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13)班 陈博玮
作为近代早期白话文的代表作,《红楼梦》蕴藏了丰富的语汇资源,其中的语汇资源是一种永不枯竭的可再生人文资源。同为口头语,当今社会有些流行语在《红楼梦》中可以见到,且词汇语义相去不远。此外,《红楼梦》中一些熟语,方言词语在当今社会仍很鲜活,富于生命力,可不断提炼和发掘。探析《红楼梦》蕴藏的方言,也有助于文本细读,有助于今人和作者、主人公对话。
就在这个寒假,我也与小组成员一道去探寻《红楼梦》中我们家乡的方言——余西古镇方言。余西如今所讲的通东话,实为古时候的金陵官话,所以在这本书中都可以看到余西古镇方言的影子。假期里,我们做了个小调查:将《红楼梦》中的选段读给当地的居民听,看看他们是否能够听懂。结果我们发现很多没有念过书的老人们都能够理解这本半文言文的著作,可见,《红楼梦》与南通话的确有一些联系。
那么,这丝丝缕缕的联系又是从哪里而来的呢?我们找到了两种说法。一是历史原因,曹雪芹是清朝江宁府人,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的所在地区,当时那里说的就是金陵官话,由于战乱,当地老百姓被迫迁到南通,所以也带来了现在的通东方言。
二是曹雪芹的家庭背景原因。曹雪芹为北宋末年曹氏始祖曹孝庆的第十七世孙,他是南通余西的曹氏族人的同总统祖。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及其父亲曹頫均先后多次到南通探亲祭祖。雍正三年清明节后,曹雪芹首次随曹頫到余西,受到通州县衙的热情接待。由于曹家几代先后继任江宁织造,所以曹頫会友接客,忙得不亦乐乎。曹雪芹便于老亲的同辈小孩玩。余西有不少名胜古迹,便如建于明代的东高桥、西高桥、东宏桥、西宏桥,都相当伟岸别致。但在之后曹家抄家北迁,祖父曹寅无可奈何,只得将一部分亲属隐居如皋,一部分交由儿子曹頫带领悄悄去了北京。曹雪芹随父同行,乘船经南通到如皋,在县城曹家巷隐住了一些天日。曹雪芹来到如皋,在采风过程中,领教了如皋方言的特点。好友屈复见到曹雪芹记录的《笔抄》有两大册,打趣道“尔后有朝一日,你成了小说家,不愁没字可用了。”后来果真在《红楼梦》中,出现了不少南通方言,不过经他锤炼得更形象生动了。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也花了大量的时间,找找这些方言都在书中的哪些角落。接下来就举几个例子:
28回 蒋玉函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便说道:“你既这么说,为什么我去了,你不叫丫头开门呢!”一宝玉诧异道:“这话从那里说起?我要是这么着,立刻就死了!”黛玉啐道:“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讳!你说有呢就有,没有就没有,起什么誓呢!
70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这日清晨方醒,只听得外间屋内咭咭呱呱,笑声不断。袭人因笑说:“你快出去拉拉罢,晴雯和麝月两人按住芳官那里隔肢呢。”宝玉听了,忙披上灰鼠长袄出来一瞧,只见他三人被褥尚未叠起,大衣也未穿:那晴雯只穿着葱绿杭绸小袄,红绸子小衣儿,披着头发,骑在芳官身上,麝月是红绫抹胸,披着一身旧衣,在那里抓芳官的肋肢,芳官却仰在炕上,穿着撒花紧身儿,红裤绿袜,两脚乱蹬,笑的喘不过气来。宝玉忙笑说:“两个大的欺负一个小的!等我来挠你们。”说着也上床来隔肢晴雯。晴雯触痒,笑的忙丢下芳官,来合宝玉对抓,芳官趁势将晴雯按倒。袭人看他四人滚在一处,倒好笑,因说道:“仔细冻着了可不是玩的,都穿上衣裳罢。”忽见碧月进来说:“昨儿晚上,奶奶在这里把块绢子忘了去,不知可在这里没有?”春燕忙应道:“有。我在地下捡起来,不知是那一位的,才洗了,刚晾着,还没有干呢。”碧月见他四人乱滚,因笑道:“倒是你们这里热闹,大清早起就咭咭呱呱的玩成一处。”宝玉笑道:“你们那里人也不少,怎么不玩?
从上述例子中确实可以发现,《红楼梦》中确实有着南通方言的影子。很多红学研究者都认为,此书是用北京方言写成的,看来该观点是片面的。其实在这本书中也不乏其他地区 的方言,譬如扬州方言、河北保定方言、北京方言等等。由此观之,《红楼梦》确实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本古典文化的百科全书,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文集。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感受到了家乡方言的魅力,也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了《红楼梦》这本书。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好南通的方言文化,让中华文化在时间的绵延中更加耐人寻味,更加闪光熠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