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绍了 历史 上洛阳园林的特点及地位,分析洛阳园林绿化的现状及 发展 趋势,提出拓展城市生态大园林的对策,以为促进洛阳市园林绿化建设提供 参考 。
摘要 介绍了 历史 上洛阳园林的特点及地位,分析洛阳园林绿化的现状及 发展 趋势,提出拓展城市生态大园林的对策,以为促进洛阳市园林绿化建设提供 参考 。 关键词 生态园林;洛阳特色;对策
进入21世纪的洛阳园林,如何提升园林的生态功能、景观(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构建 自然 山水生态和文化的城市大园林,不仅是园林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1-2],同时也是洛阳市提出的“ 工业 强市、 旅游 强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七大古都之一的洛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传统优势和地域优势,构建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最佳人居环境,是园林工作者追求的永恒主题和终极理念。以往的建设目标往往是追求“国际大都市”、“国际商贸城”、“国际化旅游城市”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忽略城市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3-4],特别是文化层面的积累,更非一朝一夕。洛阳古代园林曾经辉煌灿烂,洛阳 现代 园林,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应注重生态建园、景观造园、文化塑园三者的统一。因此,把握当今全国乃至世界生态环境发展趋势,构建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并与当地古老灿烂的文化相融合,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历史上的洛阳园林特点及地位
洛阳是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曾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唐、后梁、后晋等13个朝代在洛阳建都,建都史长达1 529年,是我国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的古都。洛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伴随产生的宏大的宫苑园林、富丽堂皇的寺庙园林、巧夺天工的邸宅园林,在 中国 历史上独树一帜,其叠山理水的技艺和融入道教、佛教、 理学 为一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无不贯穿在各个时代的造园活动中,并在园林景观构建上达到了顶峰。洛人云:“园囿之胜不能相间者六:务宏大者,少幽邃,人力胜者少苍古,多水泉者难眺望。”唐代晋国公裴度所建“湖园”,“此六者,唯湖园而已”(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在湖园这个理论上难于相兼而实践上的成功典范,对日本造园有着极大的影响。日本专门辟建有“兼六园”即是明证。 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源自于囿和台。前者涉及栽培、圈养,供狩猎之用,后者关涉通神望天,供祭天之用,游观功能是次要的。至东周迁都洛阳时,台与囿相结合,以台为中心而构成贵族园林的手法已比较成熟,台、宫、苑、囿的称谓互相混用,观赏的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甚至宫室和周围的天然山水都已被收摄为成景的要素,这得益于周武王灭殷后(公元前1066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奴隶制国家,而东都洛邑正是周国以来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代表,形成了以王宫为中心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至东汉,由于洛阳北依邙山,伊、瀍、涧、榖诸水汇入洛河,丰富的水资源为经营园林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见于 文献 记载的宫苑有九处,如濯龙园,“濯龙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被涯。渚戏跃鱼,渊游龟蠵,永安离宫,修竹冬青,阴池幽流,玄泉冽清,鹎鸼秋栖,鴡鸠丽黄。关关嘤嘤”(张衡《东京赋》)。西园,“园内筑假山,水渠周流澄澈,可行舟,渠中种植荷花(夜舒莲)”,上林苑、广成苑是兼有狩猎、生产基地性质的园林,鸿池是调节水量的水库。此外还有圭灵昆苑、平乐苑、上林苑、广成苑、光风苑、显阳苑、鸿德苑等,绝大多数御苑依水而建或开辟水体,因水而成景,促进了园林理水技艺的发展,园林的游赏功能已上升到主要地位,并开始注重造景效果。在私家园林中,以梁冀的“园圃”和“菟园”为胜。园圃其“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像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后汉书·梁统列传》);菟园其“缮修楼观,数年乃成”,说明该园以高楼等建筑为
多,为登楼远眺和“借景”、丰富园林总体的轮廓线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东汉时期出现了住宅绿化,宅门道路两旁也成片种植树木,这从东汉画像砖上可以得到印证。
“魏晋南北忉时期,园林活动普及于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于满足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 艺术 创作的新境界”(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而北魏时期的洛阳,更是“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几乎就是一座花园城市了。除了华林园、西游园等皇家园林外,北魏时期的崇佛活动,促进了园林事业的大发展,当时洛阳“舍宅为寺”风行,建有大小寺庙1 367座,其中有66座单独建置园林,座座“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就文人雅士而言,历代所建之私园更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如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司马光的“独乐园”、李德裕的“泉庄”、 邵雍的“丛春园”,唐晋国公裴度的“湖园”更是兼宏大与幽邃、人造与苍古、水泉溪流与旷奥处理相得益彰的典范,对世界造园是一个贡献。宋邵康曰:“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盖洛阳自周公营洛邑以及北宋,为帝都为陪京者二千余年。其间宫殿楼阁,宏杰壮丽,足以穷人世之技巧,竭山海之蓄藏,不知凡几,而当其胜也。士大夫之宅榭连檐街衢,园圃楼影溪山,远之若粱冀筑园十里八阪,石氏金谷风流繁华。至于隋唐,其公卿大夫王侯贵戚之属,列第东者尝不下千余,至宋则园林尤盛”。从李健人《天下名园重洛阳》中寥寥几笔,可以看出洛阳历史上园林盛极的状况。然而,由于战乱使名园毁尽,遗迹荡然无存,昔日的宫苑寺庙和私园早已成为后人美好的回忆。
2洛阳园林绿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是洛阳园林绿化发展最快的时期,目前林荫大道纵横,花坛花带遍布全市,以洛浦公园为标志的城市园林生态带象一条绿色项链,镶嵌在河洛大地。截至目前,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22%,绿地率38.23%,已被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但是,客观评价洛阳市的绿化现状,应该说是绿化总量大但精品少,行道树冠大但种类少,整形修剪的灌木多但宿根花卉少。如何宏观把握未来洛阳绿化的走向,如何提升洛阳园林景观水平,需要审时度势。纵向与洛阳历史上的园林之胜相比,横向与沿海先进城市(不乏内陆先进城市)相比,从而找到构建洛阳特色园林景观的途径。洛南新区的规划开发为市园林建设提供了又一次发展机遇。在新区内规划2~3个人工湖面,将伊河水引入并贯通于洛河,该大胆设想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对构建未来城市风貌、真正形成以牡丹为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具有重大意义。这与魏明帝确引榖水人芳林园(后称华林园)建扶桑海、设流觞池,“西通榖水,东连阳渠,若旱魃为害,榖水注之不竭,离毕滂润,阳榖泻之不盈。”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前者为少数人服务,而后者是为大众服务的。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信息化、城市化的快速兴起,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使园林绿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没有纯粹的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之分,也没有纯粹的东西方园林之差别,更没有一种流派或一种风格一统天下,似乎找不到能满足现代人要求的标准模式。但是,生态建园却是一致的共识。所谓生态建园,就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按照本地区自然地理、气候和生物物种,建立复合多层次的绿化体系,使植物物种按自然选择的结果,找准自己的生态位。与大自然的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和谐相处,达到一种靠自然做功而非人力干预的动态平衡。生态建园可以是宏观的,大到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也可以是微观的,小到一个景区或一个公园。生态建园的主要标志是物种的多样性。就洛阳而言,生态建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洛阳地处北纬33°31′~35°5′,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属,2 308种及198个变种,6个变型。木本植物种占河南省木本植物种的49.3%,其中乔木285种,43个变种,1个变型;灌木为446种,2个变型,藤本105种,半寄生7种,竹类5种,1个变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26科31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南方红豆杉,二级保护的有连香树、香果树、银杏、杜仲等11种,三级保护的有
秦岭冷杉、巴山冷杉、麦吊云杉、铁杉、核桃楸、青檀等19种。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资源尚未得到应用,洛阳城区行道树除了国槐、栾树、柳树外,其他基本上都是外来树种,悬铃木、雪松、黄杨、小叶女贞、金叶女贞遍布大街小巷。据统计,街道绿化使用的植物材料不超过30种,公园游园不超过100种,仅占洛阳境内现有植物的4%。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城市,如伦敦、巴黎其用于绿化的植物均在2000种以上。这种现状说明我国基础工作的落后与差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