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COSO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COSO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来源:星星旅游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 题 报 告

论文(设计)题目: COSO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

响及其对策研究

系 别:会计学系 专 业 (方 向):审计学 年 级、 班:1101 班 学 生 姓 名:巴福亮 指 导 教 师:王学龙 刘旭红

2014 年 12 月 30 日

陇桥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学生姓名 专 业 指导教师 COSO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巴福亮 审计学 王学龙/刘旭红 学 号 班职级 称 20110857101 1101班 教授/讲师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2001年以来,美然、世通、施乐、墨克制药等一些大公司的会计丑闻连续曝光,投资者及利益相关者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诚信危机震惊了美国及整个国际社会。为了建立并恢复民众对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的信心,对公司财务报告的信心,2002年7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签署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萨班斯法案中有两个重要条款对内控进行了规定:其一,302条款一要求由首席执行官和财务主管在内的企业管理层对建立和维护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负责。其二,404条款一要求管理层在其年度文件中提供关于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的年度评估报告,还要求外部公共审计师对于公司管理层评估过程以及内控系统结论进行相应的检查并出具正式意见。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对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披露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来是针对已经或准备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必须达到法案的要求;二是针对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如果不能尽快完善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机制,那么将会导致股东利益受损和证券市场的泡沫。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审计署、银监会联合发布了《企

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带计报告。 (二)研究意义 内部控制内部审计评价是企业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需要。内部审计凭借其相对性,可以更加公正、客观地评价内部控制体系设计是否健全、合理,鉴证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设计中的缺陷,找出内部控制中不适用、未有效执行或未执行的环节或控制点.特别是针对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漏洞及风险领域,根据内部控制检查评价结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使企业完善内部控制,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实现增值目标.同时,内部审计人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因其受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能够站在企业发展的全局来分析和考虑问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有效控制可以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并检查控制程度和效果,提出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实现控制系统的最终目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980年以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及其评价的研究在理论上基本是一片空白.1980年以后才开始在生产管理中有了初步运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1990年以后内部控制及其评价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内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方面,早期学者阎金傳(1998)根据国外内部控制评价的新发展并针对国内内部控制评价的薄弱点,在阐述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

价和内部控制评价应用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例探讨内部控制评价应用实务。从2000年以后,学者们逐步涉及到评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面研究,模糊综合评价法、离差最大化法和BP神经网络技术被应用到内部控制评价上面,并结合实例探讨了内部控制评价应用实务. 郜树平(2008)认为美国与英国的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是当今世界上两种典型的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模式。这两种模式在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报告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模式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企业的本质要求和国内实情,尽快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 韩传模,汪士果(2009)提出运用三维结构剖析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立递阶层次指标体系,同时整合了单向控制措施应用于模糊综合评价,并且识别了企业主要的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措施,从而为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展 内部控制评价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工具.厦门大学内部控制指数课题组(2010)也采用构建模糊控制模型论述了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针对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提出了 35个二级评价指标,同时对相关企业进行实证调查,得出模糊评价模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也为我国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提供参考。 张先治,戴文涛(2011)构建企业、注册会计师和监管部门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提出监管部门和外部非营利性机构参与内部控制评价的必要性,结合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状况运用层次分析法来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为建立三位一体的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美国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最早提出内部控制评价这

一概念的是美国公证执业会计协会,经联邦储备委员会批准该协会于1929年发布的《财务报表》一文中正式提出:“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而抽查的范围将取决于检查内部控制系统的结果.”美国国会于2002年发布了影响巨大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主要致力于解决财务报告问题以及防范财务丑闻的发生,法案中的404条款更是意义深远。该条款规定管理层对每年的内部控制评价负责,通过加强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来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全面评价进而改进公司的治理状况.重点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同经营目标的协调、目标的实现、风险的控制、企业文化、员工能力、监督与控制等方面设计问题,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运行的有效性.2005年,Turnbull指南在保持基本原则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了局部的修改,并于2005年10月颁布了修改后的Turnbull指南。根据当前英国内部控制的法律框架,英国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的体系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审查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责任;(2)审查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过程;(3)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声明;(4)注册会计师的责任.Turnbiill指南不仅仅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是涵盖了所有内部控制。特恩布尔指南把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商业目标联系了起来,它不仅仅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且还涵盖了所有内部控制。 进入 90 年代后,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2 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学会(AAA)、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I)和管理会计学会(IMA)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专门致力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并于 1992 年发布了题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研究报告,即著名的“COSO 报告\该报告在 1994 年进行了增补,增加了资产安全控制的内容,“COSO 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

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了运营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方面的要素 1996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 78 号》(SAS 78),全面接受 COSO 报告的内容,并从 1997 年 1 月起取代 1988 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 号》(SAS 55)。新准则将内部控制的定义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长、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1)财务报告的可靠性;(2)经营的效果和效率;(3)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该准则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种成份,它们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种成份内容广泛,相互关联。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成份的基础,在规划控制活动时,必须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有细致的了解和评估;而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必须借助企业内部信息有效的沟通;最后,实施有效的监控以保障内部控制的实施质量 从各国发布的规范和准则的详细内容来看,目前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果基本都是借鉴美国模式,如内部控制的概念、基本要素、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内部控制评价披露报告书等。但经过各国家吸取美国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发展内部控制评价业务,最终使该业务成为各国审计的法定鉴证业务之一。 三、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含义 1。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 2.内部控制审计的特点 3.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

(二)COSO报告的含义及对我国的启示 1.COSO报告的基本简介 2。COSO报告的局限性 3。COSO报告的现实意义 4.COSO报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三)COSO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 1。确立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地位 2。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 3。规范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 4。强化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地位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 1. 加大对内部控制审计运行的外部环境的重视程度 2. 加强会计师自身建设,积极应对内部控制审计的新要求 3. 加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4。 改变观念,重视内部控制审计 5. 统一标准,加快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建设 6. 加强审计人才素质培养,提高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五)结论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COSO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与应用方法[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8) [2] PWC.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404 条款:在美国上市的亚洲公司在遵循 404 条款要求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障碍,2005(10) [3] 刘金文.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2) [4] COSO 内部控制框架与内部控制要素评价工具[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12) [5] COSO 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一一整合框架[M].方红星,王宏.第一版.东北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5 [6] 李小衡。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容、理论贡献和借鉴[N]。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 [7] 拉瑞.瑞丁伯格.COSO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框架的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2008 [8] 内部控制课题组。企业内控基本规范解读案例分析[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9] 谢晓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4) [10]吴寿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J].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2) [11]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1(7) [12]李荣梅。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考[J].辽宁经济,2011(9) [13]张建业。中国石化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工作探索[J]。中国内部审计,2011(11) [14]蒋海燕,杨毅.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相关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1(12) [15]吴祥妹。浅谈加强内部控制审计[J]。东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2011(12)

指导 教师 意 见 该同学论文选题《COSO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符合本专业研究方向,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意开题写作。 (签名) 年 月 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