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小题考“活”——杜绝惯性思维不丢分
冷战中国的内政外交 1.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 D.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解析:选C 依据所学知识1952年新中国仍然在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在新中国初期,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而应该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开展灵活的外交,没有强调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B项错误,C项正确;依据所学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是新时期外交的成就,故D项错误。
2.近段时间,央视新闻持续报道“三线建设”,再次引发大众对“三线建设”的关注。“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 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据此判断“三线建设”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C.“八字方针”的实施
B.城市粮食供应不足 D.研制原子弹的需要
解析:选A 据材料“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和“三线建设”可知主要涉及国防和基本交通建设,结合1964年中国面临美苏的威胁可得出国际局势紧张,促进了中国进行三线建设,故A项正确;据材料“建起了1 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可知不是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故B项错误;1960年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八字方针”,与材料时间“1964年”不符,故C项错误;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爆炸成功,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冷战对中国的影响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拒不承认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封锁中国、在军事上威胁中国。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采取
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中苏关系恶化,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苏联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3)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转入战略防御。为了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美国转而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为了抵抗苏联的压力,也需改善同美国的关系。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
(4)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中苏关系走向缓和,中美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5)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美国外交政策二战后的国际关系 3.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电文,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美国必须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这一文件( )
A.标志着美苏争霸的局面完全形成 B.主张美国用战争手段与苏联全面对抗 C.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D.形成了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解析:选C 美苏争霸的局面完全形成,表述绝对,且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史实,美国采取的是除战争外的一切对抗手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46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国必须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可知,这一电文为“冷战”提供了理论支持,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1955年华约建立,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故D项错误。
4.岳建勇在《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一文中认为:“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下列能反映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B.发动朝鲜战争 D.加强与加拿大合作
解析:选A 根据史实不难得知,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精心构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故A项正确;发动朝鲜战争属于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遏制而非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故B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
故C项错误;美国与加拿大的合作属于20世纪90年代的史实,并非是战后初期,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美国外交政策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杜鲁门时期的“遏制共产主义”战略。这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转变,美苏走向对抗,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包围圈。
(2)尼克松时期的“尼克松主义”。在美国实力相对削弱的背景下,为维护美国霸权地位提出的外交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与同盟国建立“伙伴关系”,要求盟国协调一致对付苏联;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均势;改善中美关系,联合中国制衡苏联。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
(3)里根政府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战略优势,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这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跨越了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主动进攻的新阶段。
(4)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为巩固“领导地位”,重点遏制中俄等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
冷战的起源 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和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重要问题。 美国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所作出的“勇敢反应”,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最先挑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苏两国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史学界的观点: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对于苏联对外政策在“冷战”起源上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冷战”完全是美国发起的,苏联没有任何责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共同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认为苏联存在霸权主义的因素。
[典题印证]
5.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式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
A.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解析:选D 题目中显示了二战后期,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美苏两国由于各自力量的强大,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互相指责对方。战后双方失去了结盟的基础,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作者认为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因为都是像从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以至于战后出现了“冷战”,故D项正确。
6.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 )
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 B.“冷战”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 C.“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 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解析:选A 材料“‘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说明“冷战”实际上是苏联和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争,反映了美苏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冷战”的重要因素。
[深化提能]
“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对抗不可避免;两国决策者对对方的认识与外交方式加速了“冷战”的到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原因,也是二战后世界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主要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