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 28卷第3期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md of a0 竖 曼望: Q !曼鳇 :垫 : 哈尼族民间舞蹈《竹瓦舞》的渊源及风格特征探究 周 霞 (普洱市技工学校,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 居住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梅子乡民胜村的哈尼族卡多人男性在送葬或祭 祀时常跳一种祭祀性舞蹈《竹瓦舞》。该舞蹈自祖辈传承下来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过代 代相传,加上各时期的发展、加工和提炼,形成了现如今古朴浓厚、格调平衡深沉、节奏单一、动 作精简、外柔内刚、队形变化简单等风格特征。 [关键词]哈尼族卡多人;民间舞蹈;竹瓦舞;风格特征 [中圈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59(2012)03—0139-02 1梅子乡基本概况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境内的梅子乡,距 县城50多公里,海拔1060—2850米之间。海拔落 差较大.山梁纵横、沟壑交错、气温高低变化较大。 这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山明水秀。全乡境内居 住着哈尼、彝、傣等不同支系的民族十余种,其中 民胜村为哈尼族卡多人聚居村。卡多人的村寨大 都建在向阳的半山坡上,村前是层层梯田,村后林 木葱郁,房前屋后则是片片菜园.形成了哈尼族人 独特的半山农耕文化特征。这样的地理环境、气 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基础上衍生出 化,由游牧文化转型为稻作文化,最后形成了以梯 田稻作为中轴的哈尼文化。从一些调查资料中可 看出.哈尼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和梯田稻作文化是 完全对应的.反映了哈尼族的民族精神、性格及文 化心理。 的原始舞蹈,经过哈尼旗祖辈代代相传,加上各时 期的发展、提炼、加工,才造就了今天哈尼族群众 舞蹈的风格特征,形成r今天所看到一个独特舞 蹈《竹瓦舞》。《竹瓦舞》是哈尼族舞蹈中流传至 今的唯一一种仅由卡多男性跳的祭祀性舞蹈,它 有助于了解哈尼族历史民俗及文化,具有很重要 的历史文化价值 2{t4j. ̄舞》的渊源及动作构成 据史籍记载,秦汉之际(公元1世纪),哈尼 族先民从青海一带南迁,大部分进入云南,而且逐 步迁移到西南的红河、元江、墨江、江城等澜沧江 中间地带。公元4世纪到现代,哈尼族先民从迁 徒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吸纳了南方夷越的稻作文 《竹瓦舞》具有较深的内涵。相传很久以前, 两个哈尼族部落械斗,被打败的部落最后只剩下 个小男孩躲在山洞里,天长日久。满身长了恶 疮,动弹不得。当他快死的时候,一只白鹇鸟衔来 野生茶叶救治好了他的病,并教他跳舞。小男孩 病好后每天到妈妈坟前跳舞,而且边唱边跳。他 悲伤的歌、优美的舞姿打动了哈尼人的心。从此 以后。哈尼人民和睦相处,再不自相残杀。为了表 达悔恨和感激之情,每当老人辞世或节假日祭祀 活动时,哈尼人就会跳起《竹瓦舞》,一方面表达 对白鹇鸟的感激。另一方面也是对祖先神灵的缅 怀和感激。 跳《竹瓦舞》的卡多男子主要着藏青色对襟 衣(分长、短袖两种),穿同色系一米腰宽的大裆 裤,裤头从左到右缠绕别于腰间,远看似多层摆 裙,展开来便可当作毯子垫坐,头饰为藏青色包 头。舞蹈时则可不穿上衣,戴一根银项圈,不戴包 头,留~根小辫子,或者戴用葫芦制成的帽子,把 裤子的裤兜打开来用。形成鸟翅形状.代表着哈尼 一① [收稿日期】2012—03~20 [作者简介]周霞(1978~),女,云南宁洱人,助理讲师 l39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人民崇拜的白鹇鸟 了哈尼族的精神和性格,成为了哈尼人民具有代 舞蹈中使用的道具主要是竹制响板,用一节 30厘米的粗竹筒对半剖成两半,在上面打四排 孔,每排孔又打出四个小孔.每个孔栓一小个竹 板,背排…节细点的木棍,《竹瓦舞》在舞蹈过程 中无任何合声伴奏,仅一根棒打响竹筒和鼓点或 竹瓦的小竹板击打声伴奏。 音乐节奏:l咚答}咚答l咚答答.咚答l咚答I 咚答l咚答提答 咚答j咚答答 咚答I咚答提答. 咚答I咚.咚I咚咚咚咚l l(以此反复多次)。 动作构成:(一)大鹏展翅(双手斜推竹排向 上,脚成八字步位);(二)翅膀点水(双脚半蹲,双 手把竹排向地面跺响);(i)侧展翅(双手打开成 斜线,左<右>高右<左>低,竹瓦向下 抖一下。同 时双脚靠拢跳一次,成虚步,张开翅膀形状); (四)跳步抖翅(双脚靠拢跳一下,竹排在腹部两 旁双手抖动);(五)上翘翅(左脚向前跨一步。脚 成踏点步,手向前,向上折手):(六)深翅(右脚退 后…步,左脚点步,成虚点步 右实左虚,双手反下 把竹排哚地);(七)斜探翅(脚吸左向右 手持竹瓦 在胸前两侧,同时左脚向左侧探出。手成斜开八字 形;接着脚半蹲,手靠在胸前两侧,成大鹏展翅)。 3《竹瓦舞》的风格特征 普洱市宁洱县梅子乡民胜村的哈尼族舞蹈 《竹瓦舞》流传较广,发展得比较完整,保留了较 多原始遗存.无论作为伴奏或舞蹈.均独具代表 性。根据现有材料来看 《竹瓦舞》经历了几百 年,儿代人的传承,既保留r千百年来哈尼族舞蹈 的古朴风韵,叉在长期的发展中,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周围文化环境的变化.舞蹈风格也有所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影响深远 哈尼族是一个迁徒民族,哈尼族历史就是迁 徒的历史。哈尼族人民为了生存.从最初的自然 灾害迁徒到人为因素迁徒,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 和网苦、压抑和悲伤,这一时期的歌舞相应地具有 沉稳、凝重、浑厚、柔中带刚的风格特征。但在哈 尼族逐渐掌握了稻作文化、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完全进入稻作文化时代后,转为了祈求人丁 增殖、繁茂兴旺为主的生殖崇拜.并把这种祈求体 现在祭祀礼仪和舞蹈中,明显地表现出其祈求生 殖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的舞蹈风格由原来的低 沉变异为高昂,舞姿和语汇也得以丰富,增强了哈 尼族舞蹈的审美性,使哈尼族舞蹈发展到一个新 的水平, 其中影响较深广的就是《竹瓦舞》,但其 仍不失原来哈尼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较好地表现 表性的、流传较广的民间舞蹈。 3.2多民族文化互相影响变异 宁洱县梅子乡哈尼族聚居区多与彝、傣、汉为 邻,甚至彝、傣、汉、哈尼族等杂居。因此。在很多 方面互相交流、互相吸收,舞蹈方面也与当地彝族 等相互吸收容纳。如“阿迷车”、“打歌”、“罗 作”、“跳笙”等舞蹈,哈尼、彝族都跳,有的大致相 同,却也保留各自的特征(“罗作舞”):有的几乎 致(“跳笙”)。但无论怎样变异,都极大地丰富 和发展了本地哈尼族舞蹈本体,去除了原有的沉 重感,增添了哈尼族舞蹈的情趣和美感.极大地满 足了哈尼族社会发展和哈尼族人民日益增长的文 化需求。如在卡多人的《竹瓦舞》中,有明显的变 异和发展的舞蹈动作除了有翅膀点水、大嘴展翅、 双跳双抖瓦等基本动作外,还发展了一些折翅、深 翅、斜展翅等动作。 3.3人文因素的影响和变异 哈尼族舞蹈虽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在漫 长的岁月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明末清初, 在民间传统节日、祭祀活动中,哈尼族民间舞蹈有 所发展。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至解放前夕,一些 舞种在大部分地区已经消失,流传下来的部分舞 种如“链鼓舞”、“棕扇舞”、“阿迷车”也只有在局 部地区流行。个别地区“跳笙”则成了流行的舞 蹈。建国以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 了较大发展.一些民间艺人和舞蹈工作者专门对 哈尼族舞蹈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创作,使得这 门民间艺术再放异彩成为耀眼的珍宝。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 展、生产力水平的大大提高,哈尼人的思想不断更 新,视野不断开拓。青年男子大多走出了大山,到 城市中寻求自己的梦想。卡多人男性祭祀舞蹈 《竹瓦舞》的传承者逐渐减少。随着一些民问老 艺人的辞世.掌握这种舞蹈特征和技法的人越来 越少,舞蹈的传习正面临着巨大困难。 为了让哈尼族民间舞蹈如《阿迷车》、《竹瓦 舞》等能够以更多、更完善的形式呈现出自己独 特的魅力,能够得以保存和代代相传,我们应该积 极深入研究、探索当地哈尼族舞蹈的历史渊源、种 类、风格特征及其深邃内涵等,努力为家乡的民族 舞蹈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金吾,李金印 哈尼族、布郎族、基诺族 一一舞蹈『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999. f2]普洱府志『Z1。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