流远供、新能源供电、交流配电、开关电源、后备保障、一体化机柜、空调、防雷接地、等子系统。
2.2 系统配置以“精细准确配置、需求动态调整”为原则,以三个“服务”即“服务客户、服务维护、服务基层”为抓手,最终实现“单站造价降低、服务指标提升”的目标。
2.3 依据订单需求和应用场景,标准化、模块化地对动力配套系统进行配置。 3 市电引入
3.1 原则上引入一路优于三类(平均月市电故障≤4.5次,平均每次故障持续时间≤8h)市电电源,优选从公共电网引入一路380V/220V的交流电源;如无法引入,则在满足供电质量前提下,按以下三种方案引入:
①从基站所在或附近的建筑物就近引入一路380V/220V的交流电源;
②自建变压器时,统筹考虑该区域周边基站市电的需求。 ③取电费用高、拉电难度大的场景,可选用直流远供设备进行供电。
3.2 市电引入容量根据基站远期规划容量配置,在通信负载最大功率工作时还需要同时满足蓄电池充电及温控系统最大负荷需求。典型基站容量需求见下表3.2-1。
表3.2-1 典型基站市电引入容量需求表
典型基站系统数量(套) 通信设备总功率(kW)注1 市电容量需求(kW)注2 自建变压器容量(kVA)注3 2 3 6~10 20 4 6 12~20 20 6 9 21~28 30 注:1.最大单系统不超过1.5kW。
2.市电引入容量根据通信设备额定功率和所配蓄电池组容量等
主要因素进行计算。
3.市电引入采用自建变压器方案情况时考虑适当容量预留。
3.3 外电引入电缆常用铜芯电缆和铝芯电缆,不同材质、线径电缆对应负载功率下最大引入距离详见附录1。 4 直流远供
4.1 负载不大于3kW情况下,供电半径2km范围内可考虑直流远供技术,对相邻或相近基站的供电设施进行整合。
4.2 局端基站应具备较好市电环境和后备保障能力,局端接入开关电源熔丝/空开不小于63A,根据局端实际配置选择相应端子。 4.3 为方便统一备件,局端选统一规格功率模块,方便后期更换、扩容。
4.4 直流远供局端机架容量应根据远端基站设备负荷,优选5kW、7.5kW系统,局端功率模块优先选择1kW、1.5kW,远端降压模块优选1kW、1.5kW。
4.5 直流远供设备应具备智能监控功能,远端信息可上传至FSU。
4.6典型拉远基站系统数量、配置、线径需求对照表详见附录2。 5 新能源供电
5.1 无法引入市电或外市电引入成本高于15万的基站,可采用新能源供电方案,需遵循以下原则:
①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或光照度年辐射大于4200MJ/m的地区,可选用纯光方案;
②沿海海岛地区夜间风力较大以及年风力≥3m/s超过4000小时的地区在光能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风光互补方案,风机优选5kW水平轴风力发电机;
2
5.2 纯光供电系统由太阳能组件、一体化控制器、蓄电池组三部分组成;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由太阳能组件、风机、一体化控制器、蓄电池组等部分组成,典型场景纯光基站电源系统配置参考表5.2-1。
表5.2-1典型场景纯光基站电源系统配置表
通信设备功太阳能板阵电池保障时蓄电池组容控制器容量序号 耗(kW) 1 2 3 4 0.5 1 1.5 2 容量(WP) 5400 10260 15120 20520 间(h) 48 48 48 48 量(Ah) 300×2 300×4 500×4 500×5 (W) 5000 10000 12500 17500 注:太阳能组件容量可依据日照时长、电池后备时长等因素调整,详细计算过程见附录5。
6 交流配电
6.1 交流配电箱容量按远期负荷考虑,并与外电引入容量匹配,交流配电箱输入开关容量不小于外市电引入容量。
6.2 未配置固定发电机组的新建基站交流配电箱应配置市电/发电机组切换开关和移动发电机组应急接口。
6.3 新建基站交流配电箱输出开关应配置微型断路器,用于开关电源、空调、机房墙面插座、照明等设备的接入。
6.4 交流配电箱输入总开关前端应配置浪涌保护器(SPD)模块及相应的保护开关,为了缩短电缆长度,降低残压,同时减少机房内机柜或机箱数量,降低设备成本,浪涌保护器(SPD)宜集成在交流配电箱内部。浪涌保护器(SPD)模块最大通流容量指标(8/20μs 波形)的选取见见11.1章节。
6.5交流配电箱输入总开关前端应配置具有发电取信功能的断电传感器。 7 开关电源
7.1 为了优化基站电源配置,降低建设成本,新建基站开关电源的整流模块容量采用n(n≥2)配置方式。
7.2 为方便统一备件,降低备件库存与管理成本,开关电源应采用业界产品最成熟的50A整流模块,并应选用高效整流模块降低能耗。
7.3 采用交流固定发电机组保障的基站,应选配市电/发电机组自动切换装置;采用移动发电机组+蓄电池作为保障电源时,因有人上站,应采用手工切换,降低设备投资成本。 7.4 典型场景开关电源整流模块配置详见表7.4-1。
表7.4-1 开关电源典型配置容量
备电时长 3小时 配置N(n≥2) 系统典型功耗1.5 (kW) 开关电源模块2 2 3 4 5 6 3 4.5 6 7.5 9 8 后备保障 8.1 保障方式
8.1.1 城区、郊县区域基站建议采用蓄电池组+移动发电机组保障方式,农村基站在总成本最低原则下根据安装条件可选择蓄电池+移动发电机组或固定发电机组保障方式。
8.1.2 小型固定柴油发电机组仅保障负载供电、不保障空调和电池充电。
8.2 保障电源配置
8.2.1 新建基站蓄电池组后备时间应结合基站重要性、市电可靠性、运维能力、机房条件等因素确定,原则上按照3小时后备时长配置,可根据平均断电时长、应急保障到位时间等因素进行调整。
8.2.2对于采用蓄电池组(1h)+小型固定发电机组作为保障电源的基站,典型场景配置参见表8.2.2-1。
表8.2.2-1典型场景蓄电池组(1h)+小型固定发电机组配置表
固定发电机组电池容量系统数量 安装地区 (Ah) 率) 1-2 3-6 农村 农村 100 200 5 10 (kW,备用功8.2.3当平均断电时长较短时,可适当缩短电池后备时长,但应满足应急保障到位时间条件,在降低电池配置容量的同时,能保障较长时间停电情况下及时发电。
8.2.4 农网、离网型市电的基站,可适当增加蓄电池组容量或储油箱容量。 8.3 蓄电池组
8.3.1电池模块化应用是将种类繁杂的电池类型规范成种类较少的标准电池组模块,通过电池共用管理器以积木方式应用蓄电池组的新模式。
8.3.2蓄电池组配置容量推荐选用12V100Ah、12V150Ah、12V200Ah前置端子铅酸电池,2V200Ah、2V300Ah和2V500Ah铅酸电池。空间狭小时,可使用12V蓄电池。
8.3.3优先选用铅酸电池,在机房空间和承重不足或环境恶劣的基站,可选用磷酸铁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单组容量不应超200Ah。
8.3.4高温区域应用高温电池有利于减少温控系统能耗,室外机柜内应使用高温电池。
8.3.5有扩容需求时,通过电池共用管理器,增加标准电池组模块,按照最小冗余配置的原则进行扩容。 8.3.6-1。
表8.3.6-1蓄电池典型配置表 系统典型场景 功耗(kW) 1.5 3 机房 (2V模块) 4.5 6 7.5 9 1.5 一体化机柜 3 (12V模块) 4.5 421 150 3 280 150 2 (Ah) 140 280 421 561 701 841 140 电池容量(Ah) 组数 200 300 500 300 500 500 150 1 1 1 2 2 2 1 计算容量3小时备电 8.4固定发电机组
8.4.1为保障无人值守基站供电安全,固定发电机组必须选用柴油型。
8.4.2新建基站:优先选用交流发电机组,并要求新建基站开关电源具有发电机组适配功能。直流型发电机组带有整流及电子控
制部件,工作稳定性还需要时间检验,暂不建议新建基站采用直流型发电机组。
8.4.3存量基站:采用直流发电机组可避免开关电源及交流配电系统改造,若开关电源不具备交流发电机组适配功能,可使用直流发电机组。
8.4.4存量基站无法在机房内隔离出油机室时,在满足防盗要求前提下,可采用户外型发电机组,发电机组及油箱周边无易燃物,与草原、山林等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8.4.5发电机组容量仅考虑通信最大功率需求,不需要保障电池充电和空调,减小发电机组功率需求,降低发电机组成本,提高发电机组负载率,有利于降低油耗、延长机组寿命。 8.4.6发电机组满载连续运行能力不少于12小时。 8.4.7发电机组应具备停电自动启动及恢复功能。
8.4.8处于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温度带的地区使用固定发电机组时应配置智能通风系统,在高温季度降低长时间发电情况下机房内温度风险,保护用户设备正常运行及电池使用寿命。 8.4.9冬季最低温度低于0℃的地区,风冷发电机组宜配置进气加热器,提高发电机组启动成功率。
8.4.10冬季最低温度低于-5℃的地区,应对发电机组的启动电池配置保温措施,提高启动电池放电能力,并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8.4.11高风沙地区使用的发电机组应配置重型空气滤清器,保护发电机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8.4.12发电组组应接入动环监控系统。
9 一体化机柜
9.1 一体化机柜主要适用于中心城区、绿化带、景区、路边等环境受限、建设周期要求短,整体负荷相对较小、设备功率密度不高的场景。
9.2 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柜体规格。柜型应根据所配置的通信设备、电池数量选择,严寒和炎热地区宜采用聚氨酯(PU)隔热材料机柜。
9.3 室外一体化机柜应选用底座封板,对进出线孔处进行密封处理,防止水或小动物进入室外柜。 10 空调
10.1空调制冷量匹配原则
选型应根据设备负荷、机房结构、区域(温度带)等因素确定空调冷量,根据基站冷量需求选择最适合的空调规格,负荷计算原则:
Q12=K*(Q1*1.06+Q2) 其中:
1.06-指开关电源工作热效率补偿系数; Q12 -基站空调总热负荷;
K -分区域制冷系数,见表2索引;
Q1 -通信设备热负荷(基站开关电源总直流负载功率); Q2 -建筑结构热负荷,Q2=单位面积热负荷*房间面积(单位面积热负荷基准:150W/m2;)
表10.1-1 分区域制冷系数指引
区域 制冷系数 省份 A区 1.1 海南、广东、福建、浙江、湖南、湖北、江苏、重庆、上海、广西 安徽、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四川、贵州、云南、天津、北京、江西 B区 1 C区 0.9 青海、宁夏、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新疆 注:安装在室外发热设备(如RRU等),不应计入机房内的热负荷。
10.2空调冷量段对应符合范围
表10.2-1空调冷量段对应符合范围
空调规格和型号 显冷量(kW) 允许冷负荷范围(kW) 1.0P ≥2.20 0.5~2.44 1.5P ≥3.10 2.0~3.41 2P 3P 5P ≥11.50 7.0~12.65 ≥4.50 ≥6.80 3.0~4.95 4.5~7.48 10.3地区选型
A类和B类地区原则上选择单冷型空调机,C类地区可以选择冷暖型空调。 10.4空调机型
宜选用高能效比、大风量、小焓差的基站空调。 10.5冷量段配置原则
空调的选型是满足冷量的最大需求,考虑冷量冗余及基站热负荷季节性波动,基站实际冷负荷需求,在夏季和冬季、白天和晚上
的变化范围非常大。当建筑负荷变化超过总负荷变化的40%时,最大可选冷量按80%配置。
从安全性及可靠性的角度,考虑空调的冗余、备份机组,选择推荐方式如下:
①当建筑负荷变化超过总负荷变化的20~50%时,空调组合原则3P=2P+1P或5P=3P+2P。
②当设备负荷大于5kW时,不建议选用1台空调。当基站负荷超过9kW,应选用同一型号2台3P空调,不建议选用1台5P空调。具体配置见表10.5-1。
表10.5-1空调选型配置
A类地建筑序机房负荷号 类型 (W) (W) (W) (W) 1 2 3 3×5 4 5 6 7 2250 2250 2250 3000 4000 4800 5600 1600 2400 3200 6250 7050 7850 4600 5400 6200 6875 7755 8635 5060 5940 6820 6250 7050 7850 4600 5400 6200 5625 6345 7065 4140 4860 5580 2P+1P 2P+1P 2P+1P 2P+1P 2P+1P 2P+1P 3P+1P 3P+1P 2P+1P 2P 3P 3P 2P 3P 3P 2P 2P 2P+1P 2250 2250 2250 1600 2400 3200 3850 4650 5450 4235 5115 5995 (W) 3850 4650 5450 (W) 3465 4185 4905 2P 2P 3P 负荷 负荷 负荷 负荷 负荷 配置 配置 2P 2P 3P 2P 2P 2P 设备总热区总热区总热区总热区空调空调配置 B类地C类地A类地地区区空调B类C类地8 4×5 3000 9 3000 A类地建筑序机房负荷号 类型 (W) (W) (W) (W) 10 11 12 3000 3000 3000 4000 4800 5600 7000 7800 8600 7700 8580 9460 负荷 负荷 负荷 设备总热区总热B类地区总热负荷 (W) 7000 7800 8600 C类地A类地区总热区空调负荷 配置 (W) 6300 7020 7740 B类C类地地区区空调空调配置 配置 2P+1P 2P+1P 2P+1P 3P+1P 3P+1P 2P+1P 3P+2P 3P+2P 2P+2P 10.6空调安装位置
空调类设备室内机的摆放位置,要求空调送风能够被基站设备有效地吸入,经热量交换后,热空气能够有效地被空调回风侧吸入,严格避免空调送风和回风被基站设备遮挡。应避免因摆放位置不合理,导致空调送风未冷却基站设备,直接返回空调回风侧。 空调机宜摆放在距离基站门较远的位置,以确保其回风温度判断的准确性。
室外机应安装在基站日照较少的位置,如北侧。 11 防雷接地 11.1SPD配置原则
通信基站电源系统应在配电变压器、交流配电箱、开关电源、综合柜配电单元、户外柜交直流配电处配置相应等级SPD,SPD应选用通过标准符合性认定的产品。 11.1.1 变压器的防雷保护
配电变压器高压三相电力线应分别就近对地加装额定电压为
12.7kV(系统额定电压10kV)或7.6kV(系统额定电压6.6kV)的交流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建在郊区或山区,地处中雷区以上的基站,应采用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20kA的交流无间隙氧化锌强雷电避雷器。变压器低压侧应加装SPD。
配电变压器高低压侧的SPD接地端子、变压器外壳、中性线及电力电缆的铠装层,应就近接地。 11.1.2 交流配电箱SPD配置
通信基站交流配电箱交流输入端应配置第一级交流电源SPD及相应后备保护装置,后备保护装置极限分断能力应≥10kA。第一级交流电源(SPD)宜安装在交流配电箱输入总开关前。第一级电源SPD最大通流容量Imax(8/20μs)的选取见表11.1.2-1。
表11.1.2-1 通信基站交流第一级电源SPD最大通流容量
气象因素 区域 城区 郊县、农村 山区 雷暴日(日/年) ≤25 60kA 80kA 100kA 120kA 26~40 80kA 100kA ≥41 11.1.3 户外柜(一体化柜)SPD配置
户外柜市电输入侧应配置最大通流容量Imax为60kA(8/20μs)B级浪涌保护器,雷电多发区可选择最大通流容量Imax为80kA(8/20μs)、100kA(8/20μs)、120kA(8/20μs)B级浪涌保护器,直流配电单元应配置最大通流容量Imax为15kA(8/20μs)直流电源SPD。直流SPD应采用可插拔模块式结构,并应具备遥
信功能。
11.1.4 拉远站SPD配置
应在RRU直流输入处加装两端口1+1、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20kA的直流室外防雷箱或RRU接口具备相同的防雷保护能力;直流防雷箱的最大允许电流应根据RRU的工作电流确定,宜为10A~20A。室外型直流防雷箱与抱杆直接固定即可接地,室内应根据就近接地的原则选择安装位置(详见附录6直流拉远站SPD配置方法)。 11.2基站地网
通信基站地网应由机房地网、铁塔地网或者由机房地网、铁塔地网和变压器地网组成。基站地网应充分利用机房建筑基础(含地桩)、铁塔基础内的主钢筋和地下其它金属设施作为接地体的一部分。当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内时,应共用机房地网;当铁塔建于机房屋顶时,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合为一个地网(详见附录7 基站地网的构成)。 11.3接地线
详见附录8 总接地汇流排、馈窗接地汇流排和接地汇集线。 11.4供电线路的防护
详见附录9 供电线路的防护。 11.5设备接地
各设备的保护地线应单独从接地汇集线(或总接地汇流排)上引入。
交流N线铜排必须与设备机框绝缘。
机房开关电源系统的直流工作地应用不小于70mm2的多股铜导线单独从接地汇集线(或总接地汇流排)上引入。
基站内的各电源设备中若有接零保护的设备必须将其拆除,并为其新设保护地线。
走线架、金属槽道两端应与总接地汇流排作可靠连接,接地线缆宜采用35mm2~95mm2的铜导线;走线架、金属槽道连接处两端宜用16mm2~35mm2铜导线做可靠连接,连接线宜短直,连接处要去除绝缘层。
附录1:不同材质、线径电缆对应负载功率下最大引入距离 外市电低压引入电缆需同时满足载流量、压降及机械强度要求。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技术要求(YD/T 1051-2010)中规定通信电源设备用交流供电时,设备的电源输入端子处测量的电源允许变动范围为:额定电压值的+10%~-15%。不同线径的铜制、铝制线缆对应负载功耗下最大引入距离(米)详见附表1-1、附表1-2:
附表1-1 不同线缆220V交流最大引入距离
220V(功率因数0.8)15%压降 材质 负载功率 10mm2 5KW 铜 10KW 5KW 铝 10KW 178m 267m 16mm2 428m 214m 285m 25mm2 668m 334m 446m 223m 35mm2 936m 468m 624m 312m 附表1-2 不同线缆380V交流最大引入距离
380V(功率因数0.8)15%压降 材质 负载功率 10mm2 5KW 10KW 铜 15KW 20KW 25KW 铝 5KW 1067m 1600m 800m 533m 400m 16mm2 2560m 1280m 853m 640m 512m 1707m 25mm2 4001m 2000m 1334m 1000m 800m 2667m 35mm2 5601m 2800m 1867m 1400m 1120m 3734m 10KW 15KW 20KW 25KW 533m 356m 853m 569m 427m 1334m 889m 667m 533m 1867m 1245m 933m 747m 注:1、表格空白处为电缆最大载流量不满足要求,不允许选用。 2、地埋敷设应选用铠装电缆。
3、上表中距离为从电源端(变压器低压侧)至基站的距离。
附录2:直流远供设备选型
附表2 典型拉远基站直流远供容量、线径对照表
远供配置 总功耗 系统数量 (kW) 局端 远端 距离 (mm2) (mm2) 1.0km 1 1.5 3.0kW 2.0kW 2.0km 1.0km 2 3.0 6.0kW 4.5kW 2.0km 2*16.0 4*16.0 4*4.0 2*10.0 2*16.0 4*10.0 2*6.0 2*10.0 铜芯线径 铝芯线径 传输线缆 注:1、局端配置额定功率(容量)≥(负载功率/85%+线缆损耗)/85%。
2、远端额定功率(容量)≥负载功率/85%。 3、线径为现有系统数量可用最低配置。
附录3:中国建筑气候区分图
地理位置需参考全国气候区域依据GB 50189-2005划分为5个气候区:一类严寒区域、二类寒冷区域、三类夏热冬冷区域、四类温和区域、五类夏热冬暖区域。
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
附录4:全国主要城镇雷暴日数统计
全国主要城镇雷暴日数统计
年平均雷暴日数 北京市 01 北京市 36.3 (25.0℃) 02 密云 45.3 上海市 01 上海市 28.4 (27.2℃) 台湾省 01 台北市 27.9 香港特别行政区 01 香港 34.0 重庆市 01 达县市 37.1 02 涪陵市 48.5 03 重庆市 36.0 (28.2℃) 04 沙坪坝 40.1 05 纂 江 42.5 海南省 01 海口市 104.3 02 儋县 121.0 03 琼海 105.5 04 三亚市 69.9 05 琼中 115.5 06 西沙 29.7 宁夏回族自治区 01 银川市 18.3 (21.5℃) 02 石咀山市 24.0 03 固原县 31.0 04 中宁 15.4 05 盐池 26.4 06 同心 25.0 07 固原 34.8 浙江省 01 杭州市 37.6 (27.7℃) 02 宁波市 40.0 03 温州市 51.0 04 衢州市 57.6 05 舟山 28.7 辽宁省 01 沈阳市 26.9 (21.7℃) 02 大连市 19.2 03 鞍山市 26.9 04 本溪市 33.7 (22.1℃) 05 丹东市 27.3 吉林省 01 长春市 35.2 (19.3℃) 02 吉林市 40.5 03 四平市 33.7 04 通化市 36.7 05 图门市 23.8 安徽省 01 合肥市 30.1 02 芜湖市 34.6 03 蚌埠市 31.4 (27.3℃) 04 安庆市 44.3 05 铜陵市 32.2 山西省 01 太原市 34.5 (24.7℃) 02 大同市 42.3 (23.0℃) 03 阳泉市 40.0 04 长治市 33.7 05 临汾市 31.1 06 丽水市 60.5 07 金华 61.9 08 嘉兴 40.0 09 遂昌 56.3 10 龙泉 64.9 11 衡县 56.4 06 锦州市 28.8 07 营口市 30.0 08 阜新市 27.7 09 朝阳市 36.9 10 彰武 39.3 11 抚顺 28.3 12 建平 36.4 06 白城市 29.9 07 桦甸市 40.4 08 天池 28.4 09 长岭 37.1 10 双辽 35.1 11 延吉 22.8 12 海龙 40.5 06 屯溪市 57.5 07 阜阳市 31.9 08 宿州市 32.8 09 宿县 31.8 (26.6℃) 10 蒙城 26.5 11 六安 39.4 12 霍山 44.7 13 毫县 28.0 06 离石 38.5 07 晋城市 32.0 08 山阴 41.6 09 五台山 43.8 10 和顺 39.4 11 介休 39.0 12 沁县 39.3 13 河津 24.7 14 运城 23.0 西藏自治区 01 拉萨市 68.9 02 日喀则县 78.8 03 昌都县 57.1 04 林芝县(普拉) 47.5 05 那曲县 85.2 06 噶尔县 19.1 07 改则县 43.5 江苏省 01 南京市 32.6 (27.7℃) 02 连云港市 29.6 03 徐州市 29.4 (25.9℃) 04 常州市 35.7 05 南通市 35.6 06 淮阴市 37.8 07 扬州市 32.9 福建省 01 福州市 53.0 02 厦门市 47.4 03 莆田市 43.2 04 三明市 67.5 05 龙岩市 74.1 06 宁德县 54.0 07 邵武市 72.9 黑龙江省 01 哈尔滨市 27.7 (18.4℃) 02 齐齐哈尔市 27.7 03 双鸭山市 29.8 04 大庆市(安达) 31.9 05 牡丹江市 27.5 06 佳木斯市 32.2 07 伊春市 35.4 广东省 01 广州市 76.1 (30.4℃) 02 汕头市 52.6 (29.4℃) 03 湛江市 94.6 (30.9℃) 04 茂名市 94.4 05 深圳市 73.9 06 珠海市 64.2 07 韶关市 77.9 08 察隅县 14.4 09 申扎县 68.8 10 波密县 10.2 11 定日县 43.4 12 丁青 76.5 13 泽当 57.3 14 江孜 75.0 08 盐城市 31.9 09 苏州市 28.1 10 泰州市 32.1 11 沭阳 32.3 12 睢宁 35.8 13 东台 39.0 14 高邮 37.6 15 镇江 22.3 16 溧阳 43.5 08 长汀 79.5 09 泉州市 38.4 10 漳州市 60.5 11 建阳县 65.5 12 浦城 72.9 13 泰宁 70.6 14 南平 64.5 15 永安 75.5 16 上杭 81.5 08 绥芬河市 27.1 09 嫩江县 31.3 10 漠河乡 35.2 11 黑河市 31.5 12 嘉荫县 32.9 13 铁力县 36.3 14 克山县 29.5 15 鹤岗市 27.3 16 虎林县 26.4 17 鸡西市 29.9 18 安达 32.5 19 尚志 43.6 08 梅州 79.6 09 南雄 84.7 10 连县 71.8 11 梅县 83.1 12 揭阳 77.3 13 惠阳 87.1 14 高要 105.7 15 汕尾 52.9 16 宝安 68.4 17 信宜 108.9 18 台山 87.8 19 徐闻 98.8 青海省 01 西宁市 31.7 (17.4℃) 02 格尔木市 2.3 03 德令哈(乌兰县) 19.3 04 化隆县(巴燕) 50.1 陕西省 01 西安市 15.6 02 宝鸡市 19.7 03 铜川市 25.7 04 榆林市 29.6 甘肃省 01 兰州市 23.6 (21.5℃) 02 金昌市 19.6 03 白银市 24.6 04 天水市 16.3 广西壮族自治区 01 南宁市 84.6 02 柳州市 67.3 03 桂林市 78.2 04 梧州市 93.5 贵州省 01 贵阳市 49.4 (24.1℃) 02 六盘水市 68.0 03 遵义市 53.3 (25.0℃) 04 桐梓 46.7 05 延安市 30.5 (24.3℃) 06 略阳县 21.9 07 山阳县 29.4 08 汉中市 31.4 09 榆林县 29.9 10 安康市 32.3 11 渭南市 22.1 12 绥德 39.0 (24.8℃) 13 洛川 32.3 14 华山 27.3 15 武功 20.1 16 商县 31.3 17 佛坪 35.5 18 镇安 36.3 19 宁陕 36.0 05 酒泉市12.9(24.7℃/0.5m) 06 敦煌县 3.5 07 靖远县 23.9 08 夏河县 63.8 09 安西县 7.1 10 张掖市 11.9 (22.3℃) 11 窑街(红古) 30.2 12 玉门镇 8.6 13 高台 12.5 14 祁连山 20.1 15 武威 13.7 16 环县 28.3 17 榆中 36.6 18 临夏 39.9 19 平凉 32.8 20 临洮 35.5 05 北海市 83.1 06 百色市 76.8 07 凭祥市 82.7 08 河池市 64.0 09 全州 62.0 10 融安 80.8 11 金城江 63.7 12 贺县 91.5 13 蒙山 89.1 14 都安 79.9 15 百色 71.2 16 田东 78.1 17 桂平 100.8 18 靖西 72.5 19 玉林 102.6 20 钦州 96.5 江西省 05 凯里市 59.4 06 毕节 61.3 07 盘县 80.1 08 兴义市 77.4 09 独山 53.1 10 沿河 47.5 11 赤水 45.3 12 思南 54.2 13 铜仁 57.0 14 黔西 61.5 15 镇远 51.5 16 威宁 68.5 17 锦屏 43.1 18 安顺 63.1 19 榕江 62.0 (28.5℃) 20 罗甸 72.9 河南省 05 茶卡镇 27.2 06 冷湖镇 2.5 07 茫崖镇 5.0 08 德令哈市 19.3 09 刚察县 60.4 10 都兰县 8.8 11 同德县 56.9 12 曲麻莱县 65.7 13 杂多县 74.9 14 玛多县(黄河沿) 46.8 15 班玛县 73.4 16 祁连托勒 41.8 17 祁连 56.0 18 互助却藏滩 75.6 19 玉树 69.4 20 同仁隆务 60.7 山东省 湖南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01 长沙市 46.6 (29.1℃) 02 株洲市 52.3 03 衡阳市 55.1 04 邵阳市 57.0 05 岳阳市 45.0 06 大庸 48.3 07 益阳市 47.3 08 永州市(零陵) 65.3 09 怀化市 49.9 10 郴州 61.5 11 常德市 54.3 12 涟源市 54.8 13 沅江 48.8 14 安化 57.2 15 沅陵 63.6 16 花垣 53.8 17 溆浦 56.7 18 新化 53.3 01 乌鲁木齐市 9.3 (22.1℃) 02 博乐阿拉山口 27.8 03 塔城市 27.7 04 富蕴县 14.0 05 库车县 26.5 06 克拉玛依市 31.3 07 石河子市 19.4 08 伊宁市 27.2 09 哈密市 6.8 10 库尔勒市 21.6 11 喀什市 26.5 12 奎屯市(乌苏县) 21.0 13 吐鲁番市 8.7 (31.7℃) 14 且末县 4.6 15 和田市 2.8 16 阿克苏市 32.7 17 阿勒泰市 21.4 18 巴里坤 19.8 01 南昌市 56.4 (29.9℃) 02 景德镇市 59.8 03 上饶市 65.0 04 吉安市 71.6 (27.8℃) 05 宁岗 78.2 06 广昌 69.4 07 九江市 45.7 (28.9℃) 08 新余市 59.4 09 鹰潭市(贵溪县) 70.0 10 赣州市 67.2 11 广昌县(盱江镇) 70.7 12 彭泽 57.2 13 庐山 48.3 14 修水 67.8 15 玉山 65.7 16 宜春 67.5 17 萍乡 68.7 18 南城 71.1 01 郑州市 21.4 (26.3℃) 02 开封市 28.2 (26.8℃) 03 洛阳市 24.8 (27.1℃) 04 平顶山市 28.9 05 焦作市 26.4 06 安阳市 28.6 07 濮阳市 28.0 08 信阳市 28.8 09 南阳市 30.6 10 卢氏 25.4 11 驻马店市 31.4 12 固始 36.3 13 商丘市 25.0 14 三门峡市 24.3 15 新乡 24.1 16 许昌 25.5 (26.1℃) 17 栾川 25.2 18 鲁山 31.1 01 济南市 25.4 (28.7℃) 02 青岛市 20.8 (27.3℃) 03 淄博市 28.3 04 枣庄市 31.5 05 东营市(垦利) 32.2 06 潍坊市 28.4 07 威海市 21.2 08 沂源 36.5 09 烟台市 23.2 10 济宁市 29.1 11 日照市 29.1 12 龙口 29.8 13 惠民 29.1 14 德州 29.2 15 禹城 21.0 16 临清 22.0 17 益都 24.0 18 冠县 23.3 19 沚江 66.4 20 武冈 63.6 21 零陵 64.1 19 鄯善 7.2 20 麦盖提 6.7 21 于田 3.6 19 乐安 65.0 20 遂川 69.7 21 大余 74.5 22 寻乌 84.6 19 淮阳 24.1 20 西峡 40.0 21 汝南 28.9 22 泌阳 32.3 19 泰山 29.6 20 泰安 31.3 21 兖州 29.1 22 荷泽 30.6 23 临昕 28.2 河北省 01 石家庄市 31.2 (27.3℃) 02 唐山市 32.7 03 邢台市 30.2 04 保定市 30.7 (24.5℃) 05 张家口市 45.4 (21.0℃) 06 承德市 41.9 (23.3℃) 07 秦皇岛市 34.7 08 沧州市 29.4 09 乐亭 32.1 10 南宫市 28.6 11 邯郸市 28.8 湖北省 01 武汉市 34.2 02 黄石市 50.4 (27.6℃) 03 十堰市 18.8 04 老河口市 26.0 05 随州市 35.1 06 远安 46.5 07 荆州市(江陵) 38.4 08 宜昌市 44.6 (27.2℃) 09 襄樊市 28.1 10 恩施市 49.7 11 汉口 36.7 云南省 01 昆明市 63.4 (22.9℃) 02 东川市 52.4 03 个旧省 50.2 04 大理市 49.8 05 景洪县(允景洪) 116.4 06 昭通市 58.4 (20.8℃) 07 丽江县(大矸镇) 75.8 08 腾冲 79.8 09 临沧 82.3 10 思茅 97.4 11 德钦 20.6 四川省 01 成都市 34.0 (26.7℃) 02 自贡市 37.6 03 渡口市 66.3 04 泸州市 39.1 05 乐山市 42.9 06 绵阳市 34.9 (26.1℃) 07 平武 32.0 (24.1℃) 08 仪陇 36.4 09 内江市 40.6 10 攀枝花市 66.3 11 若尔盖 64.2 四川省 29 灌县 41.8 30 南充 40.1 (28.8℃) 31 万县 47.2 32 梁平 46.1 33 乾宁 96.6 34 遂宁 41.9 35 简阳 48.4 (27.0℃) 36 理塘 87.1 37 雅安 35.7 38 内江 41.2 39 峨眉山 42.2 12 蔚县 45.1 13 围场 44.0 14 丰宁 50.8 15 怀来 44.3 16 遵化 51.2 17 蔚县 50.6 18 昌黎 24.7 19 涞源 37.0 20 定县 31.7 21 沧县 33.1 22 衡水 27.3 23 邯郸市 27.3 24 蔚县 45.1 12 郧西 39.0 13 郧阳 31.0 14 光化 28.1 (28.3℃) 15 竹溪 38.7 16 宜城 28.5 17 随县 34.8 18 钟祥 42.0 19 巴东 35.6 20 英山 54.8 21 天门 43.6 22 江陵 47.7 23 五峰 51.0 24 来凤 61.6 25 崇阳 51.8 12 元江 71.7 13 独山 58.2 14 中甸 45.7 15 镇雄 64.0 16 华坪 87.0 17 会泽 60.6 18 东川汤舟 48.2 19 宾川 58.5 20 元谋 82.0 21 楚雄 63.5 22 丘北 78.0 23 开远 77.7 24 耿马勐定 98.6 25 澜沧 97.9 26 江城 71.3 27 河口 108.0 28 勐腊 111.5 12 马尔康 65.7 13 巴塘 78.4 14 康定 52.1 15 西昌市 73.2 (24.9℃) 16 甘孜县 81.5 (19.5℃) 17 酉阳县(钟名镇) 47.9 18 阿坝 90.0 19 松潘 54.9 20 广元 28.4 (25.4℃) 21 万源 30.4 22 巴中 37.1 23 德格 75.8 24 茂汶 24.9 25 炉霍 78.3 26 达县 38.2 27 奉节 43.8 28 小金 51.7 40 汉源 48.5 41 自贡 43.8 42 彭水 42.5 43 九龙 67.6 44 泸州 40.9 (27.8℃) 45 宜宾 39.3 (27.8℃) 46 马边 46.0 47 越西 75.3 48 雷波 52.7 49 盐源 88.0 50 会理 74.9 51 达川市 37.1 全国年平均雷暴日分布图
附录5:太阳能组件量计算方法
太阳能配置计算公式及各参数取值: S=J U(IT+24NI)/NHρ 式中:
S:太阳能电池功率
J:气候指数(当地气候定,在1~1.25之间) U:系统输出电压 I:负载电流
T:蓄电池持续供电时间
N:补足蓄电池极限能耗时间(天) H:当地峰值日平均有效日照时间 ρ:系统效率,一般取0.8
附录6:拉远站SPD配置要求
1.当RRU、BBU分开设置,RRU采用直流远供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应在RRU直流输入处加装两端口1+1、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20kA的直流室外防雷箱或RRU接口具备相同的防雷保护能力; ②在直流馈电线进入机房后,在供电回路的适当位置安装两端口1+1、串联两级、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20kA直流室内防雷箱或BBU远供电源接口具备相同的防雷保护能力;
③直流防雷箱的最大允许电流应根据RRU的工作电流确定,宜为10A~20A。室外型直流防雷箱与抱杆直接固定即可接地,室内应根据就近接地的原则选择安装位置。
2.当RRU、BBU同在楼顶天面时,则应在配电箱前和交流配电线路上采用两端口1+1、串联两级、最大通流能量为80kA或100kA防雷箱。
附录7: 基站地网的构成 1.环形接地体
在机房和铁塔基础周围,均要求设置环形接地体,并且整个地网最终构成围绕机房和铁塔的闭合环状。 2.机房地网
机房地网应由机房基础接地体(含地桩)和外围环形接地体组成。 3.铁塔地网
铁塔地网应由铁塔基础接地体(含地桩)和外围环形接地体组成。 4.变压器地网
当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外,且距机房地网边缘30m以内时,变压器地网与机房地网或铁塔地网之间,应至少有两处连通。 5.接地电阻
土壤电阻率低于1000Ω?m时,基站地网的工频接地电阻宜控制在10Ω以内;当土壤电阻率大于1000Ω?m时,可不对基站的工频接地电阻予以限制,此时地网的等效半径应≥10m,并在地网四角敷设20~30m的辐射型接地体,建议高地阻区域应增加各个端口的保护和提高SPD通流容量、加强等电位连接等措施予以补偿。
6.非自建基站
对于非自建机房主要是利用租用建筑物原有地网。若原建筑物没有地网,应通过自建接地系统并引至大地。
附录8:总接地汇流排、馈窗接地汇流排和接地汇集线 1.总接地汇流排
总接地汇流线应设在配电箱和第一级电源SPD附近以便于供交流配电箱、埋地电力电缆金属铠装层或钢管以及第一级电源SPD的接地。
2.馈窗接地汇流排
为便于馈线等在机房入口处的接地,应在机房入口处设置馈窗接地汇流排。馈窗接地汇流排宜采用排状。出于防盗等的需要,馈窗接地汇流排也可以设置在馈窗口的室内侧,但必须确保馈窗接地汇流排与包括走线架在内的其它金属体和墙体绝缘。 3.接地汇集线
接地汇集线可采用环形或线形,并在机架上方沿走线架布设。总接地汇流线宜采用排状,材料为铜材,并在机架上方走线架高度附近挂墙绝缘安装。
接地汇集线可采用环形或线形,并在机架上方沿走线架布设。接地汇集线可采用铜材或镀锌扁钢。接地汇集线为设备与总接地汇流排相连时的过渡母线或母排,可按需设置。接地汇集线的安装位置应选择在设备密集的区域,以方便各设备的就近接地。 接地汇集线与接地线采用不同金属材料互连时,应防止电化腐。 4.接地引入线
接地引入线接地点(与地网连接点)的选择以尽量远离雷电流泄放通道为原则。接地引入线种类主要包括主接地引入线(用作工作地和保护地)和馈线窗接地汇流排接地引入线,某些基站可适当增加专用防雷接地引入线。接地引入线应连接可靠并做防腐处
理。
5.主接地引入线接地点
主接地引入线接地点(与地网连接点)的选择应以尽量远离雷电流泄放通道为原则。即远离铁塔塔脚和铁塔专用引下线入地点。更不能直接接在铁塔塔脚上。
铁塔建在机房侧方的基站,主接地引入线接地点必须选在机房远离铁塔相反的一侧。
当基站机房设于建筑物顶上时,总接地汇流排宜从屋顶接闪带上引入,但其引接点应与天线支撑体(若有接闪杆引下线应包括引下线)在接闪带上连接点的距离应相隔5m以上。
非自建基站主接地引入线,当利用建筑物楼柱钢筋引入时,应选取建筑物内墙的全程连通的钢筋。 6.馈窗接地汇流排接地引入线
馈线窗接地汇流排接地引入线应直接引自地网,不得引自铁塔塔脚或铁塔专用引下线处或室外走线架处,馈线窗接地汇流排接地引入线和地网的连接点和上述装置在地网的连接点以及主接地引入线在地网的连接点均应保持一定的间距,宜距离3-5 m以上。 7.防雷接地引入线(对于室外型一体化机柜基站)
对室外型一体化机柜基站,应在柜内设置防雷接地汇集排,并从地网直接引入防雷接地引入线接至此排上。其与地网的连接点应与其他引入线在地网上的连接点保持一定的距离。 8.接地引入线连接可靠性
接地引入线应保证连接可靠,截面积满足使用要求,其材质和连接工艺应尽可能保证长时间使用,并不易被盗为宜。
附录9:供电线路的防护
1.电力线应选用具有铠装层的电力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埋地引入机房,电缆金属铠装层和钢管应在两端就近可靠接地。电力电缆要求埋地引入,埋深距离不宜小于0.7米,电力电缆宜在冻土层以下布放,埋地长度不应小于15m。
2.当变压器或电力线路终端杆离机房较近时,可将电缆环绕机房或空旷区域迂回埋设。对于少雷区和雷暴强度较弱的地区可酌情减少。
3.当变压器高压侧已采用电力电缆时,低压侧电缆埋地长度不限。对低压电力电缆采用架空引入并且较难实施改造的基站,基站交流电源系统的雷电过电压保护,宜采用多级保护,逐级限压的方式。
4.室外走线架始末两端均应接地。室外走线架在机房馈窗口处的接地应单独引接地线至地网,不能与馈窗接地汇流排相连,也不能与馈窗接地汇流排合用接地引入线。
5.直流拉远的电源线宜采用屏蔽电缆,电缆屏蔽层应两端接地。RRU侧可通过RRU或者防雷箱实现屏蔽层的接地,机房侧的屏蔽层的接地应在馈线窗接地汇流排处实施。
6.对室外型一体化机柜基站,机房侧的屏蔽层的接地应在一体化机柜内设置防雷接地汇集排处实施。
7.当采用外置直流配电防雷箱时,防雷箱的安装位置应使得接地线尽量短。
8.室外型一体化机柜内嵌入式开关电源直流输出端应配置直流SPD,直流SPD应选用通过标准符合性认定的产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