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人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探析
梁康俊
何烨露
吴丽容
张裕婷
王礼申*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444摘
要
文献标识码:A
广东·韶关512005)
DOI:10.16871/j.cnki.kjwhb.2018.10.071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第一,目前我国的吸
andattachesgreatimportancetothesocialsupportsystem,soastoimprovethepsychologicallevelofdrugaddicts.
Keywordsdrugusers;mentalhealth;influencingfactors;coun-termeasures
吸毒成瘾已发展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全球性灾难。《2017年世界毒品问题报告》指出:全球2950万人存在吸毒成瘾等问题。成瘾是指个体不可抑制地反复从事某一行为。即在已知这一行为会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况
[1]
下,仍然持续重复该行为。在众多的成瘾行为中,毒品成瘾
毒人员数量仍在上升,且有一定低龄化的趋势。第二,目前吸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且在性别上存在一定差异。第三,目前关于吸毒人员吸毒原因的研究普遍认同:个体自身因素(如:吸毒年龄)和社会环境(如:文化程度、家庭环境气氛、亲朋和社会关心与支持)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初次吸毒和复吸。另外,复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身体依赖性负强化的影响。第四,目前应对吸毒行为主要从预防与干预两方面着手。预防的手段主要从心理方面推进,其中包括推进社会教育、加强社会控制因素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以提高心理承受力。干预的手段包括生理手段和心理手段。干预吸毒行为需要在服用戒断药物的同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及重视其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吸毒人员的心理水平。关键词
吸毒人员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对策
AnalysisonMentalHealthStatusandCountermeasuresofDrugUsers//LiangKangjun,HeYelu,WuLiRong,ZhangYut-ing,WangLishen
AbstractThisstudyfindsthefollowingaspects.First,thenum-berofdrugusersinChinaisstillontherise,andthereisacer-taintrendofyoungerages.Second,thementalhealthlevelofdrugusersislowandtherearesomegenderdifferences.Third,currentresearchesintothecausesofdrugaddictionuniversallyadmitthat:individualfactors(suchasdrugage)andsocialenvi-ronment(suchaseducation,familyenvironmentandatmosphere,familyandsocialcareandsupport)conspiretothefirstdruguseandsmoking.Inaddition,relapseisaffectedtosomeextentbythenegativereinforcementofphysicaldependence.Fourth,thecurrentresponsetodrugabusemainlyfocusesonpreventionandintervention.Preventionmeasuresaremainlycarriedoutfromthepsychologicalaspect,includingpromotingsocialeducation,strengtheningsocialcontrolfactorsandimplementingmentalhealtheducationprogramtoimprovementalresilience.Interven-tionsincludephysicaland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s.Interven-tiontodrugusebehaviorrequiredrugswithdrawal,aswellascoursesinmentalhealtheducation,groupcounselingintervention
对社会危害尤为明显。毒品成瘾会引发暴力犯罪和艾滋病传播等一系列社会危害事件。因此,在戒毒工作中,成瘾问题不容轻视。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回顾国内外大量的研究,从相关研究中发现:复吸是戒毒康复的难题,而心理的“成瘾”是复吸
[2]率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赵雪莲(2015)和赵海鹏等[3]人(2015)均支持了“复吸是戒毒康复的难题”的观点,在研
究中明确指出:尽管我国戒毒工作的早期脱毒率已近100%,
[4]但仍有高达95%的人复吸。而李秀等人(2013)和赵海鹏等[3]人(2015)均支持了“心理的成瘾是复吸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之一”,在研究中明确指出:在复吸原因中,个人心理因素占有最大的比例。
因此,在生理脱毒、心理脱毒和社会适应这三个毒品成瘾的治疗过程中,尽管生理脱毒方面已有较成熟技术,但心理康复相关理论和技术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而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吸毒人员的心理现状、吸毒行为的预防与干预进行梳理,希望能为今后毒品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些启示。
1吸毒行为的现状
中国禁毒网《中国禁毒报告》2017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250.5万名;2016年全国共查处有吸毒行为的人员100.6万名,依法强制隔离戒毒35.7万人次,责令社区戒毒24.5万人次、社区康复5.9万人次。连续3年获查吸毒人员数量上升。其中,年龄方面,吸毒人员低龄化明显,吸毒人员多在30岁以下;性别方面,女性的吸毒年龄要比男性年轻[5],女性比男性更易发展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粤北吸毒人员心理状况调查与干预”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礼申(1985—),男,本文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发展与教育,E-mail:417379401@qq.com。156
总第437期2018年10月(中)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Total.437
October2018(B)
为严重成瘾者[6];文化程度方面,传统毒品吸食人员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以无业者居多,而新型毒品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毒品的特点。[5]
2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现状
2.1吸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大多数研究发现,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非吸毒人员,不仅如此,冯武魁研究发现且随着戒毒次数和毒龄的增加,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的趋势。[7]谭剑辉对厦门市86名吸毒人员进行心理健康分析研究发现,吸毒人员
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尤其是抑郁及焦虑广泛存在。[8]
任重等
人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存在着广泛的心理障碍。
学者韦克诚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752名强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比较,发现多次戒毒的人员在各项目上得分显著高于首次戒毒的人员,说明吸毒人员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9]
贾东明等人对2005—2014年间的50名戒毒人员进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发现戒毒人员在SCL-90的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成人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强制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普通人群差。[10]
学者董开莎通过对280名吸毒人员和280名非吸毒人
员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比较也发现,[11]吸毒人员的SCL-90
的各因子得分与非吸毒人员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吸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2不同性别吸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男性女性吸毒人员因为自身性别的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有所不同。刘新民研究认为男性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比女性差,尤其在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6个方面明显低于女性。[12]金明琦等研究也支持女性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性戒毒人员,谭剑辉等人研究发现男性吸毒者焦虑、偏执等心理问题较女性严重。
[8]
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研究结论,文政等研究发现,在心
理健康问题上,女性强制戒毒人员较男性严重,因此在男性女性吸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高低问题上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外,在强制戒毒的不同阶段,男女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强制戒毒初期,男性吸毒者的心理症状相对于女性吸毒者更加突出,心理健康状况受损明显比女性更为严重。[13]但是在强戒人员出所后,女性强戒人员相较于男性强戒者而言,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迷茫、无助、烦躁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复吸。[14]
3影响吸毒人员吸毒行为的因素
近年来,许多研究致力于探寻影响吸毒人员吸毒行为的因素,无论是从家庭社会层面出发还是从吸毒人员自身寻找原因,都是为了能从根源处预防吸毒人员吸毒行为的发生和帮助吸毒人员走出困境,为制定科学而有效的戒毒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意见。
吸毒行为和复吸行为也已经被证实有其社会心理基础,是社会-心理-神经生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5]本文将影响吸毒人员吸毒行为的因素分为初次接触
毒品和戒毒后复吸毒品两个层面进行概述。3.1影响吸毒人员初次吸毒的因素
政府想要从源头上预防吸毒行为的发生,制定综合的防范措施,探寻影响吸毒人员初次吸毒的因素至关重要。王瑞山[16]调研发现,吸毒群体存在“三低”特征,即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低。吸毒人员初次涉毒的年龄较低,大多处于青春期。吸毒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吸毒人员在生活中交往的朋友的整体素质不高。无业人员接触毒品的风险也比较大。
王瑞山[16]调研发现,吸毒人员初次涉毒的原因与吸毒人员对毒品的危害缺乏认知、所交往的朋友的素质水平低、学校家庭对吸毒人员缺乏教育和监督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初次吸毒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17]吸毒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环境气氛、亲朋和社会关心与支持、日平均吸毒量等是影响吸毒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18]3.2影响吸毒人员复吸行为的因素
吸毒人员是否存在复吸行为可以作为戒毒疗效指标的重要参考。戒毒是帮助吸毒人员进行脱毒治疗的重要一环,许多资料表明吸毒人员半年内复吸率高达95%以上。[19.20]
根据所滥用药物作用的特点,物质依赖性分为“身体依赖性”(亦称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亦称心理依赖性)。而戒毒所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常采用戒除两种依赖性的治疗方法。复吸后,吸毒人员对毒品的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都会加剧。吸毒人员虽然经过了脱毒治疗,也意识到了毒品对自身带来的危害性,但是戒毒之后他们对毒品的耐受性却会有所下降。
3.2.1复吸的“身体依赖性”原因
吸毒人员对药物的心理依赖长期存在。当吸毒人员停止用药时,身体就会产生戒断反应,这使得吸毒人员身心都会遭受痛苦和折磨,需要再次使用毒品来减缓或终止这种反应。但实际上这样子会让吸毒人员的吸毒行为起到负强化的作用,个体难以摆脱对药物的依赖。[21]3.2.2复吸的“心理依赖性”原因
许多吸毒人员在戒毒后,对毒品的躯体依赖解除了,但是精神依赖却远未消除,而会长期且顽固地存在,心理依赖是导致复吸的重要原因根据。司法部有关课题组的两次调查显示,因为“抵御不了毒品的诱惑而复吸的比例分别达到
了调查总数的82.2%和70.92%”,[22]
远高于其他指标。
Robins的调查表明了,毒品具有缓解压力的作用。陈隋[23]研究表明,毒品依赖者的情绪波动很容易影响戒毒的后续性,使复发率增高,正性(积极)情绪和负性(消极)情绪均可以使药物依赖者身陷高危处境之中。
3.2.3社会环境以及个体自身因素对复吸行为的影响
王珍秀等[24]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复吸次数的因素中,若吸毒年限越长、开始吸毒年龄越小、心理渴求越强烈、抑郁症状越重、情绪管理能力越差、消极应对挫折、毒品网络越强大、社会支持度越弱,那么,复吸的危险性(发生的概率)就越大。同时,Bradley等[25]认为毒品依赖者的不良伙伴、外
157
教育心理
界影响因素对其复吸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刘明[26]研究发现,早期家庭结构缺损经历,即0-6岁、7-12岁、13-18岁三个年龄阶段的家庭结构缺损均可预测个体以后的吸毒行为及相关障碍。早年亲子关系可显著预测个体未成年期及成年期的部分毒品使用或滥用表现及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早年注意问题行为倾向和社会情绪问题行为倾向均能预测个体未成年期及成年期部分毒品使用或滥用表现及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早期亲子关系,可能经由个体早年问题行为倾向和所形成的心理社会功能特征,影响个体吸毒行为的发展;早年问题行为倾向,可能经由心理社会功能特征和同伴关系,影响个体的吸毒行为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多项研究都在探寻影响吸毒人员吸毒行为的因素,并取得较大研究成果,但是因为吸毒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个体行动,影响其的因素同样非常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当所有因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对个体行为产生的作用可以在不同因素下诱发出来。[27]所以各个研究相关专题的研究者还需要进一步考虑综合全部因素,并发觉新的且具有高信效度的影响吸毒行为的因素。
4吸毒行为的预防和干预
4.1吸毒行为的预防4.1.1推进社会教育
加强全民教育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知识文化水平,以各种形式(如漫画、广告、宣传片等)普及相关毒品知识,通过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等禁毒活动,宣传毒品的危害,满足人们对毒品无知的好奇心,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毒品的危害,从而远离毒品。
4.1.2加强社会控制因素
积极的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存在较大的家庭教育问题,容易造成该家庭成员较差的生活行为习惯。陈谞的研究表明,个体选择去吸毒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与家庭、朋友、学校、工作单位等群体或组织的正常关系,或者这种关系过于松散,以至失去了对个体应有的监督和制约作用。[28]4.1.3提高心理承受力
吸毒者多为心理怯懦者,企图用毒品来麻痹自己,在面对挫折时选择逃避的态度,缺乏独立性,难以承受现实压力。社会工作者和教育者等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功能联系,策划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加强对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信心的建立,获得抵御外界环境压力的必要技巧,以抵制毒品的诱惑。4.2吸毒行为的干预4.2.1生理方面
在戒毒期间,严厉禁止吸毒人员再次使用毒品,提倡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进行生理上的脱毒。另外,给吸毒人员服用戒断药物,以替代、递减的方法,减缓、减轻吸毒者戒断症状的痛苦,逐渐实现脱毒。4.2.2心理方面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吸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进入强制隔离戒毒所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辅助
158
其适应环境、调节与控制情绪、增强自信心、缓解人际关系敏感等,为后续的干预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29]
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辅导的情境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主要原理是借助团体力量互助,以促进团体成员的成长。在对吸毒行为进行干预时,从一般模式的团体心理干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干预、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模式团体心理干预、自我控制团体心理干预等多方面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我国学者在对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提高强制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更有效地戒除毒瘾、减少复吸率、帮助其回归社会有积极的意义。[30]
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在戒毒后期,特别是在回归社会前,吸毒人员对即将面临的社会生活会产生担忧与不适应,需要对戒毒人员开展康复矫治效果巩固、回归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以及后续照管工作。因此,社会支持系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吸毒人员通过得到客观支持,提高对健康生活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降低复吸率。
5结语
吸毒行为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对于毒品戒除的研究多集中于医学领域,今后的研究可致力于进一步了解吸毒人员的心理特征,并结合吸毒人员的心理特征尝试运用不同干预疗法,以及对各种干预疗法的戒毒效果进行重复性验证,以更有效地让吸毒人员摆脱“心瘾”。参考文献
[1]杨瑾.毒品成瘾者心理健康评测体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16.
[2]赵雪莲.心理治疗技术在戒毒康复中的应用[J].云南警官学院
学报,2015(6):27-31.
[3]赵海鹏,申荷永,王小婷,等.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看毒品成瘾
的治疗[J].社会心理科学,2015(z1):5-9.
[4]李秀,刘新民,韦克诚,等.强制戒毒人员人格障碍调查及其自
尊相关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3,32(1):62-64.[5]蔡成华,高素文,王丽娟,等.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男女对照分
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1):8-13.
[6]谢琴红,刘志军,刘国艳,等.女性强戒人员的非理性信念、事件
影响特点、药物渴求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7(6):471-475.
[7]冯武魁.吸毒人员的共性、心理状况及矫治方法[J].黑龙江省
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42-44.
[8]谭剑辉,卢秀琼,段金林,等.厦门市86例吸毒人员的心理状况
调查[J].中国病案,2005,6(9):38-39.
[9]韦克诚,杨玉祥,刘新民,等.752例强制隔离戒毒者心理健康
状况的多层次比较[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3):240-243.
[10]贾东明,郭崧.我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SCL-90评分的meta分
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5(6):319-324.
[11]董开莎.戒毒人员的社会认同状况与心理健康的调查[J].中
渊下转第167页冤
总第437期2018年10月(中)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Total.437
October2018(B)
3.3青少年教育普遍成为重头戏
如今我国的很多博物馆在青少年的教育上煞费苦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3.1思想认识上升到全新高度
青少年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新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然而青少年时期也是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时期。博物馆作为向观众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越来越意识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已经成为博物馆的重要使命,青少年教育也成为了博物馆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指标。3.3.2千方百计开辟专属空间
为了更好地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许多博物馆都建立了独立的教育空间和教育场所,如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专门设立了教育中心和教育体验区,主要针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认识及历史知识的教育。此外,河北省博物院也专门设立了“快乐学堂”教育体验区,中国文字博物馆设立了“甲骨学堂”教育体验区等等,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纷纷开辟了自己的专属空间来进行青少年教育。3.3.3科学对接配合国民教育
近年来,新的博物馆教育模式层出不穷,博物馆已经不再局限于在馆内进行博物馆教育,大家纷纷走出去,将陈列展览、学术讲座、文博知识问答等活动办到社会和学校中去,在博物馆外利用博物馆的优势与学校科学对接,配合国渊上接第158页冤
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4(3):224-227.
[12]刘新民,赵方乔,韦克诚,等.男女强制隔离戒毒者心理健康与
社会支持的比较[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2,21(5):382-385.
[13]于菲菲.吸毒人员心理健康及其个性的相关分析[J].中外企
业家,2015(11):242-243.
[14]王凤兰,杨遇林,阎晓丽,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女性强戒人员
的心理行为矫治及防复吸教育探究[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6,22(2):93-95.
[15]梁建辉,刘锐克.药物渴求对复吸行为的始动作用[J].中国药
物滥用防治杂志,2001(4):31-33.
[16]王瑞山.吸毒的病原学分析及青少年涉毒预防———基于上海
某区吸毒人员初次涉毒成因的调研[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6):52-59.
[17]杨放,林鹏,王晔,李江虹,付笑冰,钟文龙,刘勇鹰,何群,赵茜
茜,MichaelDuke,孙宝山,许锐恒.广东省静脉吸毒人群吸毒行为及针具共用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04(6):1-4.
[18]陆贤杰,吴琪俊,梁峰,庞雅琴,李阳.广西不同社区吸毒人员
生存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1):42-45.
[19]刘志民,曹家琪,朱光荣,滕英群,任正洪,连智,穆悦,杨晓松,
焦杰,蔡志基.阿片依赖者脱毒治疗后复吸因素调查[J].中国
民教育。比如国家博物馆与史家小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将学校的历史课程搬到博物馆进行教育。河南博物院的“历史教室”也已经相继落户郑州四中、河南省实验中学等学校,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共享、同步,这种教育方式使同学们在学校也可以直接参与到博物馆活动,获得了广大师生的高度好评。
4结语
当代博物馆的发展是由内而外的,在馆藏丰富、文物保护和修复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怎样做好陈列展览设计来吸引观众,怎样做好公众服务和公众教育已经成为衡量博物馆资质水平的核心内容。我们要通过改进展览、强化教育服务等手段,积极采取更加主动的方式吸引观众,让观众参与进来,身心愉悦地欣赏展览,接受教育。参考文献
[1]王文娟.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及其发展问题[A]//山西博
物院.山西博物院学术文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2]柏安茹,王楠,马婷婷.我国博物馆教育课程设计现状及发展
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7(4).
—诞生、发展、演变及前景[J].中国[3]尹凯.博物馆教育的反思——
博物馆,2015(2).
[4](日)桥村爱子,张雅静.2010年日本博物馆、美术馆的社会公
共教育———现状与未来之展望[J].美术观察,2011(2).
编辑李前锋
药物依赖性通报,1997(3):42-47.
[20]宿风琴.海洛因依赖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青海医药杂志,
2005(6):60-61.
[21]钱铭怡.变态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4-319.
[22]郭建安,李荣文.吸毒违法行为的预防与矫治[M].北京:法律
出版社,2000:240.
[23]陈谞.吸毒预防论[D].长春:吉林大学,2004.
[24]王增珍,凌秀凤,姜东林,孙家富,程艺萍,刘菊香,湛娇娥.吸
毒人员戒毒效果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4(1):68-71.
[25]BradleyCM,GordonJR.Relapsepreventiontoaddiction
behavior[M].NewYork:GnilfordPress,1995:19-26.[26]刘明.毒品使用和滥用相关障碍的发展诱因:儿童期家庭经历
及问题行为倾向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27]芦佳.吸毒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5
(3):88-91.
[28]陈谞.吸毒预防论[D].长春:吉林大学,2004.
[29]李冠军,李娜,王晓霞.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团体心理辅导效果
初探[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0,19(5):383-386.[30]陈艳玲,张俊杰,陈其中.我国强制戒毒人员团体心理干预的
研究现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5(3):233-235.
编辑李前锋1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