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前国家级非遗山东柳子戏戏曲舞台改革路径研究

来源:星星旅游
口 孙天 当前国家级非遗山东柳子戏戏曲舞台改革路径研究 HUNDRED SCH00LS IN AR rS 198 文章编号:1003—9104(2016】05—0198—04 当前国家级非遗山东柳子戏 戏曲舞台改革路径研究 孙天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柳子戏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五百多年发展史,曾在清朝达到鼎盛, 影响遍布全国,是一个承传久远的古老东方剧种,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而衰落。在半个世纪后 的当代戏曲舞台,柳子戏又重现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但却一直发展缓慢,目前处于低谷和断 层期。“改革”是使这一古老剧种延续并发展的唯一可行之路。文章谈论了柳子戏改革的 必要性及改革基础,并从“剧本改革、舞台艺术二度创作”两大领域详细论述了柳子戏改革 的措施与方向,努力探索柳子戏改革之路。 关键词:戏曲艺术;柳子戏;戏曲改革;剧本;二度创作;当代戏曲舞台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柳子戏,形成于明代中叶,起初是元明清时期一种植根于 民间的民俗艺术形式,由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俗曲小令发展 第一次进入繁荣昌盛的时代,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其标志 是柳子戏开始由流散的民间传播向集中的职业化、体系化进 程推进,实现从“民间”到“雅堂”的转变。最具代表性的是 “柳子戏民间班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如师生人数达到上百 人、培养出大批名角的洪家大班、孙状元家班等)。它们角色 而来,是流行于山东地区的一种古老剧种。2006年,柳子戏经 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俗艺”与“庙堂雅言” 行当齐全,并将柳子戏百余部传统剧目、六百余只唱腔曲牌通 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转播和传承下来,一部分留存到现在成 为宝贵文化遗产。在清代乾隆初年,“柳子腔”已被列入“一时 柳子戏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与“百戏之母”昆曲、北京 故宫、明长城的年龄一样,长存半个多世纪。在历史上,柳子 戏曾经一度风靡全国,曾与“昆山腔”、“梆子腔”、“弋阳腔”一 起被誉为全国四大古老剧种,其活动区域涵盖山东、河南、河 北、江苏、安徽五大省,受众面积之广可想而知。沈德符《原曲 称盛”的剧种,与昆腔、梆子腔等共同进京演出,清代《日下看 花记》曾记载:“昆腔、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 同音,歌咏生平,零工荟萃,莫胜于京华。”值得一提的是,柳子 戏后来传人曲阜孔府,孔府内专门为“柳子戏”开设“孔家 班”,其中十二个乐舞生都能如专业演员般粉末登场,孑L府亦 用柳子戏作为大型配乐进行敬神和祭祀的活动。至此,柳子 戏实现了“民间俗艺”与“庙堂雅言”的完美结合,这个古老剧 杂言》说,“……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 之,亦人人喜听之”,可见柳子戏在当时中国民间的流行程度 和群众基础。那时的柳子戏除了人人会唱、人人会演,还肩负 着一定的社会音乐功能:在民间道士做法事、祭祀及婚丧仪式 中,也会以柳子戏音乐为主导音乐。当时的柳子戏以浓郁的 地方色彩迅速进入当地老百姓的家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 分。 种也开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蔓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 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果按照柳子戏在清代的发展速度和规 模,这个民间剧种具有成为大型剧种的强大潜力,也能与当年 乾隆年问一同进京演出的“京剧”、“昆曲”等剧种相媲美,在 柳子戏正式进入成熟期是在清代乾隆年间,那是柳子戏 作者简介:孙天(1983一 ),女,汉,山东济南人,文学(音乐学)博士,山东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美国贝勒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音乐学 艺术人类学,音乐表演研究。 199 I 中文社会科学弓l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6年第5期总第152期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口 当今成为国内的主流剧种。可惜好景不长,清末起外敌人侵, 看下一步怎样运用改革措施,整合并发展有效资源了。 战争爆发、经济萧条、观众锐减,艺人们走投无路,大批人放弃 转行。《重修林县志》记载:“柳子戏……数十年前,尚盛行境 三、柳子戏在当代戏剧舞台的改革措施与改革方向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柳子戏代表性传统剧目《孙安动 内,近甚式微,将有灭绝之势。”一代大戏,就此没落。 二、柳子戏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基础 1949年后,在艺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引领下, 本》、《黄桑店》等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轰动一时:1959年 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在国务院礼堂看完《黄 桑店》等剧目后盛赞柳子戏,刘少奇还提出“柳子戏要大众化, 要培养接班人”的发展思路。@柳子戏剧本以它的草根性、传统 性及文学性在当年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但是随着历史前 濒临绝境的柳子戏又重现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但作为一个古 老剧种,想“东柳重青”④谈何容易,当今的社会结构与柳子戏 兴盛时期的清朝相比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观众已不 是当年的观众,舞台也不再是当年的舞台。如果柳子戏一味 的墨守成规、以古为荣,不与时俱进的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改 革,势必会再一次被社会抛弃。如果说清末柳子戏的没落是 无奈之举,那么这一次如果再次放弃,就是我们自身的责任 了。从20世纪8O年代以来,柳子界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 点:一种是“继承派”,以传统老艺人为代表:认为要想保持这 门古老艺术的原汁原味,就要尽量减少改革,最大限度的保留 原始部分,比如反对改动原始剧本、反对乐队编制扩充、坚持 舞台表现传统单一化等。另一种是“改革派”:主张在继承的 基础上,进行剧本改革,实现唱腔高雅化及乐队伴奏交响化 等。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全国唯一柳子戏剧 团——山东省柳子剧团也做了上述改革,初见成效。但后来 由于人员力量不足、演员年龄趋于老龄化等原因,改革没有持 续的进行下去,柳子戏又恢复到一盘散沙的存在状态。 笔者认为,世界上没有亘古不变的东西,同一出戏经过不 进到21世纪,当代艺术舞台逐步向多元化、国际化、年轻化靠 拢,柳子戏在这样一个艺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显得过于陈旧、古 板,其传统的一剧之本也遭遇瓶颈:由于剧本不能抓牢观众们 的眼睛和心灵,导致大家对柳子戏的热情减退。从市场经济 的角度看,失去了消费者的艺术,就如同在沙漠里建造的一座 城,迟早会坍塌的。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方法,就是进行 彻底的剧本改革。 1.人物心理刻画的深度化 柳子戏剧本题材多涉及历史剧,长于完整构架故事内容 和表现虚拟写意的审美特质,但对于人物心理空间的探寻和 彼此间心理矛盾的较量却严重缺失。在剧本的改编创作中, 对心理动机和心理冲突剖析和解读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人物 性格的塑造及故事情节的构建。在柳子戏的老剧本中,也有 通过深度刻画心理世界而成功塑造人物的例子,比如被称为 柳子戏历史档案的大戏《孙安动本》。剧本中对孙安三次入宫 进谏的不同心理状态、蒙冤人狱的内心苦楚等都有细致深刻 的描写。伴随着“我若是趋炎附势随贼愿,途中的豪言壮语随 风散,千钧的承诺化云烟”的唱词,刻画出心中坚定决绝的信 念。而“我若是再动本把龙颜冒犯,饥寒的父老冤沉陷,贤孝 的妻儿遭株连”④又显示出其内心的挣扎和犹豫。在长达近七 千字的剧本中,有关心理的描述就达到两千字之多,这也是为 同朝代、不同艺术风格的人进行二度创作后,都会产生差异和 变化,正所谓哲学上讲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更 重要的是,艺术是属于老百姓的,不可以孤芳自赏,固执的坚 持“继承化”思想会适得其反的把柳子戏推向远离大众的方 向,以致滑落到衰退的边缘。所以在民族戏曲艺术早已风光 不再的今天,如何重振这门弦索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剧 种,再次赢得现代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心?是一个值得思 考并迫在眉睫的文化现象。但如何重振?前景如何?确实是 一什么人们一提到柳子戏,就会瞬间联想到孙安这个典型性人 物的原因。但遗憾的是,心理逻辑矛盾占大比重的戏在浩瀚 的柳子戏剧本中寥寥无几,大部分的剧本只是单一的叙述客 观存在,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剧本改革的第一步,就是 强化心理因素在剧本中的作用。 马克思说:“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浪 道难题。 好在柳子戏有500年的历史渊源,具有独立的剧本和一 套完整的表演体系,为未来实施具体的改革措施提供了厚实 的改革基础。首先在剧本方面,柳子戏起源于民间难以数计 的“元人小令、明清俗曲”,是柳子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 费,它只能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这种生产与消 费的关系同样适用于当代戏曲舞台的供求关系。相比起上世 纪的观众群体,当今的观众更注重个人独立的内心世界,他们 是一批心灵摄影者,对刻板的叙述和逻辑并不在意,但对剧作 家笔下各角色敏锐的心灵却情有独钟。所以在当代戏剧舞台 上好的剧本,一定要把剧中人物的心理放大了表现给人看。 乐宝藏。在那个年代,小令俗曲如同当今的“流行歌曲”。我 们从现当今流行歌曲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可以想象出当时 柳子戏的受追捧地位。它们的词藻通俗易懂、崇尚本色,题材 既包括《三国演义》类历史故事、《白蛇传》类民间流行的神话 传说,又涉及反映百姓生活与情感的小故事。据老艺人刘仰 比如柳子戏老剧《白兔记》中《井台想儿哭断肠》唱段中,描写 李三娘被夫家抛弃,亲生儿子又不知再何方的片段:“哥嫂狠 田谈:过去以每天演三场算,曲目可连演一个月零三天不重 复②。其次在二度创作领域,柳子戏的角色行当划分细致到近 三十种,在当时能够自如演绎任何一类性格人物,各自角色有 心逼我另嫁他人,大雪儿从天降,冻得我魂飘荡。咬脐郎我儿 今在何方。” 这段是此剧的高潮部分,但只是对事实做了陈 述性描述,并没有对李三娘痛苦绝望愤怒的心理做细致的刻 画。导致舞台上演员表演幅度受限。再如传统老剧《群雄逐 鹿》中曹操唱:“为社稷剿黄巾我东征西闯汜水关,扫灭董卓献 独立的音乐、台词、扮相等,每个行当自成一套表演程式系统。 综合剧本和二度创作两方面来看,柳子戏已经拥有成为大剧 种的储备力量和“东柳重青”的潜力,最终改革是否成功,就要 口 孙天 当前国家级非遗山东柳子戏戏曲舞台改革路径研究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良策为君保荐,众臣疑我要称帝,我曹只想扶君王,万岁你要 细思量。”君臣之间的揣摩和猜忌是此柳子戏的表现主题之 家黄图秘《看山阁集闲笔》曾言:“曲贵乎口头言语,化俗为 雅。”姚华在《曲海一勺》中也强调戏曲的语言应该“语似浅而 一,而统观《群雄逐鹿》的剧本,缺少君主和一代名将问既气息 相通又互相堤防、互相猜忌的心理较量。假如在上述曹操之 词中,加人其比帝王更为焦灼的急切心态的描写,也许柳子戏 就能出现第二个“孙安”式人物了。 好的剧本,如同莎士比亚的戏剧,都是借助人物心理世界 的跌宕起伏,来展现不同人物间的性格建构,继而展开全剧布 局。所以“深度刻画人物的心理世界”,是演员塑造角色的切 入点,也是后期音乐编排、舞台设计的起始点。 2.剧本语言的通俗化与时代化 柳子戏是兴盛于封建社会的一类地方戏,其剧本语言绝 大部分是文人写的雅戏,一小部分是来自于民间El语和土语 的俗语。雅戏中有一些当代群众不能理解的文言文,它们典 雅生涩,却难以接受。俗语虽然在语言学的角度具有一定研 究价值,但是由于当时封建社会大多普通民众得不到受教育 的机会,所以俗语部分不免有陈旧粗糙的成分。戏曲语言的 确是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本色”语言,但是冯梦龙曾言:“本 色者,常谈臼语而不涉于粗俗。”(《太霞新奏》)不论哪个时 代,戏曲语言都应是雅俗共赏的语言。另外,柳子戏的语言拖 腔和“哎哎咳咳”之类的衬字太多,造成文本拖沓无时代感。 现代的观众则喜欢浓缩感更强、更精炼紧凑的语言风格,因此 柳子戏语言中拖泥带水的衬字和拖腔同样无法满足当代戏曲 舞台的需要。 对于语言的改革思路,有两点主张:(1)由雅入俗,力求雅 俗共赏。李渔《闲情偶寄》曾指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 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 与不读书之妇人,'bJL同看,故贵浅不贵深。”在当今传媒信息 高度发展的艺术时代,观众不仅仅简单划分为读书人与妇人 tl-,JL,更多观众通过各种媒介欣赏着来自世界各地、类型各异 的艺术,与古代观众相比,当代观众有更加明确的时代化理 念。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是现代著名剧作家石凌鹤对昆曲 《牡丹亭》中【步步娇】的改编:“妩媚春光、吹进深闺庭院,袅 娜柔如线。理秀发、整花钿,才对着菱化偷窥半面,斜梳发髻 恰似彩云偏;小步出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对照汤显祖《牡丹 亭》的原文l“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 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把全身 观!”改编过的更加雅俗共赏,同时保留了原作的优雅风格。 清代的李渔已经提出戏曲语言要“贵浅不贵深”,柳子戏传统 剧目中如《山坡羊》《琐南枝》《耍孩JL)等上千种曲牌同样来 自几百年前,要想把它们推向现代舞台,那就必须去掉古老唱 腔中“咳咳哎哎”拖沓的衬词,将曲词宾白通俗化、时代化,在 尊重原著的前提下,改编为现代观众所接受的方式。(2)化 “俗”为雅,达到雅趣雅歌。柳子戏起源于封建时代农村,剧本 语言中免不了粗俗、芜杂的群众口语,甚至充斥着不登大雅之 堂的糟粕语言,我们称其为“俗”。但这个“俗”并不等同于 “通俗艺术”,真正的通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化地域化的色 彩和味道,所以柳子戏中“俗”的成分,如同没有经过艺术熔炉 冶炼锻打的毛坯,虽然通俗易懂,但却不是艺术。清代戏曲作 实深,情沿俗而归雅”。柳子戏要想在当代戏曲舞台上占有一 席之地,必然要在剧本改革中着手化“俗”为雅的工作,使其语 言兼备通俗、雅趣、包容的特性。当今时代的人以美的原则来 打扮自己的生活,柳子戏也应以一个具有现代美、时代美的剧 种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四、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紧迫性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空前发展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新事 件发生,充盈在当代戏曲观众日新月异的生活中。可以说,当 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二字。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 与美学》说:“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应该为那一代而存在。”所 以力求长久立足的柳子戏艺术不能仅仅依靠对传统戏的挖掘 和继承,而是要紧跟时代洪流,尽快创造出反映现代生活题材 的优秀剧本,即现代戏的创作,反映当下时代风貌和当代观众 内心的声音。 1960年,文化部曾提出戏曲发展“三并举”方针,即现代 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但可惜柳子戏整个舞台几 乎都被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戏所占据,优秀的现代戏寥寥可数。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一些人片面认为只有帝王将相、才 子佳人才是柳子戏该演的,那是传统。而现代戏的创作,只能 乱了规矩。甚至一些青年人也赞同“酒越陈越香”,觉得柳子 戏家底厚得很,现代戏的出现必然要在表演、唱腔、服装等方 面加以创新,令人无法接受改变老传统的现实。殊不知这种 “掩耳盗铃”的做法把柳子戏和这个时代越隔越远。二是缺少 好的剧本素材。2l世纪是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时代,每一位老 百姓都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中体验着时代精神。柳子戏剧 作家必须主动到各地民间体验生活,并用凝练的文笔来提炼 素材,比如反映当下社会家庭矛盾、科技发展与生态矛盾、现 代人道德伦理矛盾等素材。而在当下,我们缺少大量剧作人 去采集这些“接地气”的素材并最终完成剧本,最终导致现代 戏的断层。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除了要打破故步自封 的“老学究”思想,更要引进人才,让新一代剧作家写出ftft{il起 百姓内心共鸣和欢迎的现代剧本。总之,“三并举”方针犹如 三角形理论——三方面互相支撑,缺一不可,现代戏创作是柳 子戏能否与时俱进、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再出色的剧本,都要通过舞台的二度创作来正式呈现于 观众。其中舞美、演员的表演、伴奏音乐是舞台艺术二度创作 中重要的三个因素。 1.舞美的立体化、现代化趋势 在传统的戏曲舞台中,舞美设计都应该是“一桌二椅”。但 柳子戏要想以传统剧种的身份登上当代戏剧舞台,就必须融 人现代表现元素,增加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我们要在尊 重柳子戏传统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古老剧种的现代传承”。 首先我们要用高科技手段将舞台设计的更加立体现代: 比如在舞台上放置图像显示器;设计高度凝练、背景映题的道 具;灯光运用与剧情起伏以最大限度相融合;运用现代投影技 术推动情节的发展。瑞士舞台美术家阿庇亚说:“灯光是戏剧 201 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6年第5期总第152期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口 歌舞艺术的灵魂”。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在柳子戏《王昭君》的 舞台上,用高科技的成像灯和舞台聚光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布光,凸显舞台的立体化,随着昭君的思绪和变换来调整灯 光,会更好的表现昭君反抗斗争的性格,及命运由悲到喜的转 折点。 衬托和延伸表现形式,为了配合柳子戏唱腔含而不露的美学 风格和典雅风范,伴奏音乐也要随之改革,实现“古老剧种的 雅正传承”。 自古以来,柳子戏一直以三种伴奏乐器为主:笛子、笙、小 三弦,被称为“三大件”,这种伴奏形式只能担任古老的“拖 其次在古代戏的某些桥段中,还可以制作小桥流水或枯 树枝丫等意象,并用现代图像显示器加以展现,增强作品的写 意性和文化品格。 腔”功能,在戏曲元素不断发展的今天略显陈旧单薄。我们当 今所需要的伴奏功能是将柳子戏声腔艺术器乐化,使整个剧 目在音乐的衬托下更加高雅,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 是音乐交响化。其具体措施有两种:一是改变传统的乐队编 制,加入西洋乐器和部分电声乐器。因为中西乐器的配合能 贴近各类唱腔文词所表达的复杂感情。二是改变配器编排。 2.演员的青春化、继承化趋势 柳子戏目前正经历着由“旧”到“新”的变革,最终由谁来 承载这个变革?又由谁来将柳子戏从一个传统地方剧种传播 到国际舞台?这需要有征服力的演员来担当。笔者认为,柳 子戏青年演员可以凭借自身的青春特质担此大任,实现“古老 剧种的青春传承” 。 柳子戏不论什么题材的剧本,都突出一个“情”字,有君臣 之情、父子之情、男女之情等。“情”字也是柳子戏的灵魂。青 新一代作曲家的任务是在遵循柳子戏本质风格的基础上,创 作和协调复杂多样的配器形式。几百年来,伴奏音乐一直是 柳子戏的“绿叶”,总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音乐改革的方向是 使其赋予音乐灵魂。大环境下的柳子戏要变,音乐也要大胆 跟上步伐。 年演员的演绎,相比之老一辈演员,更能符合青年人所理解的 “情”,更容易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观。另外,“颜值”一词是 近来年轻人喜欢的网络语,标志着年轻人审美观念的新阶段。 随着年轻演员的加入,舞台上会出现更多英俊靓丽的颜容,增 强“颜值”带来的吸引力。虽说仅仅靠拼“颜值”来发扬柳子 五、结语 柳子戏作为一个承传久远的东方剧种,目前正处于发展 的低谷和断层阶段。“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在当代戏剧舞台 上,“改革”是使这一古老剧种延续并发展的唯一可行之路。 戏是绝对不够的,但是演员的年轻化却能实实在在的激发观 众们对美的向往与热情,成为柳子戏改革路上的一个必不可 少的因素。特别是对柳子戏还存有陌生感的年轻观众来说, 视觉冲击是给他们最好的印象和力量。另一方面,柳子戏缺 少名角,目前除了梅花奖得主陈媛女士之外,几乎找不出在戏 曲界名声斐然的代表人物,“缺人才”的现状使柳子戏陷入断 柳子戏的悠久传统为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剧本改革”和 “舞台艺术二度创作改革”这两个明确的改革方向,为其赋予 了鲜明的时代气息。戏剧家李渔曾言:“变则新,不变则腐;变 则活,不变则板。”在当今电视、电影等各媒体冲击下,柳子戏 唯有改革,才能赢得观众对古老剧种喜爱的心。我们要告诉 世人,柳子戏不仅仅是遗产,更是未来活跃在中外当代艺术舞 台崭新的瑰宝。 ①②③层期。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青年演员更要以“传承”思想为统 领,一方面深入研究柳子戏美学思想及艺术思想,继承老艺术 (责任编辑:徐智本) 家的表演精髓,另一方面以创新独特的演绎方式来将柳子戏 推向国际舞台。柳子戏不缺艺术财富,而是缺少传承和发扬 这是1959年梅兰芳看过柳子戏进京演出后,发表在《人民日 报》上的文章《东柳重青》中提到的。 参见山东省柳子剧团《柳子戏史料汇编》。 参见山东省柳子剧团《柳子戏史料汇编》。 者,只有青年演员才能挑起这个“承前启后”的大梁,在未来走 一段很长的路。 3.伴奏音乐的高雅化、交响化趋势 ④⑤摘自山东省柳子剧团《柳子戏唱段精选》。 源自白先勇《姹紫嫣红牡丹亭》。 柳子戏作为一个古老悠远的东方剧种,与生俱来的带有 东方文化独特优雅之气。音乐作为戏曲的一部分,是唱腔的 Reform Route of the Stage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age Shandong Liuzi Opera tSUN Tian (School ofArts,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100) Abstract:As the first batch of intangible cuhural heritage,Liu Zi opera has 500 year history,and once was spread widely in whole country in Qing dynasty.It was an ancient oriental opera with a long history,but declined for historl— cal reason.Yet,in later 50 years,Liu Zi opera was revived and saw a hope to advance.It now developed slowly. And reform is the only way for it to continue.Based up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necessity of reform,in this paper,I ty rto explore the reform route of Liu Zi opera and expound the reform measures and orientation in detail from the perspec— tives of script and stage. Key Words:Liu Zi Opera;Reform;Script;Re—creation;Contemporary Theatre Stag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